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场|唐朝墩浴场遗址断代确认 讲述一段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故事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瑟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城东北部 , 有个当地人称之为“唐朝墩”的地方 。它东邻水磨河 , 西、南、北三面紧邻县城居民区 , 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但高高的残墙 , 仍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从2018年开始 , 中国人民大学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进行考古发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在唐朝墩遗址东北部 , 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座规模很大的浴场 。浴场的时间断代是否与唐朝墩相同?浴场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经过三年的考古发掘研究 , 考古团队于今年给出了答案 。

浴场|唐朝墩浴场遗址断代确认 讲述一段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朝墩浴场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瑟摄/光明图片
唐朝墩浴场的发现
2018年的考古发掘中 , 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唐朝墩遗址的东北部 , 看到这样一番场景:成排的砖砌通道和排水沟 。
负责考古发掘的任冠博士介绍 , 当他们看到整个场景后立即认定 , 这是一座规模很大的浴场 。
这片浴场整体规模约300平方米 , 有较清晰的火道、烟道、支撑柱、灶址、水井、排水沟等结构 。这种遗迹在国内发现数量较少 , 风格明显受到罗马浴场的影响 。这对于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 , 探讨丝绸之路沿线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具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
“刚开始清理时 , 我们很迷惑 , 怎么会在这里出现这样的建筑遗存呢?后来我们再看它时发现它位于遗址东北部 , 而东城墙外正好就是水磨河 , 这里水位很高 。最后我们在浴场的西北角扩大发掘面积时 , 发现了一口井 。现在看 , 这口井直径有两米以上 , 大概有10米深 。”任冠说 。
浴场整体结构由中心部位的砖砌主体建筑、东侧相接的土坯建筑和北侧中心的灶址及左右两端的水井等相关遗迹构成 。砖砌主体建筑位于浴场中心 , 平面近方形 , 南北长约12米、东西宽11.5米 , 现存高度0.5至1.1米 。浴场内部以砖墙分隔 , 按方位可划分为9个区域:中心区域为八边形 , 其余8个区域两两对称 , 平面均近方形 。外围墙体四壁向上共开5个出烟口 , 其中西壁中部和北侧各1个 , 其余3壁各1个 。
浴场遗址为半地穴式结构 , 由上下两层建筑空间构成 。下层基础部分位于原地表之下 , 为烟道和供热的基础建筑空间 , 东侧多有破坏 , 西侧保存状况较好 。上层建筑基本位于原地表之上 , 为浴场使用的活动空间 , 大部已坍塌无存 , 仅西南角保存有高约0.4米的墙体和黑灰色建筑材料抹出的覆盖层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说:“这种下层以砖砌支撑柱为支架 , 将建筑分为上下两个封闭空间的建筑方式 , 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挑空式地板’ 。即利用支撑柱构建浴场的地下供热系统 , 在使用时炉灶燃烧的烟火可以通过支撑柱之间的烟道在浴场下层流动 , 形成‘地热’ , 用以维持浴场上层洗浴空间的温度 。”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 , 考古工作人员发现 , 唐朝墩浴场遗址按功能可分为门厅区、工作区和洗浴区3个区域 。东侧土坯建筑为浴场的门厅区 , 南北两间房址可能均存在出入浴场的通道 。北侧水井、灶址所在的区域为浴场的工作区 , 灶址提供沐浴所需的热水 , 燃烧产生的烟火通过地热系统维系浴场上层空间的温度 。位于西北部的水井建于高台 , 为浴场提供水源;位于东北部的水井开口位置较低 , 应为浴场的排渗水井 。
砖砌的主体建筑是浴场的洗浴区 。东北、东南两个空间可能为更衣室 , 北部可能为浴场的热水室 , 西南空间可能为冷水室 , 中部空间遗迹与相连的东部、西部和南部空间可能为温水室 。西北独立空间烟熏痕迹最为显著 , 可能为浴场的热水室或桑拿、蒸汽室 , 其东侧烟道有被碎砖封堵的现象 , 该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后来也可能改为了冷水室 。分页标题
在浴场烟道、灶址、水井等多个位置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本 , 校正后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最早为公元890至公元982年 , 最晚为公元1247至公元1287年 。由此 , 考古工作人员判断 , 唐朝墩遗址始建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唐代早期 , 至14世纪逐渐废弃 , 主要历经了唐、高昌回鹘和蒙元等3个时期 。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 , 考古工作人员确定 , 唐朝墩浴场遗址最初营建于高昌回鹘时期 , 至蒙元时期曾被改建沿用 。浴场内出土的器物也与唐朝墩遗址其他发掘区出土的高昌回鹘至蒙元时期遗物一致 。
唐朝墩浴场发现的意义
西方的浴场建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 , 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共和时期 , 已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普遍分布 。罗马浴场最显著的特点即“挑空式的地热系统” , 该结构能够有效保障浴场内的温度 。
罗马帝国时期是罗马浴场建筑发展的顶峰 。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与扩张 , 浴场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 , 无论是数量、规模 , 还是分布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空间分布上 , 罗马浴场也从地中海沿岸向四周扩散 , 西至西班牙、东至两河流域、北至英国 , 南至北非均发现有罗马浴场的分布 。
浴场的单体规模日益增大 , 整体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 以彰显浴场的宏伟和华丽 。浴场结构趋于简化 , 取消了游泳池、运动场、图书馆等罗马浴场常见设施 , 以浴室和更衣休息室两部分为主 , 整体面积有所减小 。建有地热系统的浴室空间缩小 , 与之相对 , 更衣休息室等不具备地热系统的空间增大 , 二者多采用平行排列的布局方式 , 讲究空间上的对称 。随着技术的提升 , 除罗马式地热系统外 , 蒸汽加热的方式更为普及 。与此同时 , 大型的洗浴水池减少 , 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水池或盥洗盆 , 洗浴活动的私密性有所提高 。室内建筑多采用波斯式的圆形穹顶、砖券拱门、拱形廊道等结构 , 装饰也具有显著的波斯艺术风格 。
浴场形制的演变在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等西亚地区发现的大量公元3至公元8世纪的浴场遗址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 这种更为经济实用、平民化的浴场广为盛行 。据史书记载 , 至公元10世纪的穆格台迪尔时代 , 仅巴格达就有约27000座浴室 。
从地中海沿岸到天山北麓 , 罗马式浴场在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 , 整体风格存在较为明显的演变:浴场功能趋于单一 , 结构更为紧凑 , 建筑和装饰融合了各地域自身的文化传统 , 呈现出从大型的贵族式的公共浴场向小型的平民式的公共浴场的转变 。
魏坚说:“唐朝墩浴场遗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艺等方面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 , 而浴场出土的各类遗物、墙面的装饰彩绘等又明显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 , 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创新 。唐朝墩浴场遗址规模较大 , 建筑规格较高 , 沿用时间较长 , 其间又历经多次修缮 , 其作为城市公共浴场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唐朝墩遗址地处欧亚草原内陆地区 , 夏季炎热 , 多大风天气 , 冬季寒冷 , 无霜期较短 ,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 建设公共浴场就显得合乎情理:一方面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洁的需要 , 另一方面也可供往来旅人沐浴休憩 。从中我们也看出 , 高昌回鹘至蒙元时期 , 这里的人们对洗浴有多热爱 。”
高昌回鹘时期 , 摩尼教和佛教盛行 , 而洗浴往往与宗教活动息息相关 。中原地区佛寺中也常建有浴室并面向民众开放 。因此 , 唐朝墩浴场遗址也可能与宗教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 。
唐朝墩古城的建立是初唐兴盛的象征 , 同时也是唐王朝巩固边防的需要 。唐朝墩是北庭都护府东路的咽喉要塞 , 也是北丝绸之路和长安至碎叶城 , 乃至地中海岸的国际通道的必经之地 。同时 , 由此向北可与阿尔泰地区相接 , 向东可直抵蒙古境内 , 向南翻越天山与交河、高昌故城相通 , 钳制着准噶尔东部的大部疆土 。这里不仅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 同时也是沟通驼队物资南来北往运输的重镇 。而洗浴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 作为国内少见的浴场遗址 , 此次发现为探讨公元10至13世纪天山北麓的城市生活景象提供了资料与依据 , 也为我们透物见人 , 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 , 考察当地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分页标题
【浴场|唐朝墩浴场遗址断代确认 讲述一段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故事】《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