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文|雄安记忆:小时候的戏匣子


笔者小时候农村贫困落后 , 封闭保守 , 别说电视电脑手机电话 , 就是戏匣子也只是少数富裕的家庭才会有 。
提到戏匣子 , 想必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 戏匣子其实就是收音机 。

最热文|雄安记忆:小时候的戏匣子
本文插图
因为老时候收音机体积比较大 , 形状像个匣子还能发声 , 人们习惯性叫它话匣子 , 又因话匣子经常播送戏曲 , 所以直接就叫“戏匣子” 。
记得那时候的戏匣子都是电子管的长方形木头盒子 , 前面有几个突出的旋钮 , 拧开以后就会播放这样那样的节目 。
当时我感到很新鲜、很好玩儿 , 为什么一个木头匣子 , 拧开之后就会有人说话?还绘声绘色 , 丰富多彩?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家西南侧的后街有一个同学 , 他爸爸是一所中学的书记 , 生活优越 , 家有一台戏匣子 , 为村里最早拥有戏匣子的家庭之一 。
每次到他家玩 , 遇到他爷爷听戏匣子时我都会耐心地听一会 。 但是 , 毕竟不是自己家的 , 人家听什么就得听什么 , 没有选择的余地 , 时间短促也往往听不出个所以然 。
大约1977年春天 , 我们家买了一台南京产熊猫牌晶体管收音机 , 大小与家里的梳脑袋匣子差不多 , 只是要单薄一些 。 戏匣子外面还穿着皮革的马甲 , 拿来拿去很方便 。

最热文|雄安记忆:小时候的戏匣子
本文插图
家里有了收音机 , 感到生活充实多了 。 姥爷、姥姥年事已高 , 弟弟又小几岁 , 没有人与我争抢 , 我想听什么就听什么 , 想听到什么时候就能听到什么时候 。
只是 , 二舅喜欢听戏 , 家里又没有戏匣子 , 经常粗暴地过来借 , 拿回家里收听 。 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戏匣子被频繁借走 , 我心里极大地不情愿 , 但二舅脾气暴躁我不敢惹 , 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忍受 。
不仅如此 , 明明说好的晚上听听白天送回来 , 但拿走之后常常赖着不还 , 非得去上门索要才行 。 好在去要的时候 , 不管戏匣子忙着还是闲着 , 二舅都会二话不说乖乖地还给我 。
那时候文化生活贫乏 , 收音机里的许多节目我都喜欢听 , 特别是相声、歌曲、广播剧等 , 怎么听都听不够 。 如果是周日 , 我就躺在在炕上专心致志地收听 , 歌曲结束了听相声 , 相声没有了听广播剧 。
几十年过去之后 , 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听的歌曲有李双江、余淑珍、郭兰英等唱的 , 相声有马三立、马季、侯宝林等说的 。 还有百听不厌的广播剧 , 我常常被剧中的情节打动 , 其中《大学生嫁给了庄稼汉》 , 说的就是雄县董慧芬和高三华的故事 。
改革开放后 ,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 收音机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 , 而且品种越来越多 , 体积越来越小 。 人们无论是洗衣做饭 , 还是一家子剥棒子皮、剋棒子粒儿、择花生时都习惯打开收音机 , 听相声、听评书、听戏曲 , 说说笑笑 , 其乐融融 。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后来居上 , 以其声容并茂的优势异军突起 , 成为家庭茶余饭后的新宠 。 但是 , 还是有许多中老年人与收音机不离不弃 , 特别是休闲转弯儿的时候 , 常常带着收音机 , 边走边听喜欢的节目 。
【最热文|雄安记忆:小时候的戏匣子】再后来 , 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普及 , 要什么有什么 , 看什么有什么 , 收音机的使用群体越来越少 , 除了个别老年人 , 很少有人再问津 , 单纯的收音机基本在家庭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