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清平乐:"庆历新政"成效颇丰,宋仁宗为何半路倒戈,反捅一刀?
“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 。提到《清平乐》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辛弃疾这首耳熟能详的《清平乐·村居》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 , 这是唐朝教坊中的曲名 。而后来的晏殊、黄庭坚等人习惯用其作为词牌名 。晏殊就是电视剧《清平乐》中 , 仁宗的老师也是彼时的高官 , 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当人们开始对清宫戏嗤之以鼻后 , 自然会对这部聚焦于“千古仁君”时代的影视作品耳目一新 。
(一)、冗官之实 , 误国害民
“宋之庙号 , 若仁宗之为“仁” , 孝宗之为“孝” , 其无愧焉 , 其无愧焉” 。这是元朝人脱脱在其主持编撰的《宋史》中对于仁宗和孝宗的评价 。在历史上对于宋仁宗赵祯的评价普遍很高 , 因为他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底层百姓的利益上去考量问题 。
在那个家天下的年代 , 他不追求好大喜功 , 不追求名垂千古 , 只求得治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 祖宗传下来的江山能够愈发盛强 。
1. 为防内乱 , 多设重官
宋祁曾说“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 , 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 , 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 , 三冗也” 。仁宗朝的三冗就是冗兵、冗官、冗僧 。当然 ,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冗费替换冗僧 。
《清平乐》中的仁宗 , 纳谏如流 , 勤政务实 。对于大臣们提出的问题 , 他都会反复地思考其中利弊 。在任何一个朝代 , 改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就像“徙木立信”的商鞅 , 虽然给秦国带来了富国强兵的转变 , 但最终仍然遭受了五马分尸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 , 主要是借鉴了唐末藩镇节度使割据以及自己陈桥兵变 , 黄袍加身 。所以 , 他任命了许多官职重复 , 职能相同的官员 。一方面 , 这会造成官员们互相推脱工作 , 另一方面还会加重朝廷支出的负担 。
2. 日趋严重 , 势在必行
《清平乐》中晏殊曾经向仁宗说道 , 太祖朝时大小官员共五千人 , 而到了庆历年间就已经到了一万余人 。这几乎接近了唐朝所有的官员人数 。他们为官一任 , 很多人都不会真正的为民做事 。而是往往都能推就推 , 反正出了问题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 。
这些官员有些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 , 有些则是通过祖先的荫蔽 。他们利用职权中饱私囊 , 肆意的侵吞公家财产 。而仁宗此时则表示 , 原先并不想要治理贪腐 , 只要他们肯踏实做事一切都可以不予追究 。
但事情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 每年还要给他们如此多的俸禄 , 这对于朝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再者 , 东北方向有辽国 , 西北方向有契丹 。每年还要支出大量的军费 , 不过几年 , 财政方面就会捉襟见肘 。所以 , 实行新政非常必要 。
(二)、改革之路 , 多坎坷
“臣请特降诏书 , 今后两地臣僚 , 有大功大善 , 则特加爵命;无大功大善” 。这是改革先驱 , 范仲淹给仁宗上的奏疏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剧中范仲淹都是一位直臣 。而改革之事 , 需要的就是这种大公无私之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仲淹和富弼等人 , 大刀阔斧的改革 , 仅仅两年就颇著成效 。但是不久以后 , 碍于阻力 , 这项新政就无疾而终 。
1.触动了多数人的利益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范仲淹根据政绩考核条件 , 相继罢黜了五百余位官员 。而且 , 对于承蒙祖先庇荫也制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 。分页标题
在古代的官场上 , 都是官官相护的 , 所谓牵一发 , 而动全身 。既然想要改革 , 就必须得敢为人先 , 最重要的是不怕得罪人 。当官是铁饭碗 , 科考之人忙碌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能够光耀门楣 。而功臣之后 , 他们的祖先曾为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 。
这些人 , 都不是一个小小的范仲淹还有他的同僚们所能够担待的起的 。他虽然是一心为国 , 但是仁宗并非只有他们这一撮臣子 。他要顾及大多数人的利益 。所以 , 在剧中仁宗在看见收到些成效之后 , 便见好就收 。
并不是说仁宗不想改革 , 谁又能不希望自己的家中越干净越好呢 。但他也是有心无力 , 毕竟高处不胜寒 。如果得罪的人太多了 , 必然会在全国引起恐慌 。而这些人原先都是为官一任 , 肯定有许多影响力 。正所谓“法不责众” , 他不得不下令停止自己提出的新政 。
2.朋党之争 , 日趋严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论是哪个朝代 , 君王对于党羽之事都非常忌讳 。而新政一开始实施 , 这种苗头就愈发明显 。范仲淹、苏舜钦、欧阳修、富弼和韩琦等人 , 都是名副其实的才子 。他们心气高傲 , 同时也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
他们不在乎自己个人的得失 , 往往敢于直言不讳 。所以 , 很多人都将其视为一党 。而赵戬和王拱辰等人 , 或是因为政见不合或是出于个人恩怨 , 对于新政都是极其的排斥 。《清平乐》中赵戬等人为了打击范仲淹 , 就抓住与他交好的滕宗谅小辫子不放 。
而向赵戬靠拢的刘沪 , 为了稳定边防建造了洛水城 , 但这有违政策 。滕宗谅是为了提高士气而挪用了三千公款 , 而刘沪为了戍边才建造了城池 。他们都是忠心为国之人 , 却因为朋党之争而遭受到打压 。
这正是仁宗最不愿意见到的 , 无数忠心耿耿之人却因为私人恩怨而被迫站队 , 被迫遭受牢狱之灾 。如果这种事情一再发展 , 那么传承下来的基业 , 将要毁于一旦 。因为每个人都会去找对方的问题 , 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进行排挤 。
(三)、见好就收 , 稳定士心
当所有人都在做一件错事的时候 , 那么正确的事情就会变成异类 。当时的贪腐官员太多 , 而仁宗虽为一国之君 , 但鞭长莫及 。
这些事情还牵扯到了朋党之争 , 仁宗心里明白各自的心思 。但还是要将主张改革之流 , 悉数贬黜 。正如郭德纲所说“冤枉你的人 , 比你自己还知道你多冤” 。最终 , 范仲淹、韩琦和富弼之流悉数被排挤出决策层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 体制不改 , 终究难行
仁宗虽然非常仁慈 , 但终究不能改变他是一个帝王的本质 。他所做的 , 就是保全自家的利益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他是为了自己家国的利益而实行的新政 。但集权制度不改 , 终究不会彻底的铲除弊政 。
正如纪昀所言“自古清官凤毛麟角 , 贪官多如黄河之沙” 。如果没有完整的监管体制 , 贪腐和不作为是永远无法遏制的 。而且天下并非君王自己的天下 , 他还要指望着各级的官员能够效忠于自己 。
其实 , 在古代为官的能力不重要 , 重要的还是有一颗忠心 。否则 , 明朝就不会不遗余力的推行八股取士 。宋朝也是如此 , 仁宗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新政得罪那么多朝臣 。也不愿意看见 , 大家为了自己的观点 , 拼个你死我活 。
这种明争暗斗 , 带来的危害要远远大过冗官的弊端 。仁宗害怕朝中无人可用 , 也害怕自己背负上千古骂名 。故而选择自己停止这项改革 , 将范仲淹等人悉数贬黜 。虽然这并非仁宗所愿 , 但是却不得不实行 。分页标题
【君王皇帝|清平乐:"庆历新政"成效颇丰,宋仁宗为何半路倒戈,反捅一刀?】2. 祖宗家法 , 沉重枷锁
“有嫡立嫡 , 无嫡立长” 。烛影斧声过后 , 宋太宗成功上位 。而仁宗 , 就是他的直系子孙 。冗官这个问题的根源 , 出在了宋太祖之手 。虽然不是其直系后裔 , 但毕竟是从他的手中继承过来的江山 。对于他的决定 , 也必须全部服从 。
《清平乐》中 , 仁宗在改革之时 , 先行祭拜祖先 , 因为这毕竟是祖宗家法 。仁宗非常害怕 , 自己的决定会招致先人的不满 。因此 , 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在实行新政的时候 , 他处处小心 , 如履薄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若违反了赵匡胤的决定 , 必然会使其蒙羞 。而且 , 这无异于在打太祖的脸 。赵祯看到改革如此繁琐之事 , 便萌生了退意 。其实 , 也不能说赵匡胤的决定做的不对而是他已经不适应仁宗朝时情况的发展 。
不能总是用以前的眼光 , 看待现下的事物 。毕竟 , 此一时 , 彼一时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 , 尽管重文抑武的初衷对于赵家王朝而言是好的 , 但是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直接导致了地方朝政的荒废以及大批量财政的输出 。
就等于朝廷用百姓的钱 , 来养活这一堆不愿意为他们做事的闲人 。而这一切仅仅就是为了那个所谓的祖宗家法以及重文抑武的国策 。最重要的还是仁宗自己没有敢于改革的决心 , 所以仅仅实行了一年半 , 就彻底荒废了 。
结语:
庆历新政的初衷是好的 , 但是受到了连皇帝都害怕的阻挠 。他亲自任用之人 , 又被他亲自贬黜 。毕竟 , 这件事情不论对错 , 都需要找一些背锅的来 。他也知道范仲淹等人的忠心 , 但面对各路官员的反对 , 也只好妥协作罢 。
参考文献:
《宋史》
电视剧《清平乐》
- 明朝,张居正|“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指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全盘否定
-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丕|魏国开国皇帝曹丕,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
- 君王皇帝|随侯珠难道藏在秦始皇陵墓中?但这种珠子出土,估计也没人认得了
- 君王皇帝|没有钢筋混泥土,秦始皇往长城里加了什么?长城能2000年屹立不倒
- 楚汉,君王皇帝|张骞被匈奴人囚禁13年,被迫娶了个匈奴美女,悄悄生了个混血儿子
- 君王皇帝|穿不穿裤子、穿什么样的裤子这件事儿,在古代可是大有讲究
- 宗教信仰|南京?北京?陈庆英谈大慈法王释迦也失1414年朝见永乐皇帝的地点
- 乾隆|苏州有座园林,只因运气太好,成了皇帝民间行宫
- 君王皇帝|颜真卿:大唐四朝元老,76岁以身殉国,值得被铭记的不止书法
- 陆贽|他是大唐第一清官,穷到皇帝都于心不忍:爱卿,多少你也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