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研才发现,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
来源:新周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自己挤破头要读的研究生 , 跟后面的就业错位严重10月14日 , 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微博留下遗书 , 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
遗书中谈到了实验室机器使用不顺 , 谈到与导师沟通选题的诸多迷茫 , 谈到处在科研与考公的夹缝间的压力 。 当事人最终没有把矛头指向任何人 , 只说下辈子想做一只猫 , 不要再这么累 。遗书笔触很平淡 。 而没有怨天尤人的自我放弃 , 最让人破防 。这些细碎的情感和遭遇 , 拼凑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研究生形象——因为是普遍的 , 所以是可带入、容易感同身受的 , 经历过读研生涯的人 , 轻易就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代入感 。
我们能在其中找到很多人的生活轨迹:为了规避就业压力选择读研 , 对科研没有超高的热情 , 但也不讨厌 , 于是就这样进入了学术的汪洋大海 。 可还没摸到真理殿堂的门槛 , 先被疫情一个浪头打得想转方向 。
遗书中的部分内容正蹲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们 , 看完兔死狐悲 , 一些在为考研焦虑的人 , 也因此开始迷茫 。
有些人把这次悲剧归于个人的心理素质问题 , 觉得当事人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 , 才这样寻求解脱 。
这位大V也因为这条评价上了热搜不过大部分声音还是在表达尊重和理解 , 坚持“未经他人苦 , 莫劝他人善” 。
这两种说法 , 其实都把目光放在了当事人本人身上:或者努力地从字缝里解读出懦弱、不负责任 , 想要进行某种道德审判;或者把当事人的经历悬置起来 , 自己不评判 , 也不忍心他人去触碰和评判 。但我感觉 , 这个悲剧 , 并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命运和悲欢 。或者说 , 这背后有一条来自文凭社会的魔咒 。 当事人会走到这个位置、选择这种方式 , 这个魔咒难辞其咎 。很多人本科毕业之后的学业生涯 , 都是循着“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这个逻辑 。如果要问为什么读研 , “热爱学术”只能算是一个小众答案 , 更多人还是把研究生抽象成一纸文凭 , 为了未来找工作时提高议价能力 。
但研究生的设立 , 指向的本就是学术研究 , 而非对口进入职场 。 没有对学术的热爱 , 一定程度上已经违背读研的初衷 。所以在“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的路上 , 许多人得不到“热爱学术”的支撑 , 走在第一个箭头的过程中 , 就行进得很痛苦——就像新闻里自述“为了逃避工作”读研的当事人 。当事人倒在了第一个箭头 , 没走到“拿到学历”这个节点 。另外还有一批人 , 读完研 , 倒在了第二个箭头上 , 在“拿到学历”之后 , 没能完成“找到工作”的跨越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 自己挤破头要读的研究生 , 跟后面的就业存在一种严重的错位 。 甚至会落入“学历越高的人 , 越难找工作”的怪圈 。
在研究生总体扩招之后 , 硕士研究生开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 。计划之中 , 学术型硕士延续传统的学术路线 , 专业型硕士则更偏向实用和就业 。看起来 , 这给专心向学和倾向就业的两种人提供了不同的出路 。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 学硕和专硕的差别并不很大 , 或者说 , 专硕和就业之间 , 并没有预想中那种良好的接口 。开篇新闻的当事人 , 读的就是更好找工作的专硕 , 但导师提出了跟学硕相近的学术要求:毕业必须发论文 。 这也是很多导师的选择 , 专硕会适当降低发表需求 , 但科研压力依然不小 。
此外 , 实习经历对于找工作至关重要 , 但如果导师的项目需要人手 , 那么实习机会很容易就被占用 。在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上 , 导师拥有难以撼动的权重 。
分页标题
面对“导师不让实习” , 这到底是因为希望继续深耕专业 , 还是导师自己的项目缺少劳动力 , 身在其中的学生难以辨别 , 辨别出来也难以改变 。
以及 , 有些专业在就业上的困难 , 不是分设出面向就业的“专业型硕士”就能解决的 。新闻中当事人在化工专业就读 , 第一个面见的老师就是煤化工方向 。 即使在相对好就业的工科 , 还有被民间冠以“四大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 , 虽然其中不乏夸大 , 但这还是反映出来 , 一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就是没有那么良好 。此外 , 在文理分科之初 , 人文学科就因为“不好就业”、“薪资低”颇受质疑 。
文学、历史这些基础学科 , 即使怀有对这些学科的热爱 , 如果不走上学术研究道路 , 终究也不能凭借专业理论本身找到职业工作 , 之后还是要面对取向错位、能力要求也截然不同的就业市场 。
以上 , 对于“读研→拿到学历→找到工作”的逻辑 , 第一个箭头可能要面对“并非所爱”的不情愿 , 第二个箭头要面对上述的机制性困难 。在考研面前摇摆的人会想 , “前面是不是悬崖我得去看一看” , 结果等上岸看了一眼 , 发现前路才是“一山放过一山拦” 。我想 , 这个路径中的问题 , 才是种种无力感的真正来源 。这不是一把重锤 , 而是一个精密的结构 , 把人压在固定的位置 , 让人以为只能做规定动作 , 按着规定好的路径辗转腾挪 。
如果完全接受了这个路子 , 还可能会陷入一种“人上人的魔障”——明知道自己研究生期间其实没学到多少东西 , 但毕竟得到了这一纸文凭 , 还是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升值 , 再做和本科生一样的工作就很吃亏 。如果进入一个更加侧重工作能力而非学历的职场 , 这种错位感还会更加严重 。研究生扩招 , 导向学历贬值 , 研究生缩招 , 保研和考研的内卷就会加剧 。 好像不管前进还是后退 , 都破除不了这个迷障 。但真的无法改变吗?固化的框架看起来难以突破 , 但终究都是一个个“人”所创造的 。“读研” , 作为一种随波逐流的策略 , 只是被包装成了“必然” 。 这不是说不支持再走这条路 , 而是在走这条路之前 , 我们真的扪心自问过“为什么”了吗?有一种论调认为 , 社会整体在变保守 , 就是因为我们面临的选择更多 , 价值更加多元 , 反而彰显出了哪些选项是更平稳、低风险的——所以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 , 反而会出现更加单一的选择倾向 。 读研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 。
走出另一条路子的“北大屠夫” , 对这个问题也不甚坚定开篇新闻下有一条热评 , 说“这个坎迈不过去 , 我们就不迈了” , 其实就指向了一种解决方式 。其实没有什么坎 , 是必然要迈的 , 没有一条路 , 是不走上人生就会毁掉的 。
我们太恐惧于走弯路了 , 不想冒一点风险 , 但没有经历过那些纠结和动摇的心灵 , 又要怎么面对波澜更甚的职场?这里缺少的 , 仍然是一个坚定的自我 。 拥有内生的希望和勇气 , 才能不再把自己的焦虑那么当回事 , 做出一个规训之外的选择 , 才不会把这当成一个天大的隐患来惴惴不安 。责任感不止是对他人 , 同时也指向了自己 。 自己决定 , 自己经历 , 自己承担代价 , 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法则 , 即使你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学生 。
如果我们都放松一点 , 读研的魔咒是不是也可能随之松动?当目标明确、头脑清醒的人占据了多数 , 这个在恐惧和不安中逐渐收紧的大环境 , 也可能就随之松弛了 。人生不会在22岁就定型 , 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真正认清什么是“我” , 什么是这个“我”真正想要的 。人事极尽 , 其余只要直道而行了 。
- 人类首次害怕“黑暗森林”,女研究生发现神秘信号,要不要回复?
- ?兵马俑是用“活人”烧制的?一尊兵马俑裂开后,才发现内部真相
- 没发现降落伞故障,在4400米高空跳下,结果被25万只小生命拯救
- 249亿光年外发现本不该有的星系,天文学家:早出现26亿年?
- 塞尔维特发现了人体肺循环,为何他两次被判处火刑,最终被处死
- 人类为什么不能发现外星人?列举科学界6种假说,我们被操控了?
- 10000亿克拉钻石坑在俄罗斯被发现,钻石价格会暴跌吗?
- 科学家发现:人类可能不是地球上唯一智能生物,这么说就懂了
- 人类真有第3只眼睛?科学家发现大脑里有一器官,或许能解释!
- 人类发现不该属于月球的东西,或颠覆人类对宇宙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