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9日举行的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上 , 张定宇、熊焱、胡明、桂小妹、华雨辰、涂可蔼6名宣讲员登台讲述了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故事 。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文章图片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
曾绷不住大哭了一场 , 
“我性子急 , 是因为我必须跑得更快 , 才能跑赢时间”
“有人说我是铁人 , 我们是铁军 。实际上 , 那个时候 , 我们只是‘中不溜’的一群人 , 把命交给了彼此 , 站起来 , 冲上去 , 坚持到了最后 。”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先打响的地方 , 春节前的一周 , 转诊患者急剧增多 , 越来越多的问题朝张定宇“砸”来 , 他硬生生地接着、扛着 。“我们医院一共有9名医护人员院内感染 , 他们都是我一个战壕的兄弟姐妹 , 都是从未退却的战士 。那几天 , 在医院眼看着很多病人滑向危重症 , 甚至走向死亡 , 作为医生 , 我们也束手无策 。有一次我实在绷不住就大哭了一场 。”
那时 , 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多收治一个病人 , 就是多帮助一个家庭 。放射科主任樊艳青面对每天翻五六倍还不止的工作量 , 她说:“我的眼睛不是用来哭的 , 是用来看片子的 。”重症医学科主任吴文娟是最早投入到这场战斗的勇士之一 , 所在科室守护着全院最危重的病人 , 忙得像旋转的陀螺 , 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 。南六病区主任陈南山 , 最多的时候一人领导、管理3个病区近百名病人 。重症隔离病区副主任医师涂盛锦 , 和同在隔离病房当护士的妻子曹珊 , 把11岁的儿子交给家人 , 主动把酒店房间让给外地援助医生 , 把值班室的高低床让给同事 , 夫妻二人从大年初一开始以车为家 , 在汽车座椅铺成的“床铺”上 , 睡了近一个月……
“我是个急性子 , 虽然我行走不便 , 但经常会快步穿梭在各个科室 。我性子急 , 是因为我必须跑得更快 , 才能跑赢时间 , 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 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张定宇介绍 , 疫情期间 , 金银潭医院先后开启了21个病区 , 收治了2890余名新冠肺炎病人 。治愈患者中 , 年龄最大的94岁 , 最小的15岁 。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 ,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 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 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政党‘坚守初心’的炽热情怀 , 看到了一个国家‘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 。我愿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 , 投身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文章图片
武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熊焱:
患者担心医护被感染舍不得按铃 , 
“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守护”
“我只是护理团队中普通的一员 。”熊焱说 , 护士姐妹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令她感动:有的隔着屏幕看着亲人潸然泪下;有的用单薄的身体在30天内搬运900多个氧气罐到患者床头;有的用柔弱的双手抬着患者在狭窄的楼道艰难前行……分页标题
有天查房 , 熊焱发现一位患者自己用便盆接尿 , 结果床单被尿液浸湿了 。“这是我们的工作啊 , 您不要有顾虑 , 有事就按铃 。”熊焱对患者说 。
这位患者一下子哭了起来:“我不想按铃 , 不想让你们离我太近 , 这病传染性太强 , 你们多来一次 , 就多一次感染的机会 。”
熊焱鼻头一酸 , 眼泪也不听使唤地往下掉 。“一直以为我们是生命的守护者 , 其实还有这样一群患者 , 即使身患重病 , 还依然想着怎样减少我们的工作量 , 减少我们的感染机会 。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守护 。”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文章图片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胡明: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为更快、更精准救治病人脱掉护目镜 , 
“救活这个还能节约时间救活下一个”
许多新冠肺炎患者送进病房时 , 口咽已被大量黄色胶状痰液堵塞 , 急需气管插管 , 医生需要直面患者喷溅物和高浓度气溶胶 , 如果几十秒内不能完成操作 , 患者就会死亡 。这些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 , 胡明几乎全部揽下 。
但只靠气管插管是不够的 , 还必须给患者进行纤支镜吸痰 。一条镜子长约75厘米 , 进入气道部分大约40多厘米 , 那剩余的20多厘米 , 就是医患间的距离 , 也是生与死的距离 。
为了能精准操作 , 胡明脱掉厚达5厘米的护目镜只戴口罩 。同事担心又不敢劝 , 偷拍并发给了胡明老婆 。“你不要命了?”老婆在电话里边哭边骂 。
胡明只能嘿嘿傻笑 , 无言以对 。他明白 , “冒险多靠近5厘米 , 操作就更快、更精准 , 不仅这个患者有可能被救活 , 还能节约时间救活下一个 。”
这么拼 , 难道不怕吗?“完全不怕是不可能的 , 我的专业素养告诉我 , 做好防护 , 不可怕!我的职业道德告诉我 , 不能怕!我们都怕了 , 还有谁可以上?”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文章图片
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桂小妹:
在社区连续战斗74天 , 
“如果连我们都怕 , 居民怎么办”
19栋居民楼、5235户、8230人 , “作为社区书记 , 我必须以身作则 , 率先垂范 。”青和居社区是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 , 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收入人员多 , 疫情防控难度大 。为了这场战斗 , 桂小妹把女儿送到父母家 , 没想到这一出门就是74天 。
桂小妹和同事们在社区走访排查、测量体温、消毒消杀、送医送诊、代购代送 , 整个疫情防控期间没有一个人请假 。“社区干部是党在基层的代言人 , 越是危险的地方 , 就越需要我们冲锋陷阵 , 我们一定要把社区的疫情控制好 。”
大排查的一天深夜 , 桂小妹的手机突然响起:“桂书记 , 你快去看看我妹妹吧 , 她快不行了!”挂断电话 , 她来不及多想 , 一边协调车辆和医院 , 一边往黄女士家赶 。次日凌晨1时许 , 经过紧急救治 , 黄女士暂时脱离危险 , 后来被确诊感染 , 经过精心治疗康复出院 。4月9日 , 黄女士给桂小妹发来短信:“谢谢你们的帮助 , 让我战胜病毒 , 重获生命!”分页标题
经常有人问桂小妹:“你们每天接触那么多人 , 不怕被感染?”她这样回答:“如果连我们都怕 , 居民怎么办?”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文章图片
青山区钢花小学教师华雨辰:
瞒着家人做志愿者“守城” , 
学生发来语音“长大要做像您这样的人”
“像我们这样的志愿者在武汉还有几万名 , 我们都是普通人 , 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普通事 , 但众志成城 , 微光成炬 。”1月23日 , 华雨辰报名参加抗疫志愿服务 。她的“守城” , 是从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开始的 , 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在群里抢单 , 风雨无阻 , 随叫随到 , 足迹遍布了武汉三镇 。
因为怕父母担心 , 起初华雨辰瞒着他们 , 说是去学校值班 , 并在朋友圈屏蔽了他们 。“那时 , 我养成了回家前在车里多待半小时的习惯 , 通通风 , 算是自我调节的心理安慰 , 上楼的每一级台阶都走得很沉重 。”
随着雷神山、火神山的建成 , 16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 。华雨辰成为武钢体育中心青山方舱医院的一名志愿播音员 , 最喜欢播报的内容是《告治愈者书》 , “虽然离别总是伤感的 , 但这次的离别却又是喜悦而振奋人心的……”每次读到这里她都很激动 , 这代表着又有一批舱友将治愈离开 , 越读就越觉得充满了希望 。
有天晚上 , 华雨辰收到一条特别的语音:“华老师 , 我今天在电视上看到您了 , 等我长大了也要做像您这样的人 。”当时她哭出了声 , “那一刻我明白了身教重于言传 , 我想用我的行动教会孩子们 , 国家有难 , 匹夫有责 , 一个人的挺身而出是烛光 , 千百人的奉献就是太阳 。”

患者|最新披露,武汉抗疫中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
文章图片
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区分局民警涂可蔼:
刚康复就争着返回战场 , 
“责任和使命让我变得坚强和勇敢”
“我要回去 , 和战友们在一起!”当时 , 感染后刚刚康复出院的涂可蔼一心想回到工作岗位上 , 但婚期也临近了 。可还没等他说完 , 爱人深情地看着他:“我理解你 , 听你的!”
2月17日 , 江汉区第二座方舱医院开舱前夕 , 90多名战友争相请战 。涂可蔼生怕自己会落选:“我是党员 , 应该冲在前面 , 体内又有抗体 , 请组织首先考虑我!”
2月25日凌晨 , 突降大暴雨 , 方舱医院医疗站存放的药品和设备面临着被渗水浸湿的危险 。涂可蔼和战友们奔向医疗站 , 大到氧气瓶、检测仪 , 小到消毒液、抗生剂 , 肩扛手抱一样不落送往安全地带 。来回跑了近5个小时 , 他们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全部淋湿 , “可是大家浑然不觉 ,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多抢救一件‘武器’ , 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
“曾有人问我 , 参加抗疫你怕不怕?我坦诚地说 , 怕!因为我曾是一名新冠患者 , 是医护人员不顾安危悉心照料 , 让我重返健康生活 。让我变得坚强和勇敢的原因 , 是刻进我骨髓的‘人民警察为人民’ , 是‘武汉公安’这四个字的责任和使命 , 是这场没有硝烟战争中的举国同心和前赴后继 。”分页标题
(采写:采访人员汪甦 胡雪璇 摄影:采访人员史伟 视频:制作刘慧 李春 制作:王戎飞 校对:胡蝶 蔡扬)
【编辑:姚昊】
(作者:汪甦 胡雪璇 史伟 刘慧 李春 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