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考古之十五·陆绩怀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 名言引来国人一片喝彩 , 各种模仿的口号随之层出不穷:“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安全要从娃娃抓起”…… 。 大凡各行各业 , 哪里出了问题 , 就去抓娃娃 , 洗刷他们的脑壳 。 那大人呢?明明是他们把事情弄糟的!——大人狡猾着呢 , 一抓娃娃 , 就没大人什么事了 。这个道理我们的古人早就明白了 。 他们要把国家建立成道德之国、君子之国 , 所以他们的口号是:“道德要从娃娃抓起” 。 为了强化对娃娃的道德教育 , 就要塑造些娃娃超人 , 供娃娃们学习模仿 , 所以有了四岁让梨的孔融 , 也有了六岁怀橘的陆绩 。 孔融的故事我们说过了 , 这篇来说说陆绩 。陆绩没有孔融那么早慧 , 但也是个真天才 。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人 , 《三国志》里说他“容貌伟壮 , 博学多识 , 星历算术无不遍览” , 连带兵打仗的时候都在搞学术研究 。 可惜他三十二岁就死了 。 据说他预知自己将在带兵时染病而亡 , 事先把挽辞都写好了 。 真是一等智慧洒脱之人 。 但这些故事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 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是他怀橘遗亲的事迹 。我查了一下 , 《三国志·吴书》关于他怀橘的原文是这样的:陆绩字公纪 , 吴郡吴人也 。 父康 , 汉末为庐州太守 。 绩年六岁 , 于九江见袁术 。 术出橘 , 绩怀三枚 , 去 , 拜辞坠地 。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 术大奇之 。 陆绩跟父亲到袁术家作客 , 临走悄悄地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 。 说得难听一点 , 就是偷了三个橘子 。 动机是什么呢?当然 , 按照陆绩自己说的 , 是想拿回去给老妈吃 。 但是 , 是不是偷藏的时候真的就是这样想的 , 谁也说不清 。 小孩子天性 , 吃着香甜 , 藏几个带回去自己吃 , 也很正常 。 袁术显然也是这样认识的 , 所以他问“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诶 , 陆郎你是来做客的 , 怎么还把橘子藏在怀里呢?”那时的贵族们品评人物之风很盛 , 做人讲究个言语机智 , 行为风雅 。 人家袁术是文化人 , 大贵族 , 不说“偷橘”、“盗橘”、“窃橘” , 而说“怀橘” , 显得很有品位 , 很有贵族范 。 对六岁小儿的行为 , 本来可以视而不见 , 或一笑而过 , 当众发问 , 显然想开开这小孩的玩笑、逗逗乐子 。 想你陆绩的老爸 , 也是个太守 , 地厅级干部了 , 你们家哪里就缺这几个橘子?你喜欢吃 , 明说呀 , 送你老爸一堆 , 也不是难事 , 用得着偷吗?袁术本意是调侃 , 谁知这小孩跪下来说:我是想带回去给我老妈吃的 。 这下袁术“大奇之”了 。 袁术为什么“大奇”?一个六岁小孩子说把东西带回去给老妈吃 , 就值得大奇吗?我们中国小孩 , 从小受报恩教育 , 把好东西带来回来分享给父母 , 不是很正常吗?笔者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 , 也曾经把别的小朋友给她的东西 , 带回来给她老妈吃 , 我就一点都没觉得吃惊 , 更没有“大奇” 。 如此平常之事 , 为什么汉代的袁术 , 不仅吃惊 , 而且“大奇”?莫非那时的小孩子觉悟都极低 , 没有孝心?莫非那时的父母都教自己的孩子 , 好东西要自己独吞 , 决不能分享给他人 , 连父母都不行?汉代以孝治天下 , 还大张旗鼓在民间举孝廉 , 孝子贤孙 , 层出不穷 。 真实榜样也好 , 人造事迹也好 , 袁术不至于从没听说过孝子的故事 。 由此可知 , 袁术的“大奇” , 应该是对六岁小孩子机智过人的惊奇 , 而不是对其孝行的惊奇 。偷东西败露 , 一般的小孩在这种时候都会惊慌失措 , 无言以对 。 你看这个陆绩 , 面不改色心不跳 , 不但回答得理直气壮 , 而且在回答之前 , 还从容地跪下来 , 显得彬彬有礼 。 换了我也要“大奇”:这小子 , 人才呀 , 从小如此厚黑 , 长大前途无量!在《三国志》里 , 这段文字之后 , 就是陆绩的其它事迹 , 作者陈寿自始至终对此事并无只言片语的评论 。 我们不知道陈寿的态度 ,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袁术绝不是如后世所说 , 是因为陆绩六岁知孝而“大奇之” 。常识与考古之十五·陆绩怀橘。二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 , 陆绩怀橘的故事 ,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并没收录 。《世说新语》是本专门收录三国魏晋时代名人雅士风范的书 , 成书年代距陆绩生活的时代并不太远 , 而且先于《世说新语》成书的《三国志》中 , 明明白白记载着陆绩怀橘的故事 , 作者不会看不到 。 该收录未收录 , 一定有其原因 。 我猜大概是刘义庆不知道该把陆绩怀橘的行为归于品德崇高类呢 , 还是行为不端类 , 所以干脆放弃了 。确实 , 陆绩是真的想把橘子带回家给老妈吃 , 还是被袁术逮了现行而急中生智的狡辩 , 陆绩已死 , 无法考证 。 《世说新语》不录 , 也说明了对陆绩怀橘行为的评价 , 是有争议的 。陆绩成为不折不扣孝子形象 , 得归功于《二十四孝》 。 也就是在这本书里 , 开始把这个机智有趣的故事 , 解读成了一个无趣的道德故事 。《二十四孝·陆绩怀橘》正文基本照抄了《三国志》的原文 , 但我发现它还是悄悄地做了点手脚:把“欲归遗母”改成了“吾母性之所爱 , 欲归以遗母” 。 这种改动指向性非常清楚 , 陆绩怀橘是因为母亲爱吃 , 强调了陆绩的道德自觉性 。《二十四孝·陆绩怀橘》的最大的亮点是故事后面的诗:孝悌乃天性 , 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橘 , 遗母报乳哺 。这诗不但坐实了陆绩怀橘确实是要报答母亲乳哺之恩 , 而且说孝悌出自“天性” 。 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 。 孝悌是人的天性吗?恐怕未必 。 “食色性也” , 孝悌作为道德情操是在后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 。 要说天性 , 恐怕小孩子陆绩为自己偷橘子更像天性 。 何况 , 如果孝悌是天性 , 那就是人皆有之的了 , 陆绩怀橘孝敬老妈这样的事 , 人人都应该做得出来 , 陆绩又凭什么成为道德典范?我们现在看到的陆绩怀橘的文字 , 最为通行的是以下这段 。 这段文字常见于网上 , 也常见于中学文言文阅读训练的教辅材料 。 可恶的是 , 无论网上还是中学教辅书籍中 , 都没标明出处 。 即使标有“三国志”“世说新语”之类 , 也是错的 。 我才疏学浅 , 又不是搞古文献的 , 手头资料不多 , 网上又不靠谱 , 查了一阵 , 只得作罢 , 留待读者考证好了 。 我怀疑这段文字出自现代人的手笔 , 因为有篇文字的后面标了句:“根据三国志改写” 。 原文如下:陆绩 , 三国时吴人也 。 其父康 , 曾为庐江太守 , 与袁术交好 。 绩年六 , 于九江见术 , 术令人出橘食之 。 绩怀三枚 , 临行拜辞术 , 而橘堕地 。 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 , 何为也?”绩跪下对曰:“是橘甘 , 欲怀而遗母 。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 , 大必成才 。 ”术奇之 , 后常称说 。 单从行文来看 , 这段显然比《三国志》那段啰嗦 , 而且文字也显得粗糙 。 作者才华与陈寿相比 , 不可同日而语 。 比如:“术笑曰” , “笑”用得就很幼稚 , 再加一句“何为也” , 就更拙劣了 , 全无“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故作惊讶而调侃的意趣;“术曰”后面又跟一句“术奇之 , 后常称说” , 行文和语气 , 都显得非常累赘 。很明显 , 这段文字的作者不满意《三国志》对陆绩行为评价的语焉不详 , 硬塞进了自己的私货:第一 , 《三国志》中只说了“欲归遗母” , 而这里改成了“是橘甘 , 欲怀而遗母” , 强调了橘子很甜 , 是怀回去给老妈的理由;第二 , “术大奇之” , 为何大奇 , 《三国志》中没交代 , 让人瞎猜 。 这下好了 , 让袁术直接说出“幼而知孝 , 大必成才” , 正本清源了 , 没有争议了 , 陆绩的道德小超人就做稳了 。常识与考古之十五·陆绩怀橘。三分页标题
从《三国志》到《二十四孝》 , 把一个本来是一个记载早慧儿童的故事 , 活生生地演绎成了传统美德故事 。这种演绎本质上是要给我们塑造一个孝敬父母的道德典范 。 可是 , 我的意见是 , 无论你的用心多么良苦 , 动机多么高尚 , 能量多么正面 , 但故事本身一定要合情合理 , 要经得起推敲 。“怀橘” , 我们知道是袁术文雅的说法 。 主人请你吃橘子 , 并没有请你带走橘子 。 如果你真想带些橘子回去给老妈吃 , 可以直接向主人请求 , 这个不丢人 。 不告而怀 , 那就是偷 , 这是常识;不管你偷了自己吃还是给老妈吃 , 都不改变偷的性质 , 这也是常识 。然而 , 这故事的奇妙之处是 , 当陆绩宣称是偷了回去给老妈吃的时候 , 一下子就变得正当了 。 他的全部理由是:橘子甜 , 老妈爱吃橘子 。 说的人理直气壮 , 写的人大加赞叹 , 读的人膜拜不已 , 事件的性质急转直下:小偷变成了榜样 , 盗窃案变成了道德示范现场 。中国文化就是这般的魔幻:只要目的正当 , 手段就可不择;只要占据道德制高点 , 歪门邪道都可以被赞美 。 我的疑问是:陆母见到橘子是否会盘问怎样来的?如果知道是儿子偷拿回来的 , 是否还吃得下去?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 , 我还看到了这么一段评价文字 , 附在那段查不到出处的文字之后 , 我同样没查到出处:情到真处 , 小节亦关至行 , 况六岁之儿 , 一橘不忘母乎 , 真千古美谈也 。 今人席间怀果 , 欲娱其儿 。 夫一样怀归 , 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 。 怀物与儿 , 识者贱之 , 怀物与亲 , 人皆敬之 。 奇哉陆郎 , 可以为法矣 。 文字同样很鄙陋 , 文言不文 , 不去说它 。 这段的意思是说 , 现在人们赴宴时都喜欢偷拿两个水果带回来给孩子吃 。 既然是偷拿回来 , 为什么不给自己的老爸老妈呢?带回来给孩子 , 有见识的人都会鄙视这种行为 , 如果带回来给父母 , 那就会人人敬仰了 。 唉呀 , 小陆绩真是奇葩啊 , 可以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典范啊!这简直是公然鼓动人人都要为道德而偷窃了 。 更奇葩的是 , 偷拿回来给儿女吃是不道德的 , 偷拿回来给父母吃就成了道德的了 , 这算什么逻辑?你可能要说 , 席上水果 , 席散时理所当然可以带走 , 哪能以偷窃论之呢?我不知道古人在这方面的规矩是什么 , 但文中并没有说“取”“带” , 而说的是“怀”——藏在怀里 。 理所当然可以带走的东西 , 用得着藏起来吗?我不认为在这个故事里 , 陆绩小小年纪 , 心术就很坏 , 即使他偷橘子是为了自己吃 。 自私自利 , 人的天性 , 搬出老妈做挡箭牌 , 也是自保本能使然 。 承认这点 , 我们才能够对陆绩的行为作出适当的评判 。 坏的是那些“道德从娃娃抓起”的大人们 , 他们活生生地把一个有趣的故事 , 演绎成了一个恶劣的故事 , 把儿童世界的真 , 演绎成了成人世界的伪 。最糟糕的是 , 这个故事还出现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 。 它不是初中语文的正式课文 , 而是由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 , “陆绩怀橘”因之成了扩展阅读篇目 。 在教辅资料中 , 可见到这个故事的阅读题 。 在阅读题中 , 都有一个问题:“怎样评价陆绩的行为?”我看到了一些标准答案:陆绩从小就知道孝敬母亲 , 顾念母亲 , 难能可贵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孝心要从小培养 。关心父母、爱护父母、既是责任与义务 , 也是高尚的道德 。看到这样的答案 , 我不由为我们的孩子捏了把汗 , 他们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受到强烈暗示:“为道德偷盗是正当的”?我不反对道德从娃娃抓起 , 但坚决反对这样反道德的道德教育 。 写到这里 , 我突然明白了 , 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是个不断涌现伪君子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