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 |《夺冠》被骂那么久,为何这句公道话至今没人敢说?
关于《夺冠》 , 你要知道的是:
首先 , 这是一部电影 , 是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 。
剧情片讲求的是戏剧冲突 , 也就是说 , 它里面讲的未必都是真的 。 所以《夺冠》只是依托中国女排的历史背景试图讲好中国女排的故事 , 在细节上较真 , 没有必要 。
那么故事讲得怎么样呢?可以通过三场比赛 , 两个人物 , 一种精神 , 分别来看 。
本文插图
一、三场比赛从夺冠到夺冠
第一幕 , 起始于1979年 。
当我们跟随着年轻的陈忠和的视角走入 , 训练场外是漳州温暖明媚的南国风光 , 训练场内则是以“体能”和“下意识”为目标的负重深蹲一百公斤、扣球一万次 , 以及血汗与排球撞击的坚毅气象 。
这一切 , 让排球这项运动化为一种“道”的存在 。
本文插图
在以“求道”为目标的过程中 , 看主角如何在规则内一步步超越体能和意志的极限变得强大 , 这种有些令人羡慕的纯粹 , 也正是体育类型片提升可看度的最重要途径 。
1981年 , 第三届女排世界杯 , 决赛 。
我不知道主创是请了宋世雄来配音解说还是直接找来了当年的录音 , 反正那种解说风格完全符合我对那个年代“听比赛”的想象 。
而且这场比赛的情绪铺垫和转折也都设计的比较自然 , 起初被日本的防守搞的心烦意乱 , 打不出自己的节奏 , 被袁伟民教练一句“要是在这输给日本 , 你们后悔一辈子”后开始觉醒 , 又经历了日本的奋起和女排的调整 , 最终苦尽甘来 。
本文插图
一部体育片所能提供的热血通常在此刻达到顶点 , 然后戛然而止 。
但须知《夺冠》此时才进行到三分之一左右 , 之后该怎么拍呢?
陈可辛是一位在《甜蜜蜜》这样的爱情片里都不忘通过时代特征来讲故事的导演 。 《夺冠》也不例外 , 它继承了陈可辛刻画时代特征与变化的传统 , 分界线便是2008年 。
那一年的奥运会中美女排的半决赛 , 是巩俐饰演的郎平的首次亮相 。
和第一幕不同 , 第二幕的重点并不在赛场 , 而在人 。
当人到中年的郎平与陈忠和再相逢 , 既为好友又是同胞的二人自然不愿为敌 , 但身为职业教练又必须要带队取胜 , 公职与私心的冲突形成了第二幕的戏剧魅力 。
至此 , 影片被分隔为两种画风 。
女排就像一位剑客 , 在80年代达到巅峰之后 , 陷入沉郁蹉跌 , 站在新世纪的赛场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同样茫然的还有曾经为国征战荣誉等身 , 如今却挂帅别国淘汰祖国的郎平 。
当郎平试图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和目标的时候 , 2010年之后的中国女排同样在努力寻找 。
于是到了第三幕 , 《夺冠》对于女排队员群像的展示更加讨巧 , 除了当时的副队长魏秋月因为怀孕生孩子缺席 , 2016年那支女排全部由队员们出演 。
自己演自己的好处就是格外自然 , 尽管有些需要演的地方球员们显然有些生硬 , 但聪明如陈可辛早就想到了 , 本尊都照我说的演 , 你们就别逼逼赖赖了 。
本文插图
第三幕的重点回归球场 , 2016年奥运会女排四分之一决赛对阵巴西 , 这无疑是中国体育片影史工业水准的最高档 。
从1981年世界杯到2016年的奥运会 , 电影的结构被三场比赛清晰地分为三幕 , 中国女排从赢到赢 , “夺冠”成为一个完整的闭环 。
然而这也是问题所在 , 三幕戏的过渡太过生硬 。 拍完81年夺冠 , 就直接开始放PPT , 08年输给美国队 , 又是PPT , 16年打完巴西 , 依旧PPT 。
本文插图
我在想 , 如果影片以:五连冠→沉沦→雅典夺冠→青黄不接→改革→再次夺冠 , 为主故事线 , 搭配郎平从运动员到教练为副故事线 , 双线叙事也许会让故事更加丰满 。
但实际上 , 两条故事线都只剩了头和尾 。 于中国女排不够完整 , 于郎平少了最重要的成长 。
希望陈可辛在接下来的《李娜传》里能够有所改进 。
二、两个人物 , 到底是《中国女排》还是《郎平传》?
在片子上映前 , 就听到要改名的消息 。
《夺冠》原名叫《中国女排》 , 当时给出的修改意见大概是因为中国女排是国家队 , 所以不能用作商业宣传 。 虽然就成片来看 , 就算是叫《中国女排》也并不太适合 , 但电影中郎平有句台词 , 大意是我们之所以还以拿冠军为目标来要求中国女排 , 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 , 需要靠夺冠来证明自己 。 然后电影就改名为《夺冠》 , 这是不是片方无声的控诉呢?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针对本片自愿或不得不的改动 , 我能理解 , 毕竟女排精神早已超越体育 , 承载了太多 。 但有些东西我是理解不了的 , 比如81年那批女排队员的名字为什么提都不提?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难道也不配拥有姓名吗?
当然 , 陈可辛应该没法背这个锅 , 毕竟要拍这些半入庙堂的人物 , 其中纠葛太多 , 也不好苛责什么 。
以上说的 , 其实是导演和编剧控制不了的地方 , 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 , 是我认为导演和编剧可以做但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
回到影片的主题 , 如果讲的是中国女排 , 那么我们首先要清楚 , 中国女排有三个辉煌期 , 分别是邓若曾、郎平、孙晋芳、杨锡兰、杨晓君领衔的80年代老女排 , 00年代以冯坤、赵蕊蕊、周苏红、张娜为代表的黄金一代和如今拥有朱婷、丁霞、惠若琪等我们熟悉的国家队 。
再来回顾电影 , 老女排在第一幕算讲的完整 , 等到黄金一代登场的第二幕 , 却只讲了一件事:一场他们是如何在自己巅峰已过后败给郎平率领的美国队的比赛 。
本文插图
实际上 ,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决赛 , 陈忠和带领那批女排在0:2落后的情况下连扳3局 , 逆转战胜俄罗斯 , 拿下中国女排史上第二枚奥运会金牌 , 这样的故事不香吗?
然而陈可辛分配的篇幅和着重刻画的内容是失衡的 。
如果从81年和16年的比赛里各匀出一点时间 , 或者把片长加长一点 , 把这段故事讲一讲 , 那陈忠和这个人物就更饱满了 , 他从陪打教练成为冠军教头 , 又力荐郎平的这一路 , 就更具深远意味 。
本文插图
【夺冠 |《夺冠》被骂那么久,为何这句公道话至今没人敢说?】
我猜 , 这或许也是陈忠和不愿意用真实姓名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 他是一个很护短的人 , 他肯定不愿意看到自己和昔日的弟子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
都说现在国家队练的苦 , 没错 , 是苦 , 但黄金一代练的比现在的姑娘们苦的多 。
那时候的硬件设施依旧比较差 , 要出成绩还是靠练 , 但凡去查查黄金一代的新闻 , 那身练出来的伤病可谓触目惊心 , 而她们就这样为国家拼下了两金一铜 , 但一部名字叫做《夺冠》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 , 却只记录下她们巅峰不再之后的一场失败为焦点 , 我都难以接受 , 何况陈指导呢?
在这里我想批评一下陈可辛 , 之前在他导演的《亲爱的》里 , 就把其中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原型的角色来了点艺术加工 , 描述其为了一些事情不得已出卖肉体 , 给当事人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 刚才我说没有突出黄金一代的成绩是败笔 , 那么更大的败笔 , 就是他又用艺术加工的方式 , 伤害了诸多球迷 , 也伤害了陈忠和及中国女排 。
虽然这种伤害是一种“软”伤害 , 毕竟他也提到了黄金一代的成绩 , 硬要较真的话确实找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 , 但伤害就是伤害了 ,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聊完陈忠和就必须要聊郎平了 。
其实郎平没什么好聊的 , 她是中国最成功的排球运动员和教练 , 真正的为排球事业奉献一辈子的人 , 聚集在她身上把故事串起来 , 这无可厚非 。 毕竟要像《最后的舞动》(The Last Dance)那样子一个队员教练讲半天 , 那只能交给电视剧集 。
所以按照影片的叙事逻辑 , 观众最容易将自己带入郎平的视角 , 那么看到第二幕就不会觉得不舒服 , 反而会觉得:哎呀 , 这个女人真不容易(郎平确实不容易) 。
所以说关于《夺冠》最根本的矛盾并不是电影的好与坏 , 而是大家看电影的角度和自我需求 。 如果是资深影迷或中国女排的铁粉 , 自然会感到其中诸多不和谐之处 , 而如果只是为了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 , 那么会觉得这是一部挺不错的片子——卡司豪华 , 演技在线 , 工业水准一流 , 商业性与说教性有机结合 , 剧情有不少燃点泪点 , 还有什么可挑刺的呢?
三、一种精神 , 我们还需要中国女排吗?
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 , 其实没有一个官方的固定的说法 。
郎平、朱婷、张常宁、惠若琪以及老女排 , 她们说的都不一样 , 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采访说的都不一样 , 这也充分说明了女排精神是随时代变化的 。
女排精神诞生于那个奉行集体主义的时代 。 那个时候的冠军不仅是冠军 , 它象征着中国全面改革努力追上世界步伐的决心 。 当中国女排出征时 , 全国人民都在电视机前注视着 。
本文插图
“永不服输、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女排精神依然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 , 只是时代变了 , 中国不缺这一个冠军 。
08年的失利 , 比起女排本身 , 人们的目光似乎都聚焦在郎平身上 。 而12年的失利甚至已经不痛不痒 。
正如影片中老队员和新队员的聊天 , “我心中想的是郎导 , 而你心中想的是你自己 , 这就是我们和90后的区别” 。分页标题
这同样也是时代的区别 。
郎平初进国家队时 , 曾说过我没有退路了 , 我不能考大学了 , 我只能练好排球 。
二十几年后 , 郎平执掌国家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 , 她不能让自己的队员人生中只有排球 。
我很高兴看到朱婷能去土耳其俱乐部发光发热 , 我也很高兴看到惠若琪参加参加综艺提高自己和排球运动的曝光率 。
我不希望看到郎平因为自己率领美国队夺冠而感到抱歉 , 更不应该为此收到辱骂 。 中国体育应该更加职业化 。
影片中 , 里约出征之前 , 黄渤饰演的教练问郎平“中国人还需要中国女排么?”
他自问自答道:“有些人说我们强大了 , 我们自信了 , 不需要金牌了…你们不需要女排精神 , 我需要” 。
因为中国还尚未真的强大起来 , 人们也在太多时候 , 太多领域 , 面临封锁举步维艰 , 而这些体育从业者们 , 恰似一面旗帜 , 供大家快步追逐 。
但光有榜样还远远不够 。
在中国练体育和读书往往只能二选一 , 一个运动员二十多岁时若是出不了成绩 , 再想转型可就太难了 。
这一点真的可以学习美国的校园体育体系 , 优秀的运动员可以获得高校的奖学金 , 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高校 , 而名校同时配备专业的训练体系 。
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 , 绝不是靠几枚金牌几座奖杯 , 是要靠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也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时 。
但有些话是在电影中不能说的 , 包括片中的排球为什么要改革 , 是不能说得太透的 。
借用郎平的台词 , 我们已经不是81年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了 , 但却还拿实施了几十年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 比如陈可辛的《夺冠》 , 比如张艺谋的《一秒钟》 , 几经周折总算盼来上映 , 可惜我们不能目睹它(们)的原貌了 。
- 金圆说世界|5000KW发动机有了,CH47已落伍,我国为何不仿制支奴干
- 欧美人为何300年揪住女巫这个群体不放?
- 爱因斯坦为何甘愿与魔鬼共舞
- 习近平|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为何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这个能力
- 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长途自驾游?
- 财经可是角度|游资为何老喜欢炒垃圾股?
- 魅力科学|太阳每小时会“烧”掉144亿吨物质,为何在未来还会越来越大?
- 舞蹈|《舞蹈风暴》第二季开播收视多股夺冠!神仙综艺不容错过!
- 台海头条|国民党改名去中国议题为何再起?
- 肆季娱逗|《中国好声音》:为何谢霆锋明知结局,却依旧奔着输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