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


_本文原题: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
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
实施背景
群众文化 , 旨在展现群众的新精神面貌 。 在威海市环翠区 , 当地把群众艺术中的歌咏 , 成功打造成了全区的一个文化品牌 。 如今 , 借力文旅融合 , 越来越多的游客被“歌咏之城”的名号吸引到环翠 , 围观、参与 , 成为环翠区的一景 。
环翠区5·23歌咏会是环翠区的品牌文化活动 , 从1974年开始 , 到2019年 , 已连续开展了46届 。 上世纪70年代初 , 群众普遍感到文化生活枯燥单调 , 希望多参与一些统一组织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 1974年首届5·23歌咏会应运而生 。 当时 , 歌咏会的名称是“威海市首届群众歌咏大会” , 地点是灯光球场(现已拆除) , 工、农、商、学、兵齐参与 。 原定23日只演一场 , 因节目太多 , 24日又加演了一场 。 首届歌咏大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1975年 , 在认真总结首届歌咏大会的基础上 , 决定将歌咏大会作为一项保留活动 。 1982年 , 第9届歌咏会举办时 , 恰逢作曲家、后任中国音协主席的付庚辰来威海开会 , 他到灯光球场观看了5·23歌咏会 。 现场群众高昂的积极性和高水平的合唱 , 给付庚辰留下了深刻印象 。 这也为后来威海市及环翠区被授予“歌咏之城”“歌咏之乡”埋下了伏笔 。
1988年 , 5·23歌咏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阶段 。 1987年 , 地级威海市成立 , 原威海市文化馆设施和人员全部上划 , 而当时环翠区文化局刚成立不久 , 没有专业队伍 。 在这种情况下 , 环翠区毅然决定克服重重困难 , 不仅要把歌咏会活动坚持办下去 , 而且要把群众性歌咏活动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 第15届、第16届环翠区5·23歌咏会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 。
1990年 , 环翠区文化馆成立 , 正式接过了5·23歌咏会的接力棒 , 在歌咏会的内容、形式、参与面、形象包装等方面不断实现创新 。 表演形式仍以大合唱为主 , 增加了器乐合奏、独奏、独唱、歌伴舞等新形式 。 演唱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 由首届不分声部的齐唱 , 提高到二部合唱、四部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 。 伴奏上实现了创新 , 由单件乐器伴奏逐步演变成由乐队全场伴奏 。 参与面不断拓宽 , 涵盖了全区各行各业 , 集中展现了农村、社区、军营、企业、校园和家庭文化的成果 。
主要做法
01 突出“恒” ,
一以贯之 , 久久为功
1974年 ,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 环翠区举办了首届5·23歌咏会 , 至今已连续举办了46届 。 连续几十年开展一项活动 , 在全国地级市十分少见 。 2003年环翠区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歌咏之乡”称号 , 到目前仍为全国唯一 。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典传承和精心打造 , 这项活动从最初的区级文化活动 , 逐渐成长为国际性的合唱艺术节 。 环翠区形成了以5·23为龙头 , 各类节日演出、纳凉晚会、沙滩音乐节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 每年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千余场次 , 吸引观众百万人次 , 架起了一座普通百姓走向先进文化的桥梁 。
02 突出“精” ,
高点定位 , 提档升级
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 在活动形式内容、舞台设计、演唱手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 不断推陈出新 , 活动档次和演唱水平明显提高 。 2017年将5·23歌咏会升级为全省歌咏活动 , 2018年又升级为国际性歌咏活动 。 2019年 ,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 邀请到了来自俄罗斯、丹麦、爱沙尼亚等6个国家 , 上海、浙江、江苏等11个省市地区 , 以及威海各区市、高校、社会团体的101支优秀文艺团队进行交流演出 , 增添更多文化魅力、更多国际元素 。分页标题

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
本文插图

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
本文插图
03 突出“实” ,
惠及百姓 , 贴近群众
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根基在于群众性 , 5·23音乐会始终紧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需求 , 不断丰富和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把最好的合唱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 。 活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参与面不断拓宽 , 涵盖了各行各业 , 既集中展现了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成果 , 又代表了全区群众艺术的最高水平 。 在歌咏会期间 , 举办多场专场音乐会、基层展演、合唱指挥大师班等多场次活动 , 坚持文化惠民不动摇 , 对社会群众免费开放 。 2019年 , 环翠区顺应时代发展 , 利用抖音、****等新兴媒体进行网络赠票 , 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 5·23期间共有两万余名观众观看演出 。
工作成效
2003年9月28日 , 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威海市环翠区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 并决定在环翠区共建“中国音乐家创作、采风基地” 。 2009年5月18日 , 由于威海市自1974年开办5·23群众歌咏会以来 , 连续35年从未间断 , 推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艺术人才 。 歌咏活动已经成为威海市文化活动的亮丽品牌 , 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 山东省音乐家协会授予威海市“歌咏之城”称号 , 并号召全省各市、大企业文联学习和推广威海经验 , 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得更好 , 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 。
5·23歌咏活动的持续蓬勃开展 ,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 从1974年开始这一星星之火已经燎燃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大草原 。 目前 , 环翠区形成了以5·23歌咏会为龙头 , 大型民间艺术表演、广场纳凉晚会、各种节日文艺演出、社区文化成果展等为内容的持续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 , 全区每年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千余场次 , 吸引观众逾80万人次 。 催生了一批有活力有水平的文艺团体;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艺骨干 , 目前 , 环翠区在威海市、山东省乃至全国音乐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夏树忠、戚建波、曲波等人 , 都是从5·23歌咏会这片园地中走出来的 , 他们的文艺作品家喻户晓 , 带动了新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 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 。 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威海音乐报》刊登发表 , 并寄往全国各地 , 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群众文化工作者纷纷为5·23歌咏会创作作品和组织表演队伍 。

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
本文插图
5·23歌咏会辐射带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普及开展 , 全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和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和艺术团 , 各种形式的演唱会、歌咏会、歌咏比赛此起彼伏、高潮迭起 。 每年全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达300多场 , 观众人数达60多万人次;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文艺人才 , 邹树君、戚建波、曲波、夏树忠等人 , 正是从5·23歌咏会活动中成长起来 , 从而促进了文艺创作的大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城市形象 , 促进了城市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 。 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 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 。 环翠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城区(国家、省、市)、全国文明城市 。
| 来源:威海公共文旅云
| 声明:除特别说明外 , 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 我们一直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 ,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 无法核实出处 , 如涉及版权问题 , 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
【威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威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 | 扎根群众需求 展现城市新貌——威海市环翠区叫响“歌咏之城”文化品牌】分页标题---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