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中国有8000年以上使用玉器的历史 , 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文化遗址、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 , 出土有8000年前的玉器 , 作品相当成熟 , 已经过了很长的发展阶段 。从玉器的情况看 , 当时人们在材料选择上 , 早已脱离了玉石不分的状态 , 可把玉与石严格的区分开 。
【第一阶段——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玉器发展的成熟期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西部的齐家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文化 , 都广泛地使用了玉器 。良渚文化遗址 , 出土玉器数千件 , 规模巨大 , 内容丰富 , 样式繁多 。这一时期各原始文化的玉器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 , 也有相互间的影响及交流 。玉器的使用方式各种各样 , 其中三方面内容表现的最为明显:一、玉与古代神灵 , 卜筮 。二、玉与祭祀活动 。三、玉与人的人身装饰 , 这三方面的内容一直影响到对后世的玉器使用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新石器时代 , 以玉通神、以玉卜筮表现的尤为明显 。古人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 , 应用来事神 , 可与神相通;早期巫祝的法器 , 多以用玉为之 。故宫博物院藏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玉龟甲与玉板组合 , 玉版上有图案 , 夹于龟背甲与腹甲间 , 应是巫师通神卜筮凶吉的法器 。
【第二阶段——商与西周时期】
商与西周时期 , 是中国玉器发展的第二阶段 。玉器的使用更加制度化 , 出现了较为一致的玉器制造风格和较为统一的玉器使用方式 。薄片玉器的大量使用与长线条的装饰花纹应是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 , 礼仪用玉在这一时期玉器中占有重要位置 。对此 , 古文献及金文中多有记载 , 这也是历来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玉器与古人礼仪活动关系密切 , 人们把同礼仪活动有关的玉器称为玉礼器 。所谓礼 , 应指制度、方法;《淮南子·齐俗训·注》记载:“礼、体也 。”《尔雅·释言》载:“履 , 礼也 。”也就是说 , 礼、体、履相通 , 是制度、体制、方法的表现 , 玉礼器便是礼制活动中使用的玉器 。《周礼》记述了祭祀天地四方中使用玉器的情况:“以玉做六器 , 以礼天地四方 。”六器是指璧、琮、圭、璋、璜、琥 , 除文献记载外 , 考古发掘中也发现出大量礼仪用玉的实物 。对于这几种玉器的形状 , 古文献中多有解释 。《白虎通》对此有所归纳:“礼曰:‘天子珪尺有二寸 。’又曰:‘博三寸 , 刻上 , 左右各半 , 厚半寸 。'半珪为璋 , 方中圆外曰璧 , 半璧曰璜 , 圆中牙外曰琮 。”对五种玉器的形状进行了说明 , 所谓“刻” , 《说文》释为“锐利也” , 因此长且宽 , 上部锐利的玉器为圭 , 璋为圭的一半 , 也是条状片形玉 , 璧、璜、琮似皆为片状器 , 且与环形有关;所谓“方中”、“半璧”、“牙外” , 是作品间的区别;对于玉琥的形状 , 汉以前的文献中无明确记载 , 从商周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 , 虽然玉礼器的出土已有较大数量 , 但完全相同的作品非常稀少 , 因而此时的玉器使用、玉礼器的使用各有器名的具体仪规;而对器物形状、装饰、尺寸的要求 , 并不严格 。
【春秋战国至汉代】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玉器中 , 佩玉最引人注目 , 属于礼器的圭、璧、璜应是极少数的 , 所见玉器中多数为佩玉 。最初的佩玉 , 见于新石器时代 , 一些作品又影响到商、周时期 , 如龙形觿、玉璜等 。佩玉的含义十分复杂 , 不同身份的人所佩之玉表现的内容也不同 。或表现人的身份 , 或用于实际 , 又有表示富有和美化人身的作用 。《诗·卫风·芄兰》有“芄兰之支 , 童子佩觿” , “芄兰之叶、童子佩諜”之句 。觿是锥形器 , 諜是筒形器 , 为射箭的工具 。佩觿表示能解决疑难 , 佩諜表示能决断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两种器物的早期作品 , 都为玉制 。分页标题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战国以后 , 佩玉的一个重要含义 , 就是用玉表示人们的道德修养 。人们注意道德修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 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 , 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 强调人的学习与修养 , 同时把佩玉做为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 。《礼记》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 , 《聘义》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敢问:“君子贵玉贱者何也 , 为玉之寡而碈之多舆?”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 , 玉之寡故贵之也 ,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 温润而泽、仁也……诗云‘言念君子 , 温其如玉' , 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讲 , 君子贵玉而贱碈 , 并不是因子玉少多 , 而是因为君子比德于玉 , 用玉来表示自己的品德 。君子是少数人 , 用佩玉表示品德的人也是少数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玉目的 , 这些佩玉习俗 , 推动了玉器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有几个明显特点 , 一是龙、璜、环等佩带类玉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是玉器制造精美 , 讲究造型的变化 , 纹饰的精致 , 光泽的温润;三是对玉材的选择更加严格 , 主要玉料为透闪石玉及蛇纹石玉料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一时期玉器的花纹 , 主要为两部分 , 一部分为龙、凤、兽面纹饰 , 或为纹饰、或为玉器边缘的装饰 , 图案有较为固定的样式;另一部分是密布于器物表面的、排列紧密的谷纹、蒲纹、勾云纹和蟠虺纹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瑞 , 以等邦国……子执谷璧 , 男执蒲璧 。”所谓六瑞 , 是六种爵位的人所用的瑞贽 , 研究者认为战国秦汉玉璧上凸起而似谷粒的花纹为谷纹 , 交错如编席的直线纹为蒲纹 。这几类花纹延续了数百年 , 为这一时期玉器的代表性装饰 。
在古代 , 多数朝代实行了厚葬制度 , 玉器自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古人用玉随葬 , 一则认为玉能通鬼神 , 一则认为玉能使尸体不腐 。目前考古发掘到的汉代王墓中 , 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随葬玉器 , 其中有玉衣、玉塞、玉握、九窍用玉等专门的敛尸用玉;还有随葬的日用品、佩饰;玉衣的使用 , 使敛尸用玉发展到了顶点 , 也标志着古代用玉体系的没落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代以后】
唐代以后 , 玉器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一方面 , 传统的礼器、佩玉改变了面貌 , 以新的形式出现于世;另一方面大量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作品、日用品成为玉器的主导 , 人们称唐以后的这类玉器为市俗玉、平民玉 。对于这一现象 ,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讲:“自唐以下 , 所制不一 , 如管、笛、凤钗、乳络、龟、鱼、帐坠、方圆细花带板、灯板、人物、神像、炉、瓶、钩、钮、文具、器皿、杖头、杯、盂、扇坠、梳背、玉冠簪、珂、绦环、刀肥、猿、马、牛、羊、犬、猫、花朵种种玩物 , 碾法如刻 , 细入丝发 , 无毫末瑜矩 , 极尽工致 。”高濂较为清晰地归纳了唐以后玉器品种方面的变化 。这一时期 , 玉器花纹的艺术表现 , 受到了绘画及其他工艺品的巨大影响 , 图案中极少有谷纹、蒲纹、兽面纹、卧蚕、勾云、蟠虺 , 而主要为自然与社会两种题材 。宋代礼乐杯 , 图案表现的应是宫廷礼乐活动 , 构图则较接近同期的人物画风格;明代玉器的图案中还出现了文人画风格及书法;玉器的艺术表现 , 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代的前期与中期】
在清代的前期与中期 , 宫廷玉器在玉器生产中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 。康熙、雍正时期的宫廷玉器 , 目前能确定的还不算多 , 但这些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技术上的创新与进步 。清宫遗存的雍正款玉器 , 胎体的厚度均匀及边线的准确 , 远远超过了明代作品 , 这一时期玉器加工技术的提高同宫廷金属器、瓷器等各种工艺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同时出现 , 是当时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乾隆朝的宫廷玉器达到了古代玉器生产的顶峰 。品种多、数量多、工艺精是其特点 , 其中的大玉山、大玉瓶、玉屏风、玉编磬等大型玉陈设、乐器 , 在体积及加工精度上都是前所不及的 。乾隆皇帝本人对玉器有所偏爱 , 并对玉器的制造非常关心 , 他提倡玉器制造中的仿古 , 提倡各类工艺品间的相互借鉴 , 提倡器物造型与样式的创新 , 对社会上玉器生产中的时弊提出批评 , 推动了宫廷玉器乃至当时整个玉器业的发展 。

文物收藏|中国玉文化介绍,中国各时代玉器的发展,古人的生活、智慧的缩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玉作”及“如意馆”组织宫廷玉器的生产 。雍正年间选进的玉匠胡德成、邹学文、鲍友信、王斌、陈宜嘉、姚汉文、姚宗江等 , 当时叫作南匠 。明、清以来苏州专诸巷是高手玉匠集中的地方 。乾隆年间造办处“玉作”的主要玉匠倪秉南、张象贤、张君光、贾文运、张德绍、蒋均德、顾观光、金振寰等 , 都是从苏州选进的 。遇有大件制作 , 需用更多的人 , 如《大禹治水图》玉山 , 就是由“玉作”的玉匠完成打坯的工序 , 然后交两淮盐政在扬州雇用许多苏、扬的玉匠集体制造 。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古代玉器三万多件 , 是最精美的中国古代玉器群 , 其中有许多是各个时代的玉器精品 , 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脉络 ,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 , 古人的智慧 , 古人对玉器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