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蒙元在忽必烈的带领下 , 灭亡南宋 , 建立了元朝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的时间不长 , 短短的98年 , 但其影响却颇为重大 。在元朝的统治下 , 原本的金与南宋遗民遭到了区别对待 , 百姓被固定于某一个阶层 , 各个阶层人才的流动几乎为零 。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元朝末年 , 各地义军纷纷起兵反抗元朝 , 朱元璋力压群雄建立了大明 。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哪那么容易 , 由于长子朱标的早逝 , 最终皇位落到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身上 。由于年轻的建文帝急于削藩 ,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 并且攻入了南京 , 赶跑了朱允炆 , 朱棣当上了大明的皇帝 , 史称永乐大帝 。
在王朝根基未稳之际发生这么大的变故 , “靖难之役”算的上是大明的一场灾难 , 这场灾难说到底还是大明王朝内部的变动 , 可在明朝当时强敌环绕的情况下 , 他们却可以安然渡过 。于是世人便有了一个疑问 , 当时蒙元虽然被赶到了漠北 , 但在当时他们还是拥兵百万 , 为何不趁机发兵反攻大明 , 而是选择了在一旁“看电影” 。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时代背景
元朝统治者被朱元璋赶跑之后 , 元顺帝在蒙古又建立了北元政权 , 收拢军队 , 又聚集了百万雄兵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 朱元璋集全国之力 , 曾八次派兵深入漠北讨伐北元 , 并且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
朱元璋对北元的战争 , 其中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主要有两场 。一个是公元1381年的“辽东之战” , 经此一战 , 驻守金山的纳哈出率兵而降 , 辽东的土地尽归大明所有 , 除了地盘的增大之外 , 大明获此战略要地 , 导致漠北蒙古与高丽的联系被切断 , 北元的势力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另一次战役是公元1388年的爆发的“捕鱼儿海之役” , 大将军蓝玉领兵出击 , 在捕鱼儿海大胜元军 , 此战一举将北元最后的一点精气神打掉 , 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几十人逃脱 , 家眷、子女、后宫嫔妃等悉数被明军俘获 , 黄金家族自此谢幕 。
也就是说 , 在朱元璋晚年 , 他基本上算是扫清四方残敌 , 并且还发动了“蓝玉案”、“胡惟庸案”将朝堂内部肃清 , 如果他再多活几年 , 估计连这些藩王都不用朱允炆去动手了 。朱允序上任之后 , 新官上任三把火 , 削藩搞的是有声有色 , 朱棣感受到了危险 , 不愿再做一个待宰的羔羊 , 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 。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靖难之役”持续四年之久 , 北部残敌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靖难之役”持续四年之久 , 彼此攻伐不断 , 国内的民生与经济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 尤其以中原地带的华北与华东地区最为严重 , 当时明朝的实力可谓下跌了不止一个档次 。即便如此 , 北元反攻大明的剧本并没有上演 , 其中的原因 , 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自捕鱼儿海之役后 , 黄金家族自此没落 , 北元再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时代 。当年成吉思汗也是在统一了蒙古草原之后 , 才能静下心来对外用兵 。在当时 , 黄金家族没落 , 蒙古贵族再次开始不断的内斗与攻伐 , 抢夺第一把交椅 , 忙得是不亦乐乎 。分崩离析的他们又如何有能力插手大明的内斗呢 。分页标题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元被朱明打的不能自理 , 同为游牧民族的瓦剌趁机兴起 , 因此北元残敌在自己内斗的同时 , 还要与瓦剌部搞来搞去 , 无暇再顾及明朝的发生了啥事了 。在他们内心里 , 只要是大明不发兵讨伐 , 那就阿弥陀佛了 。
瓦剌的崛起之后 , 的确成了朱明王朝长久的劲敌 , 朱棣多次北伐 , 朱瞻基、朱祁镇 , 大明王朝前中期的民力国力几乎全都消耗在频繁用兵之上了 。
说来也比较尴尬 , 朱棣、朱瞻基好歹以其硬朗的作风打得瓦剌不敢侵犯 , 维护了帝国尊严 , 切实的打击了来犯之人 。但朱祁镇眼高于顶 , 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 , 放归之后又发动夺门之变 , 诛杀于谦 , 堪称朱明的败家子 。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后记
【明朝|靖难之役时元朝遗民在干啥,他们拥兵百万,为何不趁机反攻大明】大明在行事作风上以其硬朗著称 , “天子守国门 , 君主死社稷” , 大明朝哪怕最后一任皇帝 , 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大明200多年的统治 , 没有对外割地一块 , 没有对外赔款一分 , 抛开封建王朝的弊端不谈 , 大明的气节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