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福建乡村电影放映员45年漫漫光影路


中新网福州11月14日电 (彭莉芳)电影一年一年地放,每年雷打不动240场,今年62岁的郑瑞文有时算算,进乡村放电影也45年了 。他和看电影的村民在这45年间,各自经历着变化,但又似乎没什么改变 。
天气好的时候,郑瑞文就会开工 。对他来说,每个好天气都不能浪费 。郑瑞文是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人,采访人员近日赴郑瑞文于月阙新村的住处采访时,正赶上他收拾行装,去隔壁溪湖村放电影 。
一辆摩托车、两箱放映器材、一壶热茶,夕阳西下,郑瑞文又踏上了弯弯的山路 。45年来,代步工具早从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道路也不再颠簸泥泞,走在这段路上的人还是郑瑞文 。
1975年是郑瑞文加入镇上电影放映队的第一年 。那时,看电影是村子里最热闹的事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总能吸引一圈又一圈围坐的村民 。
“看电影是那时候老百姓主要的娱乐方式 。”郑瑞文记得那时“真热闹啊”,当时村里人多,一听说放电影的来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会出动,浩浩荡荡地赶来,早早把自家凳子放好 。
彼时放的是8.75毫米电影放映机,连同配套的发电设备,郑瑞文需扛进村的行装达十多公斤 。郑瑞文记得,有些村子未通上电,“电影放完,整个村都黑不溜秋的” 。村民有时还会凑过来,七嘴八舌地和郑瑞文拉家常,争取放映队先进他们村 。
郑瑞文说,改革开放后,在当时提高放影质量的号召下,公社放映队又买了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 。由此,放映队扩为两个,放映员们携两台放映机,带着海外最时髦的电影片单,用光影点亮着村民的文娱生活 。
可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露天电影开始遇冷 。郑瑞文所在的放映小队也从两个变为一个,最后只剩他一人 。
为什么坚持留在放映队,郑瑞文也说不清,“天天和村民打成一片,我不舍得放弃” 。
年逾五旬的嵩口人林廉敏,仍记得以前在镇上看露天电影的情形 。他喜欢从家里拉张长板凳,挨着郑瑞文,坐在放映机旁 。如今,林廉敏偶尔回到镇上,不时还能看到郑瑞文骑着摩托车忙忙碌碌 。“看到他就打招呼,他可能不认识我,但我们都认识他 。”林廉敏总和郑瑞文开玩笑,“我是看你电影长大的 。”
这几年,电影节目单更丰富了,数码电影取代了胶片电影,村民观影体验更为流畅,但围坐着看电影的人,却少了 。
【电影|福建乡村电影放映员45年漫漫光影路】“外出人多,看电影的就少 。”现在村里看电影的人只剩下几个熟面孔,郑瑞文有时会有些失落 。
溪湖村露天电影的选址在村委会门口 。放映前,需要挂好幕布,摆好放映器材 。这两年,每次郑瑞文来村里,杨秀红总来打下手 。30岁的杨秀红是溪湖村人,也是“看着郑瑞文的电影长大” 。那时幕布挂在杨秀红学校教学楼的一侧,她喜欢和同学坐在教学楼后面的楼梯上,倒着看电影,“看得很开心” 。
杨秀红说,现在村里老人不会玩智能手机,作息几十年来都没怎么变,除了电影、电视也没什么娱乐活动 。她很欣慰,夜色降临时,露天电影还在村里继续放着 。
夜黑了 。放映现场的预热音响响了起来 。村里人稀稀落落地开始聚集,多是老人 。“老人家一来就高兴地和我打招呼 。”郑瑞文说,“只要有人坐着,电影都要给他放好,不然就是克扣人家的‘精神食粮’ 。”夜间山里凉,有的老人坚持把当晚安排的两部电影,完完整整地看完再回家 。
年岁渐长,大家提醒郑瑞文该找个接班人 。郑瑞文也愁,待遇不高,收工晚,“年轻人都不爱做,我现在只能做到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 。”
有时郑瑞文去的村子远,回到家已是深夜 。但第二天天气好时,郑瑞文依然在傍晚离家去放电影 。每次外出前,妻子坚持在家门口目送他离开 。挂在摩托车一侧的红色箱子,装着放映设备,表面因常年使用掉了大片漆,但看着依然醒目 。夕阳追赶着郑瑞文,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不时响起的,还有摩托车的“滴滴”声 。(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