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壮观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 俨然是一部“地质史教科书” 。 这里记录了北美大陆的沧桑巨变和生物演化进程 。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 , 迂回曲折的科罗拉多河从峡谷底部流过 。 大峡谷两侧尽是悬崖峭壁 , 绵延长达350千米 。 大峡谷大体呈东西走向 , 平均谷深16千米 , 最宽处达29千米 , 最窄处仅有100多米 。 想从大峡谷的北壁到南壁 , 走陆路需绕行322千米才能到达 , 但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却不足20千米 。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本文插图
大峡谷以其规模巨大、丰富多彩而著称 , 它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 , 从谷底向上整齐地排列着北美大陆从元古代到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 , 并含有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 , 俨然是一部“地质史教科书” , 记录了北美大陆的沧桑巨变和生物演化进程 。
大峡谷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石灰岩、板岩和火山岩这些岩石质地不一 , 颜色随着一年中不同季节里植被、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甚至在同一天里 , 大峡谷也会因时间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色:黎明初升的太阳使远方的岩壁闪耀着金银色光彩 , 而日落时晚霞把裸露的岩壁映衬得像火焰一般;在月光下 , 两侧岩壁呈白色 , 衬着靛蓝色的阴影 , 十分醒目 。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本文插图
如果站在大峡谷边缘 , 几乎看不出科罗拉多河水的流动 ,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 科罗拉多河貌似平静的河水竟是造成大峡谷这地球表面巨大创伤的原因 。 数百万年来 , 科罗拉多河就像一把连续不断的大锯 , 每天切割着大峡谷底部的岩层 , 使大峡谷不断地变深 , 变宽 。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本文插图
科罗拉多河携带的泥沙含量之大 , 按当地印第安土著的话来说 , 河水“稠不能喝 , 稀不可耕与大峡谷岩层的古老相比 , 新生的科罗拉多河在高原上奔流 , 沿途冲蚀切割岩石表面 。 同时 , 地壳活动把岩石推起 , 科罗拉多高原缓缓上升 , 500万年间升高了1000多米 。 河水挟带的石块和砂粒摩擦峡谷 , 把峡谷侵蚀得越来越深 。 同时 , 岩层继续隆起 , 河道两边的峭壁越来越高 。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本文插图
大峡谷一水之隔的南北两壁 , 自然环境迥异 。 南壁海拔1800米-2100米 , 气候干燥植物稀少;北壁高出南壁400米-600米 , 气候寒湿 , 林木苍翠 , 冬季冰雪覆盖:谷底气候干热 , 呈现出半荒漠景观 。
大峡谷栖息着70多种哺乳动物 , 40多种两栖和爬行动物 , 230多种鸟类 。 如珍稀的白头鹰、美洲隼、大蜥蜴等 , 这里还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凯巴布松鼠、玫瑰色响尾蛇 。 上千种植物分布在大峡谷上下 , 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带 , 从谷底的亚热带仙人掌、半荒漠灌木 , 向上依次更替为温带和亚寒带的桧树、橡树、松树、云杉和冷杉林 。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本文插图
人类在大峡谷地区的存在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 。 在大峡谷的某些洞穴里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 。 在公元1150年前 , 古老的印第安人普厄布罗部落曾经生活在大峡谷周围 。
至今 , 仍保存着大量普厄布罗人留下的陶器和石头建筑 。 普厄布罗人为何突然离开自己生活的家园 , 至今没有一致的说法 。 他们就像在一夜间消失了 。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 , 普厄布罗人在大峡谷的活动时间持续到了1150年左右 。 哈瓦苏人是在普厄布罗人离开后 , 迁移到大峡谷的 。 他们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之久了1540年 , 一支西班牙探险队首先进入了大峡谷 。分页标题

风的旅者|绝美壮观的美国大峡谷,一部北美大陆的“地质史教科书”
本文插图
19世纪中叶 , 大峡谷地区成为美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 , 美国陆军少校J·W·鲍威尔为首的一支远征队 , 乘船顺科罗拉多河而下 , 全面考察了大峡谷 。 他们将在大峡谷探险的经历写成游记出版 , 引起了美国全国的注意 。 人们开始到这里旅行猎奇 。 到20世纪初 , 大峡谷已经成为美国的著名观光景点 。
1903年 ,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游览过大峡谷后感慨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 , 它无可比拟 , 无法形容 , 在这辽阔的世界上 , 绝无仅有 。 它是时间的杰作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 , 将大峡谷最为壮观的一段正式辟为国家公园 。 现在每年前来大峡谷观光的游客达25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