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文传学生工作之家|宁心有忆 | 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


_本文原题:宁心有忆 | 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
原话车间·宁心有忆

山青文传学生工作之家|宁心有忆 | 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
本文插图
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
作者 | 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 柠檬不酸
话语蕴藉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 , 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 话语蕴藉分为含蓄与含混 , 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 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 鲁迅先生的小说可以说把文学的话语蕴藉体现的淋漓尽致 。
小说是讲故事的 , 可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的 。 鲁迅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蕴含着诸多话语蕴藉 。 小说讲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正常人都想吃人 , 疯子却不让人吃人 。
对于读者来说 , 这个疯子的故事必然是陌生的 , 但故事里的生活场景却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小心”注意别人的“眼色”;聚集在一起“交头接耳”地议论别人;看到别人“交头接耳”议论自己并且对自己笑 , 自己心里就发毛 。 这些都是中国式的人与人交往的生活细节 。 从“小”中“蓄”大 , 从中国正常人的正常生活细节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提防、算计、伤害等劣根性 , 以“吃人”象征这种罪恶的心理和行为 。 体现了话语蕴藉中含蓄这一典范形态 。
【山青文传学生工作之家|宁心有忆 | 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狂人日记》创作于五四时期 。 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都对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洞察与批判 , 对新文化建设做出积极探索 , 但视角和路径是不一样的 。 有的关注“主义” , 有的关注“问题” , 而鲁迅先生关注的是“灵魂” 。 包括《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 学术界就有诸多观点:“真狂说”、“假狂说”、“似狂非狂说” 。 这些都体现了话语蕴藉中含混这一典范形态 。
说起“吃人”就不得不提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药》 。 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华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 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 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 。
《药》中也蕴含着诸多话语蕴藉 。 《药》以“华”家和“夏”家两条线串联 。 “华”家和“夏”家 , 指的就是“华夏”中国 , 以“华”家和“夏”家的故事道出了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总是写到看客、茶客 , 他们麻木不仁 , 只为满足好奇 , 甚至幸灾乐祸 。 革命者的鲜血就是被这些人所食 , 正是这些人维持了似人非人的社会 。 鲁迅先生所批判的也正是国人的看客心理 ,
其中的话语蕴藉发人深省 。
在当代社会依然可以看见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 。 比如前段时间马伊琍主演的《我的前半生》 , 其中关于女性独立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 其中的罗子君、陈俊生等形象深入人心 。 其实 , 罗子君的原型就是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子君 , 陈俊生就是涓生 。 小说中的子君、涓生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 , 却最终却落得悲剧结尾 。 鲁迅文学的话语蕴藉反映了当时个人和社会的冲突 , 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 , 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
总之 ,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 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 文学的美大概就在于它的言外之意与弦外之音 。
编辑:赵蕊琦
责编:林杨洋
主编:苏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