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_本文原题: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 , 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今天带来作家叶辛与叶永烈谈自己处女作的文章 。
叶辛
我的处女作
刊于1991.9.5文学报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处女作 , 对每一个作家来说 , 都是难忘的 。 对于我来说似乎更是如此 。
在我的一生中 , 《高高的苗岭》这本儿童中篇小说 , 是一个新的开始 , 一个新的起点 。 今天抽闲再翻读这本小说 , 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她的稚嫩之处了 。 但是我仍对她有着一份深切的感情 , 关于她的一切:校样、版本、改编的连环画本、电影文学剧本、插曲、剧照、电影放映时期的广告宣传画、朝鲜文本……我都保留着 , 隔开一长段时间 , 不时还要翻出来再看看 。
记得是1973年 , 一年一度的凉秋又来到了贵州山区 , 我插队落户的第五个年头快过去了 。 一年的农事基本上干完了 , 在贵州山区的僻静村寨上 , 照例有一段农闲时节 。 我在这段农闲时间里 , 干些什么呢?除了学习着写点东西 , 我还能怎么样呢?总不能让大好的光阴 , 白白地耗去呀!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插图版《高高的苗岭》
为了把我感受到的独特的生活写出来 , 我这次写 , 得写一个小孩子 , 这个小孩子生活在过去的年代 , 生活在解放初期 。 这是我在胡思乱想吧 , 是在瞎虚构吧 , 1950年我才一岁 , 我怎能感受那时的生活呢?
我思之再三 , 觉得不是在胡思乱想 , 也不是在编“聊斋” 。 ——山寨上老百姓爱把好幻想好摆龙门阵称之为编“聊斋” 。 在五年的插队落户日子里 , 我时常听一些老贫农告诉我:那年头 , 工作队一喊开会 , 我们穷得穿条单裤儿 , 打着光脚板 , 在雪地上跑得可欢哪!话是简简单单一句 , 可这句话是个多么清晰的画面 , 穷苦人对党的信赖 , 对工作队的信任 , 对清匪反霸的热心 , 都出来了 。 类似的话 , 我听得多了 , 对解放初期的山寨形势 , 人情风俗 , 逐渐逐渐有了底儿 。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火娃》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在苗岭腹地修建湘黔铁路的日子里 , 我借住在一户苗族老乡家里 。 冬腊月间的夜晚 , 苗家老人陪我在火塘边摆龙门阵时说:如今你们汉族老大哥成千上万人进到我们苗岭深山 , 帮我们修铁路 , 汉苗之间亲如兄弟 。 解放前 , 可不同 , 历代反动统治者搞汉苗隔阂 , 造成了民族怨仇 , 那些血的事件 , 当然 , 随着历史大河的向前奔驰早已消逝了 。 我听到的更多的是有关汉苗亲如一家的故事 。 有一次 , 一个苗族汉子告诉我 , 一个解放军飞行小组的战士 , 负伤后被土匪追赶 , 幸亏当地苗家出头保护他 , 让他躲进山洞 , 给他送吃的、喝的 , 还给他采草药 , 才把他救了 。
在我刚插队的第二年夏天 , 县里面下令 , 全县出动围捕逃跑的三名罪犯 , 每个山洞都要搜 。 我也随着民兵 , 钻进了山洞 。 这使我对贵州山区溶岩形成的喀斯特地形 , 有了非常形象的感性认识 , 知道了这些洞中奇妙无比 , 洞中套洞 , 别有一番天地 。
所有这些零零星星的感受和体验 , 在农闲时节到来的那些日子里 , 全都浮现在我的脑子里 , 逐渐变成了一个小故事 。 随着故事中的人物一天比一天清晰 , 故事线索一天比一天明朗 , 我的创作冲动一天比一天强烈 , 似乎到了非要把它写出来的地步 。分页标题
要是写出来不成功怎么办呢?我犹豫着 , 踌躇着决定这次写稿不用稿纸了 , 先把它写在随便什么纸上再说 。 在偏僻山寨 , 要找一叠纸还真不容易 , 我七拼八凑地买了几本练习簿 , 找了几张白纸裁开 , 又把同学给我写来的信也利用上——在反面写!总算凑齐了将近一百张纸 。 寨子上一说不出工了 , 我迫不及待地抱着那叠纸 , 跑到村寨外山头上的一所破庙里 , 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 把想好了的小故事写了出来 。
1974年 , 我被叫到上海去修改长篇小说《岩鹰》 , 住在出版社的作者宿舍里 。 很巧 , 住在我隔壁的是《矿山风云》的作者李学诗同志 , 他看我年经还未脱尽稚气 , 话语中一再鼓励我写点儿童文学 。 每周必定要来看他的少儿社编辑余鹤仙同志 , 也鼓励我写 , 在他们多次鼓动下 , 我的心也热了 。 我要了一百张稿纸 , 把《高高的苗岭》誉抄在上面 , 送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 。 经过画插图 , 看校样 , 这本薄薄的小书 , 在1977年的春天出版了 。 小说第一版二十万册;1979年5月印行的第二版十七万册 。 美术出版社很快改成连环画本 , 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学院又根据小说由我和谢飞共同改编拍摄了儿童故事片《火娃》公映 。以后又译成了盲文、朝鲜文 。
所有这些 , 都是我当初在偏远的贵州山巅破庙里写这本小说时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
叶永烈
第一次投稿记
刊于1991.10.24文学报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记得 , 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时 , 申请表上有一栏 , 即何年何月起开始发表作品 , 我写上了“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浙南日报》” 。 这是我平生创作的起点 。 转眼之间 , 四十个春秋飞逝 , 我已经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作品 , 但我一直深深记得第一篇作品是怎样发表的 。
我那时只有十一岁 , 在温州上小学五年级 。 不知怎么回事 , 心血来潮 , 写了一首短诗 , 五言 , 十四行 , 总共不过七十个字 , 扔进我家附近的《浙南日报》报社门口的投稿箱 。
没几天 , 我收到了平生第一封信 , 信封上印着红色的《浙南日报》四个字 。 我珍视这封信 , 迄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 那信是用蓝黑墨水竖行写的:
叶永烈同学:
你的稿子收到了 , 已经读过 , 很好 , 我们要把它放在下一期报上(“人民生活”副刊)登出 。 登出以后 , 一定送一张当天的报纸给你 , 好不好?还有稿费 。 希望你以后多多写稿子寄给我们 , 我们十分欢迎 。 稿子写好后可以寄浙南日报副刊组 , 或者你自己送来都好 。 你在什么学校读书?几年级?有空多多通信 。 把你自己的感想告诉我们 。
祝进步!
浙南日报副刊组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八日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叶永烈与《小灵通漫游未来》
收到信后 , 我赶紧写了回信 , 告诉他们我的大致情况 。 不多天 , 我的小诗果真在报上刊出 , 还特地标明“十一岁小学生叶永烈” 。 尽管只占“五香豆腐干”那么大小的一块地方 , 却使我陷入久久的激动之中 。 我居然还收到八千元稿费(旧人民币 , 今八角钱) 。
此后 , 我又给《浙南日报》写稿 , 我又收到同样笔迹的回信 。 信末总是盖着副刊组蓝色方印 。 我不知道给我写信的编辑是谁 。 虽然报社不过一箭之遥 , 我小小年纪 , 却没有勇气去见“大叔叔”们 。
三十年后 , 《温州日报》 (前身为《浙南日报》)社派采访人员来沪采访我时 , 我说起了难忘的往事 。 我把珍藏着的那位编辑“大叔叔”的信复印 , 托采访人员带回故乡 。 报社里很多人认不得信的笔迹 , 总编见了 , 一语破“疑案”:“是杨奔的字!” 分页标题
杨奔 , 《浙南日报》的老编辑 , 只是由于政治命运坎坷 , 很早被调离报社 , 到中学教书 , 所以如今报社里很少有人认得他的笔迹 。 根据报社总编提供的通讯处 , 我给杨奔老师写去一封信 , 表示深深的感谢 。 不久 , 我收到他的回信 , 笔迹跟我珍存的信一模一样 。 他在信中说:
“编副刊时 , 原想在温州能发掘些写作人才 , 培养出一支文艺新军 , 可是事与愿违 , 来稿寥寥 , 使我感到十分寂寞 。 收到你的诗稿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同时又因为自己也在你这年龄时有两篇文章被上海某书局收入范文集子 , 结果不但没有收到原书和稿费 , 而且连一封信也没有 。 这很伤了我的心 。 所以在自己干这工作时 , 就发愿不使自己愧疚 , 不使作者生气 。 对来稿只要略有可取之处 , 都立即给作者写了回信 , 让他安心并得到鼓舞 。 ……”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
本文插图
此后 , 他在受到的不公正冤屈得以平反 , 我们书信往返 , 常保持联系 。 出了新著我也寄赠他 , 请他仍像当年那样给予指点 。
一九八七年春节 , 我和妻儿回梓探亲 。 我特地从温州城里渡过两条江 , 远行到龙港镇 , 和妻儿一起拜望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 神交多年 , 我这才头一回见到杨奔老师 。 他已满头飞霜 , 垂垂老矣!
步入晚年 , 他笔耕不息 , 参加编写《汉语大辞典》, 编印《南雁荡山》《苍南岛礁志》《苍南历史人物》等书 。 他的散文集《深红的野莓》 , 于一九八八年出版 。 他还出版了《外国小品精选》一集、二集 。 如今 , 他担任《苍南县志》副主编 。
【文学报|叶辛与叶永烈的文学初篇,在翻页中由过往走向未来 | 40年·星辰回响】也真巧 , 攀谈起来 , 他竟是我妻子同村本家 , 当年与我的岳父颇熟 。 《苍南县志》中收入我岳父小传 , 便由他在撰写 。 可是 , 在我十一岁的时候 , 这一切“机缘”都无从说起……他是一位性格耿直的人 。 多年来他安贫若素 , 默默奉献 。 我庆幸 , 当我刚刚在文学殿堂门口伸出脑袋窥探时 , 便遇上了这样一位热心的向导 , 引我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