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_本文原题: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The Road Not Taken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The best way out is always through.”
----Robert Froest
Dear readers,
Long time no see! This is the "Bilingual Bridge (双语桥)", which aims to introduc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文学), and builds up the bridge of languag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content is mainly about poetry, dramas, and some excerpts (节选)of novels.
We wish you could enjoy a good time while reading!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1874—1963)
罗伯特·弗罗斯特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 , 父亲为采访人员 , 后从政 , 在儿子11岁时亡故 。 母亲为中学教师 , 收入微薄 , 加之外祖父多病 , 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 。 弗罗斯特曾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哈佛大学 , 但均中途辍学 , 在30岁之前的十余年间始终靠打零工谋生 。
弗罗斯特自幼喜好文学 , 自学写诗 , 20岁时在《纽约独立报》发表第一首诗歌《我的蝴蝶》(My Butterfly) 。 20世纪初叶 , 赴欧洲进行创作和发展是当时美国作家的时尚 , 弗罗斯特为之所动 , 1912年举家迁居英国 , 开始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 。
次年 , 他在庞德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心愿》(A Boy's Will) , 1914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波士顿之北》(North of Boston) , 其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 例如《修墙》(Mending Wall)和《雇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 。 他由此获得国际声誉 , 随后于1915年返回美国 , 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多家大学任教 。
弗罗斯特曾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 , 获奖次数之多 , 至今无人企及 。 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 1961年1月20日 , 弗罗斯特应邀在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就职仪式上朗诵诗歌“The Gift Outright” , 因此举世瞩目 。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 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 他又被认为与托马斯·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弗罗斯特的诗风不是以新奇取胜 , 而是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上有所创新 , 他称之为“以旧形式表达新内容” 。 他擅长以象征性的手法描写树木花草等植物以及司空见惯的场景与意象 , 进而通过它们投射出诗人推崇的价值观念 。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林间空地》(1962年)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1945年)、《慈悲的假面具》(1947年) 。 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 , 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 1963年1月29日 , 弗罗斯特在波士顿去世。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背景介绍/Backgrounds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一个善意的玩笑 。 弗罗斯特经常与朋友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路 , 可以使他向弗罗斯特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奇特的风景 。 但是 , 每次散完步 , 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长吁短叹 , 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 , 他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那些奇特的事物 。
从这种长吁短叹中 , 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 。 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 , 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 。 因此 , 回美国后不久 , 弗罗斯特想起这件事情 , 就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 他马上就抄了一份寄给了托马斯 , 他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注意这首诗是多么讽刺地建立在那非弗罗斯特式的短语"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之上的 。 但是 , 弗罗斯特的期望落了空 。 托马斯并没有理解这个善意的笑话 , 因为其中的讽刺处理得很聪明、很微妙 。
1915年 , 《未选择的路》发表后 , 弗罗斯特希望他的美国读者能够体味到这首诗中的讽喻意义;但是他再次失望了 。 然后 , 他在公众面前朗诵《未选择的路》时开始提示他们 。 一次 , 他讲到一个语法学校的女孩写给他的一封信 , 在信中她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叹气?”他说那封信和问题使他作出了决定:不再提示 。 另一次 , 在公开朗诵完《未选择的路》后 , 他作出了更加直接和明显的警示:“你们可得小心那首诗;它是首棘手的诗歌 , 非常棘手 。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作为一个现代诗人 , 在诗歌的形式上 , 弗罗斯特也像《未选择的路》中写的那样 , 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践踏的路 , 走出了一条与20世纪多数诗人迥然不同的道路 。 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 , 他没有标新立异 , 企图尝试诗歌形式的改革 , 而是继承传统 , 走了一条用"旧瓶装新酒" , 即旧形式表达新内容的道路 。
他的诗一般都遵从了传统的韵律形式 , 比如押韵的双行体、三行体、四行体、十四行体 。 弗罗斯特很少写自由诗 , 他曾说过 , 诗歌如不讲韵律 , 就像打网球不设拦网一样 。 他喜欢用浅显易懂的口语和人们熟悉的韵律来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 , 并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智慧和哲理 , 描写上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
诗歌欣赏/Reading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THE ROAD NOT TAKEN
未选择的路
Robert Frost
罗伯特·弗罗斯特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它荒草萋萋 , 十分幽寂 ,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显得更诱人 , 更美丽;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分页标题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啊 , 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顾子欣 译)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顾子欣
生于1939年 , 上海人 。 中共党员 。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助教 ,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翻译、编辑 ,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翻译、南亚处副处长及处长、文宣部副主任及主任、《友声》主编 , 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 。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著有诗集《在异国的星空下》 , 译著诗集《英国湖畔三诗人选集》、《沉思集》、《凯瑟·沃克在中国》 , 散文《榕树下·七叶树·歌声》、《世内桃源》、《蓬山此去无多路》、等 。 翻译弗罗斯特的散文《未选择的路》 。
词汇扩展
Words Expansion
diverge v. 分叉;分歧 , 相异
~ from sth. 偏离;违背
bent adj. 弯曲的
get bent out of shape (about/over) sth. (为某事)焦虑、烦躁
v. bend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
bent on sth./on doing sth.
一心要做(通常指坏事)
n. 爱好
have a/the bent (for sth.)
有(某方面)的天赋、爱好
undergrowth n.矮树丛 , 灌木丛
as just as fair既合适也平坦
as…as… 和…一样
eg: She is as tall as her mother.
claim 文中意指"理由"
n.索赔;宣称;声明;断言
v.声称;宣称;认领;索取
claim to fame
成名的一件事
have a claim on sb.
对某人有…的要求权
lay claim to sth.
声称拥有…
make no claim(to do sth.)
自认为不能做某事
grassy= covered with grass
adj. 长满草的;草茂盛的
equally adv.平等地;同样地
wear-wore-worn v.穿;戴
tread-trod-trodden v.踩;踏;践踏
sighn.叹息声;叹息
a deep sigh 长叹
give a sigh of relief 如释重负
hence adv.从此后;由此
诗歌赏析/Appreciation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 , 它表面平易 , 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 , 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 在这首诗里 , 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 , 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 , 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
诗歌描绘的是一个面临抉择的人和他进行抉择时的心态 。 诗人所选择的是一条人迹更少的路 , 这条路也许更艰辛 , 更需要开拓 , 正因为如此 , 才更具魅力 。 诗人也许并不十分懊悔选择了这一条路 , 但却分明在惋惜没有选择另一条路 。 不过诗人毕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觉 , 他知道 , 人生际遇 , 千变万化 , 碰到两难之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分页标题
因此 , 也只能作出舍一就一的选择 , 不论这一选择是对 , 是错 , 而一旦择定 , 就会对未选择的路怀着深深的眷恋 , 如果走那条路 , 也许更奇伟、瑰丽 , 也许更平凡、黯淡 。 不管怎样 , 当一种选择成为现实 , 人们必然会放弃另外一条路 , 而且只能走下去 , 不能返回选择的起点 。 这就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悲剧 。 他年回忆起来 , 留下的也只能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 一丝淡淡的哀愁罢了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诗人以具体的、明晰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 树林中"分出两条"小路 , 何其平常 。 人们的选择往往不假思索 , 或者会轻易地选择那表面上"更诱人、更美丽"的一条 , 然而很可能由于这漫不经心的行动而决定了今后一生的道路 。 在这描绘的画面中 , 是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叹息 。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 , 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 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 , 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 , 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 , 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 , 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 , 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 , 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 , 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 , 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与君共赏
以琛 , 你还不知道我的名字吧!
我叫赵默笙 。 赵就是那个赵 ,
默是沉默的默 ,
笙是一种乐器 。
我的名字是有典故的 ,
它来自徐志摩的诗: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在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中有一首歌:The Road Not Taken , 改编自罗伯特 ·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 , 由独立唱作歌手高姗演唱 , 在她的歌声中 , 仿佛能带我们重回那段追剧的时光 , 重温以琛和默笙的别离与相聚 。
Just for laughs!

  • Bridget asks her son Paul, “Paul, would you say I’m pretty or ugly?”
  • “A bit of both, actually,” replies the teenager.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 “How do you mean that?” asks the puzzled Bridget.
  • “I’d say you’re pretty ugly.”
开怀一笑!
  • 布丽吉特问儿子:“保罗 , 你说我是漂亮呢还是丑呢?”
  • “老实说 , 都有一点儿 。 ”这个小伙子回答说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
本文插图
  • “为什么这么说?”布丽吉特很疑惑 。
  • “我的意思是你太丑了!”
因何而笑
  • 这是由于pretty的词性而产生的笑话 。
  • pretty有两个词性 , 一为形容词 , 意为漂亮的、宜人的;一为副词 , 意为十分、相当、很 , 用以修饰形容词 。
  • 这则笑话中第一个pretty是形容词 , 意为漂亮的;第二个pretty是副词 , 意为很、非常 , 由于前后词性不一样 , 词义也不同 , 因此产生了笑点 。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滑动查看解释
策划:谢修平
文字:谢修平
(诗歌资料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音频:谢修平
(bgm: Cool Forest Rain--Dan Gibson)
排版:谢修平
【读者校园版|双语桥|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