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_本文原题: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 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
《小王子》的发行量仅仅低于圣经 ,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圣经 , 是大人如何理解孩子、如何理解生活与生命的圣经 。
所谓经典就是有“读头” , 越读越有味道 , 吸引你不断地反复去读它 。 我们读它 , 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 不是为了写文章 , 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 , 而是与我们的人生有关、与心情有关 , 与我们与心灵的对话有关 。
......
爱 , 责任 , 成长——感受《小王子》
作者|郭华
来源|北京明远教育书院
我今天的题目是“爱·责任·成长——感受《小王子》” 。 要读懂小王子 , 只用眼睛读不出来 , 要用心感受 。
这本书1943年初版 ,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1944年就去世了 。 所以有人便说作者去找小王子了(笑) 。 中译本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 译者各有不同 , 但总体上译得都不错 。 其中一版的封面上写着 “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 还有的封面写着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正如王雪老师所说 , 《小王子》的发行量仅仅低于圣经 , 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圣经 , 是大人如何理解孩子、如何理解生活与生命的圣经 。 2019年8月15日 , 第77届世界科幻大会开幕仪式上 , 《小王子》斩获“追授雨果奖”最佳中篇奖 , 即在初版76年之后又重新被授奖 , 可见它历久弥新 , 确实是经典 。
所谓经典就是有“读头” , 越读越有味道 , 吸引你不断地反复去读它 。 我们读它 , 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 , 不是为了写文章 , 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 , 而是与我们的人生有关、与心情有关 , 与我们与心灵的对话有关 。
某个静夜 , 《小王子》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场景会引你心动 。 我们不断读它 , 事实上不断地和我们自己的内心对话 , 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对话 。 《小王子》同名电影也非常好 , 豆瓣评分8.3分 , 导演马克·奥斯本是《功夫熊猫》的导演 , 拍得非常好 。 尤其是放在小说出版70多年之后的当代去看 , 尤其好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小王子》的主题
《小王子》的小说和电影都很经典 , 它们想表达什么主题呢?小说里的飞行员 , 在电影里还活着 , 只是变老了 , 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 。 他说:“我长大了 , 大到……我忘了当小孩的感觉了 。 ”这个世界“太大人了” 。 这个大人的世界或“太大人了”的世界正是小说和电影都要批判的世界 , 要让每个大人都能理解孩子 。 书中反复说: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 但是大多数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小孩了 。 所以《小王子》的扉页上写着:“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 。 ……这个大人什么都能懂 , 即使是给孩子看的书他也懂 。 ……我愿意把这本书献给还是孩子时的这个大人 。 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可是他们中间不大有人记得这一点 , )因此我把题献改为献给还是小男孩的莱翁·维尔特 。 ”
《小王子》都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的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从这张示意图里可以看到:
所有的大人起先都是孩子 , 或者说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 , 但是有的人忘了 。
小王子游历了不同的星球 , 见到了不同的人 , 如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生意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等 。 这些人都是忘记了童年时的好奇和纯真、不再用心去体会生活 , 是被异化了的人 。分页标题
比如:国王贪权 , 爱慕虚荣的人爱虚荣 , 酒鬼只能反复喝酒去忘记自己喝酒的不堪 , 不断下坠——他没有精神 , 活的只有肉体 。 生意人贪钱算计;点灯人特别刻板、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地理学家就完全符号化了 , 他不去领略真实的山水、鲜活的花朵 , 只关心别人画来的地图——那些被符号化了的、不会转瞬既逝的东西 。
小王子不能理解这些大人 , 他说:“大人真奇怪 。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当小王子到达地球的时候 , 作者说:“地球上有111个国王 , 7000万个地理学家 , 90万个商人 , 750万个酒鬼 , 三亿一千一百个爱虚荣的人 , 总共大约有20亿个大人 。 ……在发明电以前 , 地球的六大洲上 , 需要维持一支四十六万两千五百十一人的浩浩荡荡的点灯人大军 。 ”我想 , 作者这么说 , 事实上是说 , 小王子游历时遇到的那些被异化的大人 , 在地球上比比皆是 ,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样“奇怪的大人” 。以儿童的眼光来看 , 大人的世界真是太奇怪了 。 为什么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呢?因为大人早已把奇怪当作正常 , 看不出奇怪 。 这些大人对生命、情感 , 漠不关心 , 已经被权、钱、利、名 , 糊了眼、蒙了心 。
小王子为什么说大人真奇怪?因为他还单纯、有想象力 , 感性而生动 , 他能看到美本身 , 能感受到那些跟自己生命有关系的人与事 。 小说中的飞行员还没有完全忘记童年的感受 , 所以他能理解小王子 , 与小王子相遇、相知 , 被小王子唤醒了沉睡的感受力 , 能够重新去爱、为一个人的离去而流泪 。 书的结尾 , 小王子离开的时候 , 飞行员所担心正是大人们觉得不重要的事情 , 例如 , 他究竟给那只羊画嘴套了吗?万一没画 , 那只羊会不会吃了那朵小玫瑰呀?完全是孩子的想法 , 他愿意花时间、花心思思考这些非功利的事情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小王子游历的过程 , 就是他成长的过程 。 成长的过程 , 既是一个爱的过程、逐渐担负责任的过程 , 也是一个不断去掉恶的种子的过程 。
例如 , 要给玫瑰花清除虫子、给玫瑰花带上玻璃罩 , 他要负起责任来;要和狐狸相互驯养 , 建立起信任的亲密关系、成为独一无二的、相互需要的关系 。 还要拔出猴面包树的幼苗 , 不让坏的种子疯长、侵蚀他的星球 。 小王子说:猴面包树最初也是小的 , 就像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有那个坏的种子一样 。 只是要及时地发现、拔除 , 而不能让它长大 。 在这里 , 猴面包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 , 象征着我们所有人内心里可能迅速疯长起来的、侵蚀你生命力的那种缺点和欲望 。 小王子在他自己的星球上特别勤奋 , 天天要去拔除那些冒出芽来的猴面包树 。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说:“如果你喜欢上一朵花 , 当你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 , 你会觉得每颗星星都像盛开了的花 。 ”你就觉得天空特别美 。 《小王子》对大人的批判 , 事实上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 小说特别强调小孩的想象力 。 小说一开篇就在控诉大人不懂小孩的想象力 , 不理解小孩子 , 把作者所画的“蟒蛇吞大象”看成一顶帽子 。 大人的世界无趣、无聊、无意义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葆有童心是可贵的 。 有童心的人能够和他所爱的人和事建立起亲密关系 。 就像小王子和玫瑰的关系一样 。 当他想到玫瑰时 ,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色彩和诗意 。 事实上 , 我们都生活在意义社会里 , 但是对于意义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 生意人觉得整天算钱是最有意义的;国王觉得统治别人、命令别人是有意义的;而真正用心生活的人 , 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牵绊最有意义 。 《小王子》里面不断出现的一句话就是: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 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 大人之所以看不到蟒蛇肚子里的大象 , 看不到真相 , 就是因为他是用名、利、权的眼睛来看而不是用心在看 。 《小王子》2015年拍电影的时候 , 大人的世界即现代社会的种种情形就更凸显了 。 一切都是计算、规划好的 , 按空间、时间来规划 , 甚至什么时候交朋友都要规划、面部表情都需要管理 , 绝不允许出现一点意外 。分页标题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小王子》的小说和电影想要表达的共同主题 , 或者说想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如何解决小孩和大人、现代社会的这种理性算计与生动心灵之间的关系?就是小孩要不要长成大人?
现代社会这么算计 , 我们又如何保持一颗生动、真诚的心灵?小孩当然要长大 , 但是不能长大成现在我们身边看到的那些蝇营狗苟的大人 。 现代社会的希望在于培养那些真诚勇敢、有爱、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 现代社会的这种计划性、学书本知识当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 但是你不能忘了你身边的人 , 你不能为了追求那些你连心都不要了 。
孩子到底要不要长大?
童年是美好的 , 孩子们是真诚、美好的 。 是不是永远停留在童年不再长大呢?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拒绝长大的男孩的经典形象——彼得·潘 。 人们常用彼得·潘来形容那些单纯、迷人、帅气 , 但拒绝长大、不愿意负责任的人 。 彼得·潘拒绝长大 , 不愿意回到现实社会 , 永远在永无岛(neverland也有人把它译为梦幻岛)上 。 某些批判现代社会的浪漫主义学者 , 就认为应该顺着孩子 , 比方有的学者认为 , 小孩不想进教室可以不进;但是 , 小孩终究要长大 , 他需要承担责任 。
小说《彼得·潘》的主题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 , 只有一个孩子例外 。 《彼得·潘》最初是一个话剧或者歌剧 , 于1904年出版 , 比《小王子》早差不多40年 ,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小飞侠》 。 彼得·潘之所以非常有名 , 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彼得·潘 。 我们不仅希望自己有彼得·潘那样肆意张扬的童年 , 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童年 。 《彼得·潘》还有一个名字叫《彼得·潘与温迪》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段描写:小姑娘最后都长大成了妈妈 , 但她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彼得·潘 , 他们都爱着彼得·潘 , 但她们都没选择留在彼得·潘那里 , 因为彼得·潘拒绝长大、拒绝负责任 。 长大就意味着负责任 , 有责任就要负重 , 负重了你就飞不起来了 。 温迪和她的女儿简说:“你知道吗?我有时怀疑我是不是真的飞过 。 ……我能飞的那些日子太美妙了” 。 简问:“为什么你现在不能飞了 , 妈妈?”温迪说:“因为我长大了 , 人一长大他们就忘记怎样飞了” 。 “因为他们不再快乐 , 不再天真 , 不再无忧无虑了” 。
只有快乐、天真和无忧无虑才能飞 。 而儿童之所以能够快乐、天真和无忧无虑 , 正是由于家长创造的 , 给你负责任的 。 所以 , 《彼得·潘》除了写彼得·潘之外 , 更重要的是描绘了家长是怎么呵护孩子、关心孩子的 。 这是非常非常感人的 。 就是说 , 我们童年的这种快乐和天真是因为有人帮你承担起了责任 , 但是你不能躲在成人背后永远不去承担责任 。 例如:小王子就愿意对玫瑰负有责任 , 即使要蛇咬他一口 , 他都要回到他的星球上去 , 因为他负有责任 , 不能永远在外头飘着 。 当你愿意承担责任而且有能力承担责任的时候 , 你就成长了 。
在《彼得·潘》那里 , 彼得·潘始终是把温迪看作自己的妈妈 , 因为他需要有人照顾他 , 但是他又不想承担责任 。 他对妈妈不用承担责任 , 而妈妈对他有责任 。 虽然每次冒险都激动人心 , 但他对所有的冒险都没有记忆 , 也不促进他成长 , 因而他只能不断重复同样的冒险 。 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在他的记忆中 , 他没有历史、没有心 , 所以他一直长不大 , 一直都在重复 。 他不能和任何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 , 因为他不愿意承担责任 , 也不愿意去干他不愿意干的事 。 相反 , 如果我们长大 , 在某种意义上 , 就是要去做那些我不愿意做但有责任去做的事情 。 这是长大和不长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 小说里说:“温迪很痛苦地发现 , 过去的一年对彼得来说仿佛只是昨天 。 而对于她来说 , 这一年等起来可真长 。 ” 分页标题
第二年 , 彼得·潘没有来接她 。 “奇怪的是 , 他竟然不知道漏掉了一年 。 ”他根本没有把温迪放在心里 。 当然 , 正是因为有彼得·潘这样的拒绝长大的孩子 , 才映衬出长大的可贵 。 “但是 , 一年年过去了 , 这个粗心的男孩再也没来过 。 ”早把她忘了 。 “等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 , 温迪已经是一位已婚的女人 。 对她来说 , 彼得不过是她玩具收藏盒子里的灰尘 。 温迪长大了 。 你不必替她遗憾 。 ” “你不必替她遗憾 , 她就是那种喜欢长大的人 。 到头来 , 她是心甘情愿地长大 , 而且希望比别的女孩长得快一些 。 ”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 所以她的女儿简 , 简的女儿玛格丽特 , 一代一代人都去做彼得潘的妈妈 , 她们爱彼得·潘 , 愿意为他付出 。 长大需要经历 , 但是有心、有记忆才是经历 。 彼得·潘的经历我觉得不能算作是经历 , 只是经过 。
要经历实际上就要有见识 , 要有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过程 , 是形成比较、判断、价值观的过程 。 可以说 , 经历就是追寻意义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 小王子游历过众多星球 , 在每一个星球上他都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判断 。 由于小王子心里装着玫瑰 , 所以当他听到地理学家说到“生命是转瞬即逝的”时 , 小王子马上想到:我的花也会转瞬既逝吗?她也会马上死去吗?他想 , 我的花马上要死了 , 我得赶快回去了 。 如果不回去的话 , 我再也见不到我的花了 。
小王子在几个星球的经历 , 他遇到飞行员、遇到狐狸、遇到蛇 , 他才知道要相互驯养 , 理解对玫瑰的责任 , 才能回去更好地爱这个玫瑰 。 他的经历使他丰富起来 , 使他成长起来 , 他才能真的回去承担责任 。 小王子的经历与彼得·潘的冒险不同 , 是真的经历 , 在他的记忆里 , 他是用心去经历的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 , 也正因为短暂 , 才更有意义 。 彼得·潘永远不长大 , 也永远不死 , 任何事情对他而言 , 就没有意义 。 恰恰在这个意义上 , 转瞬既逝的、短暂的生命更有意义 , 即向死而生 。 有死才有生 , 没有死就无所谓生 。
小说《彼得·潘》里有一段话:“我们总是偷偷溜走、离开父母 , 就像那些最无情的人一样 。 孩子们就是这么一种冷漠的生物 , 可他们看起来又是那么的迷人 。 我们都曾经历过一段特别自私的时间 。 而每当我们需要被关注的时候 , 便又会理直气壮地回来索取 , 并且还自信地以为 , 等待我们的会是永远的奖赏 , 而不是惩罚 。 ”
小孩的时候可以不承担责任 , 想走就走 , 不像大人那样考虑这样那样的责任 。 但是必须长大 ,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们经常划着小船 , 登上这些充满魔力的海岸 。 我们曾经也是如此 。 而我们至今仍然能听到海浪的声音 , 尽管我们已经不再上岸 。 ”这句话是说:我们不去永无岛了 , 但是我还有冒险的心 , 就像大人还能够懂孩子 , 我们也知道有梦幻岛、有永无岛 , 但是我有责任 , 我不再上岸了 。 但是我还能听到海浪的声音 。 那海浪的声音 , 就是童年的声音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重要的东西用心才能看到
《小王子》里反复提到:只有用心才能看得真切 , 或者说重要的东西用心才能看到 。 最重要的东西 , 是于我们有意义的 。 我们都生活在意义世界里 , 我们的动作、语词、一举一动都有意义 。 意义可以是我们自己的感受 , 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相濡以沫是意义 , 相忘于江湖也是意义;居庙堂之高 , 处江湖之远也是意义 。 包括“借过的半块橡皮”都是意义 。 意义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 比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当然 , 意义更需要被理解和共享 , 要有知音 。 我们游历、我们结交朋友 , 就是在寻找知音 , 小王子和飞行员的相遇、小王子和狐狸的相遇就是找到了知音 。 小王子和狐狸、小王子和玫瑰的“相互驯养”就是两个陌生人成为知音的过程 , 是知音相知的过程 。 所以 , “闻玄歌而知雅意” , 这就是意义 。 如果“不知” , 便是“对牛弹琴”了 。 寻找知音、丰富的生命经历就是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过程 。 例如 ,我浇灌的、我罩着的玫瑰、我驯养的狐狸都跟我有关 , 对我是有意义的 。 也正因为与我有关、我付出了时间和精力 , 使他们对我有了意义 。分页标题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跟我有关、对我有意义的便是独一无二的 。 狐狸对小王子说:“我不能和你一起玩 , 因为我还没有被驯服 。 你不需要我 , 我也不需要你 。 但如果你驯服了我 , 我们就会需要彼此 。 ”狐狸说:“你看这个玫瑰花 , 她不是一朵普通的玫瑰 , 她是你的玫瑰 。 ”驯服的意思就是制造牵绊 。 小王子说:“对我来说 , 她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朵玫瑰 , 是独一无二的 。 “正因为我对玫瑰花费的时光 , 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 。 如果不和我发生关联 , 那些地理、算数便于我没有意义 。
当然 , 意义是要用心才能看到的 。
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讲意义是“用心” 。 写这个故事的人是英国的一个兽医 , 叫吉米·哈利 。 他有一本书叫《万物有灵且美》 , 其中的一个故事叫“疯狂追车的狗” 。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用心 , 才看得真切 , 意义才会显现 。
这个故事写的是狗 , 但我们读到的是生命意义的显现 。 正因为用心去看 , 才能发现狗的行为的独特意义 , 发现了狗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 。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作者描述到:“它把追逐汽车当做一种可贵的艺术,而且每日练习从不厌倦 。 郭家的农庄在一条小路的末端,那条山路沿着他们的石墙蜿蜒了一英里才渐降到谷底 。 而夹克不护送它所选择的对象至终点它就誓不罢休 。 我从未见过这么有耐性的狗 。 ”——作者把狗追车这种在有人看来是无聊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可贵的艺术 。
“前面不远处有个转弯,当然,那是它抄近路的大好机会 。 我看见它跃跳过路旁的石墙,然后像闪电一般地窜过绿油油的牧草地 。 在快要驶上岔口的柏油路时,我看到它以优雅的姿态跳出石墙,然后又不慌不忙地坐在岔路口,带着胜利的表情目送我驶上公路 。 很显然,它对这项成果很满意 。 走回农庄的这一路上它一定还会频频回味刚才那骄傲的一幕 。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优雅的姿态 , 不慌不忙的、带着胜利的表情……等等 , 完全拟人化了 。 不用心不会观察得这么仔细 , 也根本不会用这样的词 。
后来 , 夹克有了七个孩子 。 “我看得出夹克真正的对手不是我而是它的七个孩子 。 因为在最后四分之一英里的时候,那些小狗已经快与老爹并驾齐驱了 。 而到达岔路口时,夹克才勉强抢得了第一名 。 ”作者善解“狗”意 , 能察觉狗的心情 。 他接着说:“这一回,我没有扬长而去,我停下车静静地打量它们的表情 。 它们有的在喘气,有的在舔爪子,只有夹克悲哀而木然地坐着不动 。 很显然它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得意了 。 当我转上公路的时候,夹克那张脸似乎在问我:‘我还可以保持多久?’”作者的描写 , 让我们从一条狗那里 , 体会到了英雄暮年的心酸 。 更令人感动的是: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两个月后,我又去了一趟我想小狗崽们一定已经可以完全胜过它们的老爹了 。 可是驶近谷仓的时候我只看到郭先生一个人在铲草,并没有看到满院子的狗 。
“你的狗呢?”我问 。
他放下叉子:“全走了 。 老天,如果有人出那么高的价钱你能不卖吗?“
“夹克呢,也卖了吗“
“噢……不,它和我是形影不离的 。 你瞧,它不是在那儿吗?”这段描写 , 让我们感动于主人和夹克的深厚感情 。 主人郭先生一定感受到了夹克悲伤、不自信 。 当他把夹克的孩子们送走后 , 夹克就又回复自信了 。
“果然不错 , 它正在谷仓边逛着 , 假装没看见我 。 当那伟大的时刻又到来时它昔日的风采又重现脸上 。 这回 , 它冲刺起来又像过去那样轻松,而在岔路口会面的时候,它的得意之情又浮现于脸上 。 我看着它以盖世无敌的步态慢慢踱回农场 , 心里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 它的风采仍然不减当年 。 ” 作者用了“盖世无敌”、用了“风采不减当年”的字句 , 非常令人感动 。分页标题

守望新教育|真正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本文插图
看到这儿 , 我们感动得无以复加 。 看多好的人 , 多好的狗 。 如果不爱它 , 如果不用心 , 作者不可能将一条狗观察得这么细致 。 也不可能用“胜利的心态”“优雅的姿势”“得意的情态”这些语句 。 用心了 , 才会有诗意 , 生活才会有意义 。
说到教育也是一样 。 只有用心 , 跟学生同情共感 , 老师才能看懂学生、读懂学生 , 看出学生言行的意义 , 也才能使自己的教师生涯更有意义 。 教师要能看见儿童看得见的东西 , 才能带领儿童一起成长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 , 守望 。 教育不是管 , 也不是不管 , 在管与不管之间 , 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 ” 守望新教育 , 守望真善美 。 ——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 , 共享幸福完整 》)
中国教育有弊端 , 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 , 虽痛快却无济于事 。 对于中国教育而言 , 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 , 只有行动与建设 , 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 。 ——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