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我是一名90后编辑,我想做一本“老气横秋”的书
_本文原题:我是一名90后编辑 , 我想做一本“老气横秋”的书
《灵光集》出版前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 , 我信誓旦旦地对同事姐姐说:这本书出版后 , 我一定要写一篇编辑手记 , 题目就叫——《我是一名90后编辑 , 我想做一本“老气横秋”的书》 。
后来 , 当我拿到这本实际上与“老气横秋”一词毫不沾边的书后 , 回头看看自己立下的“豪言壮语” , 忽觉与兰波信中所写“要做通灵人”的口吻有几分相似 。
而在简体中文学界近二十年未曾有新兰波译本面世之时 , 出版一本全新的兰波诗歌集注 , 虽显然无法与“做通灵人”的境界相比 , 却也绝非易事 。
本文插图
《灵光集》
小而精、丰富扎实——是我对《灵光集》贯彻始终的构想 。 所谓“老气横秋” , 不过是种自嘲的说法 , 因为这种构想 , 确实来自童年记忆 。 一直以来 , 我都很难忘怀小时候在家中书架上看到的那些带有典型上世纪风格、质朴秀美的诗集 , 而《灵光集》体量小、内容精 , 恰好相契 。
更重要的是 , 本书出版前 , 我国图书市场上在售的只有三版兰波作品中译本 , 虽各有特色 , 更为读者了解兰波、阅读兰波打开了一扇扇窗口 , 但尚未有专门的注释本 , 这便为我们提供与现有版本不同的全新作品提供了空间 。
或许有人会认为“注释本”是所谓普及版、易读版 , 事实却并非如此 。 《灵光集》的注释繁多 , 也相当细致 , 涉及大量原文的语言用词、典故背景和史家注家的评述 。 与其说是单纯的解读 , 不如说是拓展和启发 。 这一点 , 使这本《灵光集》在诗歌读本之外 , 某种程度上也附加了其他版本少有的参考资料性质 。
注释之详尽深入 , 自然对译文提出了另一层面上的要求:只有尽可能地准确 , 才能让释义有所依附;不然 , 注释中的分析很可能成了“无源之水“ , 或“错上加错”——而翻译兰波 , 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工作 。 梁宗岱先生就说过:兰波几乎是不可译的 , “断非仓猝间能用别国文字传达出来” 。
作为读者阅读兰波的作品时 , 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时译文读着很流畅 , 回查原文却反而难懂;同一句原文 , 还可能出现差异很大的译文 , 足见兰波翻译难度之大、争议之大 。 毕竟兰波随性 , 又喜文字游戏 , 那句著名的“我是另一个” , 原文也如“Je est un autre”不合文法 , 译文又如何体现呢?在这个问题上 , 译家前辈们各有侧重、各成风格 , 而本书译者何家炜老师 , 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
比如 , 《地狱之夜》中有一句“J’ai un oreiller sur la bouche” , 逐字直译是“我有一个枕头在嘴上” , 何老师译为“我的嘴上有个枕头” 。 初审读到此处 , 我虽知原意 , 仍觉得以汉语语言习惯乍读有些别扭 , 因此提请改为“我的嘴上捂着个枕头” 。 但是何老师表示如果改为“捂着” , 就涉及“捂”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 而本句的动词“有”(avoir)并无发出者 。 最后 , 我们选择保留了这句译文 , 并未进行更动 。
初审后 , 我整理了4000多字的译文讨论文件 , 以上只是其中一例 。 何老师不嫌繁琐 , 均一一进行了认真回复 , 非常令人感动 。 我们还曾就一句原文只有五个单词的句子的翻译来往了千字的信件 , 最后才敲定译文 , 讨论过程也令我受益匪浅 。
当然 , 翻译是门学问 , 一直以来 , 前辈们、老师们 , 都在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地领略兰波式语言、体悟兰波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我们编辑的工作 , 也是为了将更全面的优质内容带给读者 。
【做书|我是一名90后编辑,我想做一本“老气横秋”的书】正如何老师在译者序中所写 , 即便经过了二十余年的修订 , 兰波的作品依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难解的疑问 。 这版全新的中译本 , 或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阅读兰波的体验 , 也希望在专家和读者的指正下不断完善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灵光集》内页
除此之外 , 由于兰波写作“信笔由缰”、又留下了丰富手稿 , 因此 , 对于有手稿留存的作品 , 我也大多对照着手稿审读 。 一方面 , 可以进一步查对译文内容、核实注释中关于手稿的描述;另一方面 , 也对手稿中的空格标点、特殊字符、分割线等细节多加留意 , 力图在中译本中最大程度上保留、体现兰波的原稿原貌 。
如《<哦季节 , 哦城堡……>》一诗的末尾五句 , 在现有中译版本中 , 或未译、或未加处理 , 在《灵光集》中却由方括号的括起 。 也许有读者会疑惑 , 实际上 , 这方括号便由手稿而来 。 本诗第二版手稿上 , 末尾六句上打了一个几不可见的大“×” , 最后一句则被清晰地划去 。
对此 , 学者克洛德·让科拉(Claude Jeancolas)分析认为 , “×”不一定是兰波所画 , 但是最后一句应该是兰波自己删掉的 。 因而据此手稿及底本 , 我们用方括号括起了被画“×”的五句诗 , 并未收录被划掉的最后一句 。
本文插图
《<哦季节 , 哦城堡……>》手稿末尾
或如《布鲁塞尔》一诗 , 在本版所据的法文版底本和已版的兰波中译本中 , “布鲁塞尔”都被处理为了标题 , 但是只要看过此诗手稿并对比其他兰波诗歌手稿便可以发现 , “布鲁塞尔”并非出现在习惯的标题位置 , 而更像书信的抬头 。
所以 , 我们在《灵光集》中选择了按手稿形式对本诗进行排版 , 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读者也可以参照前插所附《布鲁塞尔》手稿 , 直观地看到原稿中的写法 。
本文插图
《灵光集》前插手稿
整理好文字后 , 我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够继续丰富这本书 , 为读者提供更新、更不同的内容呢?除手稿外 , 我想到了搜集资料时看到的那些兰波当时的朋友们为他画的漫画 。
兰波的相貌 , 读者并不陌生 。 国内外的兰波相关出版物中 , 十有八九都会出现他最著名的那张照片 , 其上兰波英俊天真 , 很是温柔 。 可是在朋友的漫画里 , 他并不只是这样:在魏尔伦笔下 , 他时而是抽着烟斗的小可爱、时而是喝酒流泪的小可怜;在德拉艾笔下 , 他和狗熊跳舞、和土著人狂欢;在雷加梅笔下 , 他成熟深沉;在卡扎尔斯眼里 , 他则完全抽象化……
这些图像和兰波亲手写下的文字一样 , 都是了解他的重要切入点 , 但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在国内出版过 , 何不把它们加入到这本书中 , 通过更丰富的资料形式 , 展现更全面的兰波形象呢?这样 , 读者不仅能够读到兰波的文字 , 还能看到那些和兰波最亲近的人笔下的他 , 而且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手写、笔画 。 大概 , 也暗含着对“老派”的执念吧 。
本文插图
《灵光集》插图
最终的封面选定 , 则颇历波折 。 兰波素来是具有先锋感的文化形象;网店页面上 , 颜色靓丽、图案抽象的图书封面也更为打眼 。 可是 , 经过几番讨论和纠结 , 我还是坚持在各种风格的方案中 , 选择了现在这个相对朴素的版本 。 毕竟 , 封面设计再“先锋” , 也“先锋”不过兰波的作品 。
更何况 , 无论是纯靠烫金工艺营造质感的扎实、还是手稿图案和书内图文的应和 , 或是标题的绿色与内文插图颜色的契合(绿色代表希望 , 蓝色又让人想起《醉舟》中“静止的蔚蓝” , 因此我们选择了这种微妙的蓝绿色作为内文的专色) , 目前的封面方案都不会喧宾夺主 , 却处处充满细微巧思 。 手稿烫金 , 更会让人想到“言语炼金术” , 确实令人无法抗拒 。分页标题
只是兰波的手稿线条很细 , 想要完美印出这么一大块如此精细的烫金 , 也着实经过了一番折腾 。 还好同事们和我一样执着 , 印厂的师傅也抱着工匠精神几经试验 , 使工艺得以实现 。 最终的封面上 , 手稿中的圆点变为凹下金色的小坑 , 就像兰波用自己的羽毛笔调皮地一个个戳出来的 。
很多朋友拿到《灵光集》后都表示实物比图片漂亮很多 。 其实 , 在为《光明日报》所写的《徐志摩全集》编辑手记中 , 我便曾经就《全集》的封面写过:“在现在这个对设计成品视觉冲击力要求很高的时代 , 我们的选择可能不太‘讨巧’ 。 毕竟隔着屏幕 , 读者可能很难直观感受到这套全集温润的质感 , 但我们依然坚持 。 ”
这次 , 《灵光集》仍是如此 。 只看立体书 , 读者很难想象封面上手迹烫金的凹凸纹路;镜头再好 , 也几乎无法复刻那铺满书页、由《醉舟》而来的蓝绿 。 这一切 , 我都把它视作是实体书带给人的无法取代的快乐 , 有意为之 。
对于很多人来说 , 阅读更在文字内容 , 而不在形式 , 但是把书捧在手中那一刻通过肉眼和手的观察、触摸到的实在与惊喜 , 却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 是我们热爱书籍、热爱阅读的理由之一 。
后来 , 也有朋友跟我说 , 《灵光集》的封面不知为何散发着一股奶糖/白巧克力的甜味儿 , 跟这本书的色调还挺相配 , 或许是“意外之喜”吧 。
本文插图
《灵光集》封面
正如兰波写下后期作品时正处在情感动荡的阶段 , 与《灵光集》相处的一年 , 对我个人也有些曲折 。 埋头在诗歌中学习、探索 , 是予人安慰的劳动、是奢侈的逃离 , 也促成了很多温暖的相遇 。 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 , 但编辑出版《灵光集》的过程 , 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奇旅 。
而这部由何老师对兰波多年如一日的热情和研究打磨而得的译作 , 加之许多人的帮助和我自己一些微小的工作 , 若能为喜爱兰波、喜爱诗歌的朋友们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灵光” , 那就再好不过了 。
有时我也会想 , 无论布鲁塞尔及其之后发生了什么 , 当年兰波和魏尔伦蜗居在小房间里 , 或跟自己的朋友们喝酒论诗、谈天说地的时候 , 应该也是发自内心地快乐着的吧 。 而兰波的作品集 , 不也是在布鲁塞尔事件之后 , 由魏尔伦作序出版的吗?
自然 , 我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小快乐 , 是没有资格与天才创作时的激情并论的 。 但我也愿意将自己不起眼却百分百的诚挚 , 奉献给这些曾经给予我幸福和触动的文字 , 并希望每一本拿到这本书的读者 , 都能够在兰波的辛辣挥洒之外 , 感受到爱和温柔 , 并将它通过书籍和诗句 , 一直传递下去 。
▽ 点击阅读原文 , 了解做書 最新线上课程
- 三国两晋南北朝|诸葛亮留下一名大将,本可挽救蜀汉于危亡,刘禅却不听他的!
- 我是田喵喵|人到中年,和亲戚关系再好,这三件事也要烂在肚子里,否则吃大亏
- 大洋诗歌|大洋诗歌: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是否还会勇敢地爱?《我假装不出比蜜更甜的微笑表情》
- 情感解答s社|“又不是第一次,年龄也大,单凭一张脸就要30万?”“我是研究生”
- 做书|插画师容易忽略的五个职业技能
- 丸子说情感|真实故事||我是外地男人,白富美哄我入赘,这盘棋下得好大
- 搜狐城市-银川|我是你的眼,让我用声音带你“看”电影
-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明日”,浙江10名成人中有一名糖尿病患者!
- 俊晓情感|故事:52岁初婚,嫂子骂我是“丧门星”
- 每日意图|彼得·汉德克?:我是唯一与其他所有人背道而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