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_本文原题: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如果说 , 冬天吃一顿火锅是让人身心满足的一件事 , 那么 , 在炎热的天气里吃一口冰淇淋也可以让人身心感到愉悦 。
而市面上的冰淇淋品牌有多种 , 在多数人眼里冰激凌都很便宜 , 区区几元钱就能满足自己的味蕾 。 但事实上 , 冰激凌也有高端品牌 , 它的售价是常人难以接受的 , 而这个品牌就是被称为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的——哈根达斯 。

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本文插图
【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被称为“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
哈根达斯我们并不陌生 , 虽然它的价格是比较贵的 , 但是还是非常受欢迎的 , 这个品牌的冰淇淋可真的是享誉世界了 。
哈根达斯是美国本土品牌 , 诞生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 。 一个冷饮品牌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自然不易 , 也必定有其独特的品质 。 正因如此 , 哈根达斯在世界范围内积累了大批“粉丝” , 在中国境内更是颇受欢迎 , 一经开店就受到国人的争相追捧 。

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本文插图
哈根达斯的门店一般开在繁华的商业区 , 店内的装修也都是极尽奢华高档 , 在这样高格调的繁华地带里 , 悠闲地吃着美味的“哈根达斯” , 也算是一种神仙级别的享受了 。
最初的时候 , 哈根达斯也只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设有门店 。 后来哈根达斯为了既保持高端定位 , 又多赚些钱 , 在很多普通城市里也上架了罐装的哈根达斯 , 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

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本文插图
虽然哈根达斯的价格比较贵 , 但依然很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 , 曾经的哈根达斯 , 是无数少女的梦 , 在 90 年代被男生请去吃哈根达斯 , 那是可以炫耀很久的故事 。 一句“爱她 , 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词 , 收割了无数情侣消费经济 。
有媒体透露 , 当时中国消费者基本上贡献了哈根达斯一半的收入 。 这也难怪 , 毕竟那时候国内的冰淇淋品牌并未形成规模 , 即便是其他海外品牌也很难与哈格达斯抗衡 。
正因如此 , 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即使比其他品牌贵一点 , 但它还是可以留住一定的消费者 。 美国的《纽约》杂志曾称哈根达斯为“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 。
哈根达斯冰淇淋门店无人光顾了
曾经炙手可热的哈根达斯门店 , 如今顾客越来越少了 。 而让哈根达斯门店无人光顾的原因是什么了?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价格问题 , 其实哈根达斯只是在中国卖得最贵 , 在中国哈根达斯的门店 , 两个球状冰淇淋就要卖100块 , 反观美国 , 哈根达斯在美国分为大中小三种分量出售 , 小杯也就6元人民币 , 在看下泰国 , 一盒40泰铢 , 换成人民币也才8元左右 , 日本稍微贵一些 , 一杯是300日元 , 换成人民币也才18元左右 。
因此 , 当中国老百姓发现哈根达斯只在中国卖得贵 , 其他国家都是平民价的时候 , 就会感觉自己被当做“傻大款” , 心里就会很不平衡 。
本来中国人对哈根达斯的印象很好 , 但它把中国人视为“傻大款”的行为 , 才让中国人感到气愤 。 所以才导致了其口碑不断下降 。

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本文插图
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 现在市场就那么一点大 , 竞争压力非常大 。 哈根达斯刚刚在国内开始卖冰淇淋时 , 国内没有很出名的甜品品牌 。分页标题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 , 很多网红甜品迅速崛起 。 除了它的“老对手”DQ , 还有像喜茶、奈雪等茶饮甜品品牌也火了起来 , 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
另外 , 加上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 , 很多年轻人将目光放在了星巴克身上 , 虽然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比哈根达斯晚 , 但其门店数量是哈根达斯的18倍 。 星巴克也保持了稳定的收入增长 , 在消费市场上很受欢迎 。
而相比哈根达斯 , 星巴克的性价比也比较高 。 因此像哈根达斯这种赚着中国人的钱 , 却故意抬高价钱的行为 , 它就更不受欢迎了 。

政商参阅|一半营收是中国消费者贡献,却把中国人当"傻大款"?今门店无人光顾
本文插图
事实上 , 这类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人 , 年轻人喜欢尝试一些异国情调的高端产品 。 现在中国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供选择 , 不吃哈根达斯 , 我们依然可以吃到其他品牌美味的冰淇淋!
而当我们能以同样的价格吃到其他品牌的东西时 , 为什么还要去光顾把中国消费者当成“傻大款”对待的哈根达斯店呢?
尾声
“哈根达斯”的例子 , 就好像是一个国际大牌在耍“大牌” , 最后“耍”的牌有多大就跌得有多惨 。 但是这也映射出中国消费者一个问题 , 中国消费者盲目追求大牌消费 。
最后希望中国消费者多反思 , 少虚荣心;多一点节制 , 少一点放纵 。 那么国际大牌也必定冷场 , 消费者上帝地位必定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