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_本文原题:看中国 , 来宝鸡
在2020中国最具性价比旅游城市中 ,
陕西宝鸡排行第一!
它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
看过下面3分钟视频 ,
你就明白这座古城
到底多么迷人 , 多么令人激动了 ,
还有 , 不要流口水——
渭河平原上一座古城 ,
坐拥两千多年历史底蕴 ,
地处秦岭、渭河交界 ,
怀藏举世瞩目佛骨舍利、灵山大佛 ,
出土“何尊”在内无数国宝重器 。
“厥土惟黄壤 , 厥田惟上上”
它是《尚书》中 “天下第一等的良田”;
“尚有灵蛇下鄜畤 , 还征瑞宝入陈仓”
它是贺知章笔下的 “宝藏之地”;
“明修栈道 , 暗渡陈仓”
它是韩信 平定三秦之处——
陕西宝鸡 。
摄影:张杰
撰文:张嘉霖、张杰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秋天秦岭里的农家小院
百里阴云覆雪泥 , 行人只在雪云西 。
明朝惊破还乡梦 , 定是陈仓碧野鸡 。
——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
中国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 。
陕西宝鸡 , 又被誉为炎帝故里 , 青铜器之乡 , 中国社火之乡 , 中国泥塑之乡 , 周秦文明发祥地 , 东方佛都 , 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翻开历史的扉页 , 我们会发现无数文人墨客触景生情 , 在此地留下诸多旷世杰作 。 如今 , 我们有幸 用镜头从不同角度 , 以全新的方式来诠释宝鸡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滑动下图 , 查看宝鸡夜色全景)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宝鸡市夜景全图
秦川龙脉 太白之巅
宝鸡——古称陈仓、雍州、西岐 , 也叫西府 。
相传唐天宝14年(755年) ,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 , 玄宗与手下慌不择路 , 在此时 忽然飞来两只山鸡 , 引领他们进入庙中而逃过一劫 。 临别时脱口而出:“陈仓 , 宝地也;山鸟 , 神鸡也 。 ”宝鸡便因玄宗御口金言 “宝地神鸡”而得名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清晨的秦岭 , 霞光万道 。
说起这片关中平原 , 大多数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绵延不绝的 秦岭 。 它被尊为华夏文明龙脉 , 主峰太白山 海拔3771.2米 , 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秦岭重峦叠嶂 , 跌宕起伏 , 风光旖旎 , 人们把它看作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太白山——秦岭山脉最高峰 , 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 , 如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 。 自古以来 , 太白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华中 。
其中 ,太白积雪六月天属于“关中八景”之一 。 对于此景 , 清代朱集义是这样描述的:
“白玉山头玉屑寒 , 松风飘拂上琅玕 。
云深何处高僧卧 , 五月披裘此地寒 。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莲花峰瀑布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唐、宋以来 , 许多文人学士登临挥毫 , 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关中胜迹图志》载:“道书云太白山为道家第十一洞天 。 ”因此 , 每逢盛夏之时 , 登山览胜者与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欣赏日出、纵观云海、泡温泉、避酷暑 , 这里是人们的不二之选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太白山顶海拔3511米处 , 拍摄银河 。
关山草原——中国的“爱蒙塔尔” , 来过了这里就等于看过了瑞士的恬静田园 。 天蓝云白 , 空气清新 , 奇特优美 , 景观层次十分丰富 。 山峦起伏无尖峰突兀之势 , 河谷开阔有柔和曲线之美 , 草地铺地呈送秀丽纯朴之风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关山草原 , 羊儿在阳光下悠闲啃草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关山六月犹凝霜 , 野老三春不见花” , 关山草原属于高寒气候 。
黄柏塬——这里号称秦岭“九寨沟“ , 崇山环抱 , 层峦叠嶂 , 也是国宝大熊猫、金丝猴栖息地 。 这里既有北国壮阔恢弘之景 , 又带有江南几分秀气之情 。 其规模虽没有九寨沟宏伟 , 但那潺潺流水却可与之媲美 , 尽得神妙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水涧溪蛇行 , 瀑潭相映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秋林的公路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溪间石头千姿百态 , 色彩斑斓 。
宗教融汇 佛道盛传
法门寺——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 , 约有1900多年历史 。 它被誉为皇家寺庙 。 因供奉 世界上唯一一枚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 , 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 此地出土了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 , 为世界寺庙之最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2004年 , 法门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世界第九大奇迹”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位于宝鸡凤翔县的灵山大佛
金台观——是一代宗师张三丰于元朝末年所建 。 相传他在此地悟出太极拳与内家拳 , 在院中还有一棵他当年所种之树 。 金台观分为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 。 民间曾有“ 宝鸡有个金台观 , 离天只有五尺半”的说法 , 言其观之高 , 若置身于金台观玉皇阁前平台上 , 居高远望 , 美景尽收眼底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旭日东升 , 万千景象一览无余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人们在金台观相约晨练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青铜故乡 , “中国”之源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坐落于宝鸡市中华石鼓园内 。 它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 , 其馆藏青铜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造型之精、文饰之美、内容之广泛 , 为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所罕见 。分页标题
中国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下图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宅之宝”—— 何尊 。 “中国”一词便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上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何尊是典型的酒铜器代表 , 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 ,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青铜器何尊上的“中国”两字 , 这指的不是现在的中国 , 但是“中国”两字的概念 , 首次是以何尊铭文的形式出现的 。
华灯璀璨 , 幸福之都
谈及美食 , 宝鸡享有“最中国美食城”、“面食之都”的美誉 。 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 , 宝鸡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 , 少不了面食相伴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这个“大碗”正体现出宝鸡人的饮食习惯与豪迈粗放的性格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繁华的银泰城旁一处教堂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宝鸡文化艺术中心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渭河 , 古称 渭水 ,黄河最大支流 , 也是宝鸡的母亲河 。 流经今甘肃天水、关中平原的宝鸡 。 水光粼粼 , 芦苇万亩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长天一色渡中流 , 如雪芦花载满舟 。 江上太公何处去 , 烟波依旧汉时秋” , 正是对宝鸡渭河最好的形容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渭河平静的水犹如一面镜子 , 将周围建筑都倒映在一起 , 形成一幅独特风景 。
水绕城走 , 城伴水生 , 渭水 , 在日月轮回之间 , 滋养出一派盛世祥和;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夕阳下的联盟大桥 , 直跨渭河两岸 , 像一条飞虹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矗立在渭河上的风景线-廊桥
一城山水 , 万世繁华 ,
宝鸡 , 在时光的钟声里 ,
雕刻着华夏三千年文明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纵横交错的交通线 , 构成了宝鸡的血脉和骨架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宝鸡市迎宾大道
道路两边川流不息的汽车来来往往 , 犹如一条条金色的长龙在舞动 , 推动着这个城市大踏步向未来迈进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宝鸡第一高”——银泰城
宝鸡蟠龙大桥(又名代马大桥) , 南接宝鸡高新开发区高新五路 , 北连宝鸡市行政中心 , 跨越渭河和西宝高速公路 。 夜晚是蟠龙大桥最美的时候 , 桥上灯光闪亮 , 两岸灯火辉映 , 五彩缤纷的色彩把大桥装点得更耀眼 , 更夺目 。分页标题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夜色加浓 , 城市中的明灯逐渐亮起 。 宝鸡的夜晚 , 比不上喧闹大都市的繁华 , 更多的是舒适惬意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宝鸡城中 , 八街九陌 , 接袂成帷 。
从太白之巅 , 到广袤草原 ,
从佛都圣地 , 到历史遗珠 ,
天赐圣境 , 文脉绵长;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酸甜苦辣 , 调和出最富盛名的西府味道;
喜怒哀乐 , 融汇出多姿多彩的宝鸡万象;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用活力 , 彰显着一个城市生命的强度;
用艺术 , 诠释着一个城市生命的厚度;
在光与影的律动之中 , 享受生活 ,
将繁华与平淡 , 阅读成人生的色彩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夕阳西照下的宝鸡火车站
宝鸡 华灯初上 ,
未来已经到来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
本文插图
点击下图
购买2021《国家地理》中文日历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 ,
【国家地理中文网|看中国,来宝鸡】就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