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考试网|【教综】第36天:记忆


_本文原题:【教综】第36天:记忆
01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 (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 )
(二)记忆的主要类型
1.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
(2)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
(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
(4)动作记忆:【天津教师考试网|【教综】第36天: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 , 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
①瞬时记忆的特点:
A.时间极短:一般是 0.25-1 秒 , 最长不会超过 4-5 秒 。 如此短暂的信息 , 若不加以注意 , 很快就会消失 , 若得以加工 , 就转入短时记忆 。
B.容量较大:一般来说 , 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 其记忆容量很大 , 以图像记忆为例 , 记忆容量为 9-20 个比特 。
C.形象鲜明:感觉记忆储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 , 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 , 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 , 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 , 所以形象鲜明 。
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
②瞬时记忆的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 ,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形象特征、视觉器官的编码)和声像记忆(听觉器官的编码)
③影响因素:
B.注意:使信息从感觉记忆传送到短时记忆 , 从而使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 确定选择哪些信息传送到短时记忆 , 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中衰退的过程中 , 注意起主要的作用 。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 , 但一般不会超过 1 分钟 。
①短时记忆的特点:
A.时间很短:不会超过 1 分钟 , 一般是 30 秒左右 。
B.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组块 , 平均值为 7 。 (在编码过程中 , 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变成过程叫做组块 。 )
C.意识清晰:短时记忆是服从当前任务需要 , 主体正在操作、使用的记忆 , 主体有清晰的意识 。
D.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 。
E.易受干扰 。
②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
③影响因素:
A.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 , 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
B.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
C.加工深度 。
(3)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 1 分钟以上 , 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 , 甚至终身不忘 。
①长时记忆的特点:A.容量无限;B.保存时间长久 。
②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 有两种方式 , 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 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
表象编码:主要加工处理非言语的对象和事件的知觉信息 。
语义编码: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的 , 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 。
③影响因素:
A.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大于自动编码);
B.加工深度 。
3.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
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 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 。
(2)语义记忆
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 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 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 如记住一年有四季 。分页标题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 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 , 即事实类信息 , 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 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
(2)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 , 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 , 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 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 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 , 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 , 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 如打篮球 。
02
记忆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 。 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 它具有选择性 。 识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 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事前没有明确目的 , 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 在生活中那些具有重大意义 , 适合人的兴趣、需要、活动目的和任务的事物 , 以及那些能激起人们情绪活动的事物 , 人们在无意之中就把它们记住了 , 并且日积月累 , 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 但是 , 由于缺乏目的性 , 因而识记内容带有偶然性和片断性 , 缺乏系统性 。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 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 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
2.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 , 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机械记忆:是指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 , 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
(2)意义记忆: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 , 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
(二)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 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 。 记忆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
1.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主张: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 , 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
(2)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 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
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
(3)同化说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主张: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 即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 , 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 , 从而提炼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 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
(4)动机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张:认为遗忘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 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 , 记忆也就能恢复 。
(5)提取失败说
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 , 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 , 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 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 , 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
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19 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的“遗忘曲线” 。 遗忘的进程不 均匀 , 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

天津教师考试网|【教综】第36天:记忆
本文插图
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 , 以后遗忘逐渐减慢 。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分页标题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
(三)回忆与再认
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
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 , 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

天津教师考试网|【教综】第36天:记忆
本文插图
03
提高记忆能力 , 促进知识巩固
(一)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 即识记的快慢 。 提高记忆的敏捷性 , 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 , 其次要集中注意 。
2.持久性:指记忆的保持特征 , 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 加强记忆的持久性 , 首先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 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
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 。 培养记忆的准确性 , 首先要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 , 在复习时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 , 防止混淆;第三 , 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 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增补预测区别开来 。
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 , 即能否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 , 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 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 培养记忆的准备性 , 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 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 , 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
(二)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 ,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 有目的才会有动力 , 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
2.理解材料的意义 , 少用机械记忆 。 研究表明 , 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 , 利用提取快 , 受干扰少 。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 促进深度理解 。 即理解材料的意义 , 对材料进行分析 , 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 , 然后概括并确切的叙述出来 。 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 , 提取的线索多 , 利用也更容易 。
4.运用组块化策略 , 合理组织材料 。 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 , 有系统 。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 , 提高加工质量 。 对信息进行转换 , 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 , 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
6.注重复习方法 , 防止知识遗忘 。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 经常复习 。 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
(2)合理分配时间 。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




扫码购买仅需1.1元
考情、知识点梳理今晚7点开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