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问题》读后感

最近在逛书店的时候 , 偶然在一众哲学丛书发现了这么一本书 。 本来哲学丛书在现今的书店中就摆在阴暗的角落里面 , 好像防贼一般的在防着别有用心的人去研究 。 而这本书更是反插在书架上 , 可见上位“读者”之用心良苦 。 不禁要拿起来 , 细细研读一翻 。《道德问题》是一部通识教育哲学读本 , 讲述人人都该了解的哲学常识 , 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美德 。 对于从小耳濡目染中华道德的中国人来说 , 这本书无疑是比较新奇的 。 《道德问题》从西方人的角度描述了对“道德”这个词的理解 , 和在现实中实践 。而本书的作者迈克尔·帕尔默 , 是英国畅销书作家 , 哲学博士 , 马尔堡大学洪堡学者 , 曾执教于麦克马斯特大学与布里斯托大学 , 并多年担任曼彻斯特文法学院的宗教及哲学系主任 。 著有本书、《宗教哲学》、《无神论者的信仰》、《无神论者的初级读本》等多部 , 其中《道德问题》已入选英国各大、中学校哲学教材 , 堪称英国通识教育哲学读本 。在中国的教育中 , 从初中开始 , 就有了思想品德课 , 而后在高中则有政治课 , 在大学中也有非文专业 , 在这方面只有部分选修课 。 所以 , 作为一个理工男 , 对这方面的知识既有渴求 , 也有迷茫 。 因为 , 在教育体制下 , 早就养成了“学以致用”的习惯 , 对于一些“闲书” , 有种本能上的疏远 。言归正传 , 这本书介绍的内容比较全面 , 包含八章:《伦理学概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和神》、《伊曼努尔·康德的伦理学理论》、《美德伦理学》、《决定论和自由意志》、《元伦理学》 。 篇幅有限 ,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伦理学概论》这篇 。开篇先讲了什么是伦理学 , 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应该做的?”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扶盲人过马路和考试不作弊 。 在我们看来 , 这些“应该”和“不应该”是“常识” ,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会相应照办 , 因为实际中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往往是各种“法律法规” 。 也正因如此 , 我们会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在道德上加以褒扬或者谴责 。在这些案例中 , 我们在不断地做出一些道德性或者伦理性的判断 , 并以此判定某个行为的对或错 , 某个人的善或恶 。 正因如此 , 伦理的概念往往局限于人性品格和人类行为这一范畴 , 而伦理学这个字眼源于希腊语中的ethikos(与气质或者性格相关联)一词 。无论男女老少 , 人们总会用“好”“坏”“对”“错”这样的通用词汇来描述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与品质 , 而道德哲学家也会研究这些形容词在涉及人类行为时的内在含义与使用范围 。 当然 , 哲学家关注的并不仅仅是人们那些叙述性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比如说“x认为战争是错误的”或者“Y认为堕胎是正确的” 。 某个x或Y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许可以唤起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兴趣 , 但道德哲学家对此并不感兴趣 , 他们关心的并非那个X和Y相信这些事情本身 , 而是他们为何会有这种观念 。 比如有的人在面对考试的时候 , 会选择去作弊 , 这就是一种比较值得玩味的行为 。 这种人有怎样的道德观?如何在普世道德观下生存?产生这种想法是基于哪种思维方式?这就是伦理道德所要研究的东西 。综上所述 ,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 , 可以这样概括:伦理的陈述是某种特定类型的陈述 , 它们并非直截了当的实证性陈述 , 而那些基于经验和观察所得 , 可证明事实的陈述 。 也就是说 , “道德”这种东西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 , 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观察 , 而得到的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常识” 。 这种“常识”通常会发生分歧的原因 , 也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 。 例如 , 贫富之间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种的差异等等 。 所以 , 要建立一种普世的“道德观” , 是非常有难度的 , 要磨平这些差异无疑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