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为了适应马上动作而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为使用的裲裆铠

三国时期甲胄的有一个重要信息来自曹植 , 他在《先帝赐臣铠表》中写道:"先帝赐臣铠 , 黑光、明光各一具 , 裲裆铠一领 , 环锁铠一领 , 马铠一领 , 今世以升平 , 兵革无事 , 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 "这段文字出现了一连串铠甲的名称:黑光铠、明光铠、裲裆铠、环锁铠、马铠 。 既然是先帝曹操所赐 , 这些甲胄无疑都属于东汉末年 , 但曹植仅留下了简单的文字 , 没有解释这些铠甲的模样 , 导致这几类甲的形制存在巨大争议 。

时期|为了适应马上动作而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为使用的裲裆铠
文章图片
(上图)南北朝时期 , 头戴冲角胄、身穿早期明光甲的武士 。 根据陕西出土的北齐彩绘持盾武士俑等文物绘制(刘诗巍绘)

裆铠与骑兵崛起
曹植的铠甲列表 , 除了颇具争议的明光铠外 , 他提及的"裲裆铠"也是颇具那个时代特征的一种铠甲 。 这里的"裲裆"[liǎngdāng]应同"两当" 。 是一种盛行于两晋南北朝的背心式服装 , 汉末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曰:"裲裆 , 其一当胸 , 其一当背也 。 "
顾名思义 , 裲裆铠是由一面胸甲和一片背甲在肩上用皮革扣结 , 穿时在腰间系带 , 其形状与当时的服饰裲裆衫相似 , 故而得名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的陶俑或壁画、画砖里 , 经常能看到身披裲裆铠的武士 , 大多数还有坐骑 , 且他们的坐骑同样装备着精良的铠甲 。 这些文物中 , 又以敦煌第285窟的西魏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最具代表性 , 从壁画中能清楚地看到身披裲裆铠、骑着披有具装铠的战马的"甲骑具装"重骑兵 。
无论是裲裆铠还是"甲骑具装"(人甲与马甲的合称) , 它们的出现都与战争形式的改变息息相关 。 前文讲过 , 自战国后期起 , 传统的步兵协同战车作战的方式已逐渐衰落 ,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 , 骑兵开始在中原推广 。 两汉时期恰恰也是战车向骑兵的过渡时期 , 至魏晋南北朝 , 马镫等一系列骑兵具装应运而生 。 有了完善的马具 , 尤其是使用了蹬后 , 人能够更快地掌握骑术 , 更容易驯服和控制马匹 , 并且骑马时更舒服、稳固、省力 , 便于长途奔驰和行军 。 更重要的是 , 这种变革使许多属于骑兵的、新的战术动作能够顺利进行 。 这个时代 , 灵活机动的骑兵终于彻底取代了战车 , 成为战场主角 。

时期|为了适应马上动作而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为使用的裲裆铠
文章图片
【时期|为了适应马上动作而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为使用的裲裆铠】(上图)裲裆铠穿戴示意图
显而易见 , 裲裆铠就是为了适应马上动作而出现的 。 西汉时期骑兵使用的铠甲 , 大多只有甲身 , 护住战士的胸腹和背部 。 魏晋时期 , 汉代骑兵甲经过改进 , 发展成更适合保护骑兵的裲裆铠 。 裲裆铠与西汉时期只护胸腹的札甲不同 , 裲裆铠带裙甲 , 长至膝盖之上 , 腰部之上为胸背甲 , 有的以小甲片编缀而成 , 有的则用整块的大甲片 , 小甲片一般为铁甲 , 大甲片多为皮甲 。 前后两片甲在肩部 , 与身体两侧不相连 , 背甲上缘钉有两根皮带 , 穿过胸甲身上的带扣后披挂于肩上 。 其腰部以下皮革制成的短形筒裙代替了腿裙 , 能有效保护骑兵的腿部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甲胄实物远不及西汉多 , 但也并非没有 。 1995年 , 辽宁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墓地就出土过一领铁铠 , 只是保存得不好 。 这套铁铠甲的甲身与西汉齐王墓出土的铁甲很相似 , 但肩带不是以甲片编缀 , 而是以两根皮带系之 。 这套铠甲有披膊、盆领和腿裙 , 但它们是如何连接的则无法考证 。
(上图)《五百强盗成佛图》 , 出自敦煌莫高窟第285窟 。 在图中 , 可以看到骑兵身披裲裆铠、战马身披具装铠这一"甲骑具装"的形象
总体而言 , 出现于汉末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为使用的裲裆铠 , 从形制到编缀方式都与秦汉时期甚至先秦时期的札甲有一定的沿革关系 。 它最终形成很可能是在汉末三国到两晋时期 , 裲裆衫大行其道 , 甲胄也被服饰影响因而定型 。 南北朝时期 , 这种裲裆铠非常流行 , 隋唐时期仍能见其身影 , 只是那时的裲裆铠更为精致 , 全身都以鱼鳞状的小甲片编缀 , 长度延伸到腹部 , 取代了原先的皮革裙甲 。 事实上 , 南北朝晚期 , 裲裆铠就已逐渐衰落 , 最终在唐代与"甲骑具装"一起消亡 。分页标题
本文摘自《中国甲胄史图鉴》

时期|为了适应马上动作而出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为使用的裲裆铠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