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ia占星.|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不够用?


_本文原题: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不够用?

Lonia占星.|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不够用?
本文插图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
今天我们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
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 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
“没有时间”成了口头禅 , 有时候是借口 , 有时候更是实情 。
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 , 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 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 。
机器越转越快 , 人就被推着一直向前跑 , 疲于奔命 。
同时 , 人的消费欲望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 , 人们变得无法满足已经拥有的东西 , 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 。
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 , 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 , 反反复复地折腾 , 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 , 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
时间管理应用而生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 , 规范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什么时候睡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睡意 , 也取决于时钟所标示的时间;
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没有饿 , 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 。
这种情况可不是在人类文明早期便有的 。
据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述:
机械时钟的最早使用始于13世纪欧洲的寺院 , 用于帮助人们准时地参加宗教活动 。
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 , 欧洲人才开始普遍接受将一小时分为60分钟 , 把一分钟分成60秒 。
也是从那时起 , 时间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参照框架 , 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的背景中分离出来 。
之后的几个世纪 , 时钟走出宗教领域 ,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芒福德甚至认为 , 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 , 而是时钟 。
而到了现代社会 , 时间更是被推上了神坛 。
在这种背景下 , “时间管理”应运而生 , 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 。
它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 , 如何把任务分解 , 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 , 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 , 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
工作要快 , 但生活要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 , 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 , 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 , 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
他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 , 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 。 什么叫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 。 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 , 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 , 急躁万分 。 所以一般交响曲都有慢板乐章 , 而且每个乐章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的 , 日常生活上的节奏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 ”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 , 每天抽一点时间去“面壁” , 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 , 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 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 。
这样 , 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 。
而另一些事情 , 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件、写报告等 , 则是越快越好 , 李欧梵先生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它们处理掉的 。
李欧梵先生的做法颇符合“平衡时间观” 。
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 , 也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 。
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 , 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 , 不是“过日子” , 而是“赶日子” 。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
“做学问 , 做事业 , 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 。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 我所谓‘生活’是‘享受’ , 是‘领略’ , 是‘培养生机’ 。 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 , 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 ” 分页标题
这番话 , 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
继续说生活中的慢 。
时尚专家弗洛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的小册子中给出了很多让生活慢下来的建议 , 都挺有意思的 , 这里列举几条:
l 找一把公园长椅 , 坐下来 , 观察生活
l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l 散步 , 不要方向
l 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l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l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l 睡到自然醒
当然 , 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 , 什么事情应求“慢” , 这里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 , 供大家参考:
l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 , 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 , 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 , 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 , 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
l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 , 欣赏艺术作品 , 自我反思 , 思考重大决策 , 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 , 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
提高时间的使用深度
时间的“快”和“慢”也常常对应着时间的“深”和“浅” 。
社会学家曾发现过一个“时间悖论”:
半个多世纪以来 , 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 , 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 。
也就是说 , 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 , 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
为什么呢?
这正好可以用时间使用的深度来解释 。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 , 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 , 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 。
在看电视时 , 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 , 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 。
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 , 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 , 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 。
所以说 ,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 , 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所熟知 , 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 。
在心流发生时 , 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 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 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 在这个过程中 , 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
当然 , 人也不可能一直处于心流状态中 , 也需要很简单地放松、闲适 , 只不过 , 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需要某种平衡 。
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 , 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
保持一项爱好 , 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 , 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
西班牙人约瑟夫?奥约(Josep del Hoyo)最早是一位医生 , 从医学院毕业后在一座村庄里行医 , 同时 , 他沉浸在一项特殊的爱好中:观察鸟类 。
只要诊所一空下来 , 他就会在诊所门口挂起告示牌 , 然后跑到森林、河边去观察鸟类 , 他为此而着迷 , 如痴如醉 。
若干年后 , 他和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一起 , 开始编撰旨在包含所有鸟类的《世界鸟类手册》(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 。
1992年该手册的第一卷问世 , 截至2013年 , 已经出版达17卷之多 , 收录了超过7400种鸟类 。
奥约正是用一种“深”的方式来使用业余时间 , 他对待时间的方式是“郑重”的 , 他把“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勾连在一起 , 并赋予时间以意义和喜悦 。
所以 , 事业与生活的秘诀 , 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
以上内容归纳为简单的几点就是:
1.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 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 , 并连接起过去和未来;
2.使用“时间之尺” , 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 , 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分页标题
3.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 , 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4.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 用未来取向工作 , 用享乐主义取向生活;
5.把握好做事的节奏 , 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Lonia占星.|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不够用?】6.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 , 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 , 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