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_本文原题: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当迷茫的创业者遇上“安仁” , 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安仁”又将带给他怎样的灵感?
和安仁君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文/朱胜萱
说起安仁 , 对我和乡伴来说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 是属于我和乡伴无法忘却的一个地方 , 不仅是因为它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特色街区、丰富的古建筑群 , 也不仅是当年大批军政要员带领川军出川抗敌的人文故事和樊建川充满传奇、令人敬畏的博物馆聚落 , 其实是这个地方和我有了不能忘却的三次“遇见” 。
第一次遇见安仁是2015年的春天 , 我辞职离开上市集团公司和十个伙伴开始启动二次创业 , 决定将我下半场的人生进入到我所挚爱的乡村 , 懵懵懂懂间还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做些什么 , 只是下定决心要去找寻自己的热爱 , 不知业务方向、不知产品、甚至不知道我们能坚持多久……在各种迷茫和纷乱时 , 我决定离开上海出去走走 , 找找方向和机会 , 在各种不确定下我们选择抵达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成都 , 因为成都代表安逸闲散生活的样板 , 也是我们期望打造的生活氛围 , 当时我给成都的朋友说:“我想去看看成都周边最具原生态魅力的小镇乡村 , 给我推荐几个” , 很偶然我这次特殊的出行第一站就是安仁 。
2015年的安仁还很冷清 , 我记忆里春天的古镇街巷人很少 , 古镇干净整洁 , 零零星星的有几家零售店铺 , 还有些很正宗的本地原味小吃店 , 店都很整洁 , 饭菜和小吃的味道很不错 , 但人很少 , 我们一行人就在古镇里无所事事的闲散的住了两天 , 也没啥标志性的“安仁会议”或商定出啥计划和宏大目标 , 就是一群伙伴闲适的在街巷里四处游走呆了两天 , 我很享受在安仁书院里静静地喝茶看书 , 和伙伴一起安静地享受了两天的静谧 , 虽然我们出行前是抱着选址和项目拓展的心态前往的 , 但这次安仁之行没有达成任何结果 。 回顾起当年的这次旅行 , 安仁舒适恬静的古镇生活虽很短暂 , 但离开嘈杂的城市 , 在我最迷茫和纷乱中 , 这第一次短暂的“遇见” , 给了我种下了美好乡村生活初心的种子 , 这份美好闲适的时光一直留存在我和团队内心里 , 陪伴在我们前行的乡建事业路途中 , 不但从未消失 , 还不断发芽长大直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
第二次遇见安仁是2018年 , 受安仁华侨城公司的邀请 , 在安仁古镇南岸的清源村做个改造项目 。 这个项目定位为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 , 改造的建筑原为一个田野中废弃的酿酒厂 。 1989年 , 这家名叫天寿酒厂的老企业迁至安仁镇后 , 酒厂就荒废了 。 很有意义的是 , 这酒厂还是村里最早的一个集体企业 。 我和团队在邀约后踏勘了现场 , 提出“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 , 提出依托老酒坊改造重塑乡村公共空间 , 探索出一条安仁特色乡村振兴路径 , 激活古镇周边的乡村 , 通过保留记忆和文化的公共空间二次塑造 , 针灸带活乡村并形成古镇和周边乡村联动 。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本文插图
这个老酒坊总建筑面积约800平米 , 围墙将酒坊与外界隔离 。 因常年无人打理 , 设计团队面对的是残破的红砖木结构酒坊和辅房、发酵池以及废弃的蒸馏罐等设施设备 , 酒坊原有的生产功能已难以为继 。 项目定位为乡村客厅 , 如何通过设计在原有建筑中引入展陈、会议、接待、办公等功能 , 成为改造关注的重点 。 考虑到酒的发酵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呼吸”过程 , 设计团队提出了以“呼吸”为理念 , 对酒厂的衰败外壳进行集中整治并优化了室内空间 , 将原有的生产区域改造为会展大厅、文化展区、休闲吧馆、创客学院 , 并新增了丛林餐厅 , 打造了一处建筑、田园、游客可以同步进行“多维呼吸”的公共空间 。 这个曾经的老酒厂 , 仍然延续着生产的使命 , 只是现在酿造出的更多是文创和乡野美好生活 。分页标题
这次挑战除了正常的文旅业态的挑战外 , 就是时间挑战 。 由于要赶上一年一度的“安仁论坛” , 给我们的任务是60天要呈现和接待论坛的嘉宾到访 ,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 , 再到内装与展陈 , 乡伴的魔法设计师们再一次跑赢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 最终交出了令业主满意的答卷 。 我至今还记得团队通宵达旦布展 , 第二天迎来华侨城全国高管和全国文旅行业的从业人员穿过田野走入会客厅时眼中流露的惊喜 , 还记得华侨城集团公司董事长段先念对我说的一句:“这样的改造和设计真正留住了乡村的味道 , 值得好好珍惜 。 ”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本文插图
紧接着是2019年的第三次遇见 , 安仁南美村的“乡村客厅”在安仁论坛上呈现后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美誉 , 按照我们对南岸美村的整体规划 , 我们紧接着开始了二期项目的实施 。 这次呈现中除了一贯的注意乡野、文化、风貌的最大化原汁原味外 , 结合一期乡村客厅的功能联动 , 补充进了精品民宿的住宿功能 , 借助川西林盘村落的景观独特特征 , 将住宿的感受浸泡进了独特的乡野体验 , 精彩地演绎出了我们对安仁那种恬静生活的感受和向往 。 这次依旧是两个多月的工程施工进度 , 又是一次高强度的挑战 , 团队怀着对安仁的热爱 , 克服各种困难依旧如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 当我们第三次做完南岸美村民宿项目呈现后 , 安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我再次走进古镇时这里已经人潮如织 , 或许我自私地想要安仁就静止在第一次的遇见 , 但相信任何人都阻挡不住时光流淌和时代前进 。
安仁与我的三次“遇见”对我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收获 , 如同一本喜爱的书每次翻看总会有惊喜和感悟 , 与我们在其它地区的设计作品相比 , 在这里乡伴并没有留下惊心动魄的作品 , 甚至相对微小和不成系统 , 但对我来说安仁的“遇见”足够我慢慢留存 。 安仁的气质和韵味已经融化进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 它成为了我的一个记忆标尺 , 让我在其它乡建项目中融入它的印记 , 与它早已不是简单的相遇 , 而是基于乡村文明进程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发现 。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本文插图
最后感谢安仁的美好 , 感谢“遇见安仁”!
作者介绍

安仁文博|安仁随笔 | 难以忘却的三次“遇见”
本文插图
朱胜萱 , 乡伴文旅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 上海伴城伴乡城乡互动促进发展中心理事长 , 莫干山计划发起人 , “田园综合体”开创者 。 乡伴文旅集团目前旗下拥有连锁民宿“乡伴原舍” , 亲子教育乐园“绿乐园” , 田园综合体开发“理想村” , 规划设计“朱胜萱工作室” , 工程建设“乡伴枫桥”等众多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