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强监管,银行是受益者吗?
本文插图
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 ,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近期 , 新金融领域监管政策频出 , 获得了广泛曝光与关注 。 不可避免地 , 为了凸显故事性 , 也出现了很多过度解读 。 但热闹归热闹 , 真相归真相 , 探寻真相 , 才能理性看待未来 , 在不确定性中发现确定性 。
滤镜下的强监管
2016年之后 , 金融监管开始全面趋严 。 无论是传统金融领域的大资管 , 还是新金融领域的支付、理财、消费贷款 , 都相继迎来了强有力的监管约束 。 但从实施效果看 , 一个是一步到位 , 开始时就出台了非常严厉的监管新规(资管新规) , 后基于实际情况逐步放宽达标年限;一个是边走边看 , 在整治过程中逐步趋严 , 且分领域(P2P、第三方支付、高息现金贷、网络小贷等)各个击破 。
传统金融领域的一步到位 , 更多的因为熟悉 , 知道问题所在 , 一击命中;而新金融领域的边走边看 , 更多是因为需要一个深入了解的过程 , 越了解 , 发现问题越多 , 监管政策也就愈发严厉 。
本来是合乎逻辑的过程 , 但一个先紧后松、战线很短 , 一个逐步收紧 , 对市场反复刺激 , 便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效果 。
苏宁金融苏宁金融邀您免费坐地铁小程序
心理学中有个“峰终定律” , 是指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时 , 通常仅以体验的峰值和结尾部分的体验作为判断依据 。 比如两组受试者 , 第1组把手指放入10度冷水中10秒钟 , 第2组先放入10度冷水中10秒钟 , 再放入15度冷水中5秒钟 。 询问两组受试者体验 , 本来第2组“受折磨”时间更长 , 但第2组反馈的体验更好 , 因为有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尾 。
峰终定律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偏差 。 回顾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 在过程中逐步收紧 , 结尾部分达到强度峰值 , 便会过度强化市场对强监管的心理预期 , 为监管本身戴上一种滤镜效应 。 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偏差 , 市场对各类监管政策的解读就不再客观 , 既误判了政策 , 更误判了行业前景 。
以近期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例 , 本来是强化属地经营、合理限制杠杆等监管精神的一贯体现 , 一旦戴上滤镜 , 就产生了种种过度悲观的解读 。
网络小贷还有空间吗?
对于网络小贷新规 , 最普遍的一个解读是:行业巨头遭遇重大冲击 , 整个行业没了明天 。
其实 , 无论是跨省经营的高门槛 , 还是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要求 , 对于巨头而言只是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 并无生存之忧 。 相反是大量中小型网络小贷机构 , 失去跨省经营的优势 , 没了规模效应 , 不得不退出行业 。
最终结果就是 , 网络小贷行业将迎来一次供给侧改革 , 中小机构式微 , 头部机构“剩者为王” 。 至于市场普遍担忧的规模大缩水 , 也只是“联合贷款”的缩水 , 并非网络小贷的缩水 。
具体来说 , 牵头方出资比例提升至30%后 , 网络小贷公司撬动的贷款规模下降 , 导致作为出资方的银行贷款余额萎缩 , 而由于自有出资比例大幅提高 , 网络小贷公司自身的表内余额反而会显著上升 。 所以 , 从结果上看 , 网络小贷行业的表内贷款余额很可能不降反增 , 而非规模大缩水 。
还有就是网络小贷牌照的吸引力问题 , 很多人担心网络小贷牌照会成为鸡肋 。 从牌照的稀缺性看 , 全国性小贷牌照准入门槛的大幅提高 , 只会提高牌照的含金量和相对价值 , 当然前提是能拿得到 。
此外 , 对于小贷牌照与消费金融牌照的此消彼长问题 , 也只是阶段性现象 , 不必过度解读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强调的是整个放贷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离不开各类放贷机构的优势互补 。 相比消费金融公司 , 小贷牌照的业务范围更广 , 可发力B端金融;相比银行 , 作为非存款放贷组织 , 小贷公司的风险承受力更高 , 更适合做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 。分页标题
所以 , 网络小贷行业的空间还在 , 牌照吸引力也在 。 现阶段看 , 只是在消费贷款领域的业务空间暂时受到压制 , 但在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生态中的地位 , 并未根本上受损 。
银行是受益方?
站在零和博弈的视角 , 一方利益受损 , 另一方必然受益 。 从资金方和场景方的二元对立视角来看 , 场景方受到限制 , 作为资金方的银行似乎成了大赢家 。 但如果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 , 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谈不上你受损、我受益 。
所以 , 短期内来看 , 整个产业链都需要面对政策调整带来的压力:场景方的资金撬动能力受到限制 , 银行的联合贷款余额萎缩 。 作为一种反馈源 , 压力还会引发产业链各方做出调整和应对 , 在中长期内重塑各方话语权格局 。
具体来看 , 新规落地后 , 大的流量方很难再以联合贷款的名义独占产品“冠名权” , 出资银行也不再仅仅是隐藏在产品背后的资金方 , 有望更高效地实现用户转化 。 这也决定了 , 大流量方的话语权不断下降 , 大中型银行仍将是消费金融的主角(详见《开放银行走入死胡同?》) 。 但对于大量的中小银行来讲 , 在消费金融市场中可能会更加边缘化 。
联合贷款萎缩后 , 借款需求要么回到银行自有场景 , 要么回归助贷渠道 , 无论哪一个 , 借款人看中的都是银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用户口碑和贷款利率 。 而中小银行的贷款产品 , 恰恰缺乏市场影响力 , 谈不上用户口碑 , 利率也不占优 。
在之前的市场格局下 , 大量的小银行可以躲在场景方的背后 , 依靠联合贷款快速崛起 , 消费金融营收占比快速提升 。 一旦失去了场景方这个屏障 , 真刀真枪地在全国范围内拼产品力时 , 小银行并不是大银行的对手 。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大中型银行截获了流量 , 小银行失去了在全国市场博弈的机会 。
所以 , 银行业内部会迎来更大的洗牌 。
当然 , 小银行的定位本来也是区域市场 , 若能回归初心 , 立足区域 , 聚焦特色、做出特色 , 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谁是下一个?
在滤镜效应加持下 , 市场普遍期待谁是下一个“被强监管”的对象 。 其实 , 这也是一种误解 , 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已接近尾声 , 强监管并非刚刚开始 , 而是即将结束了 。 也就是说 , 过去几年这种密集出台监管政策的阶段应该已经过去了 。
回顾过往不难发现 , 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个人征信、高息现金贷先后被纳入监管 , 持牌机构的消费贷款只是最后一环 。 随着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管框架的形成 , 国内这一轮针对新金融的监管体系初步成型了 , 意味着未来几年内 , 监管重心将回归到政策落地与执行上来 , 不会再密集地出台新规了 。
实际上 , 如果把眼光从金融领域抽离 , 不难发现整个宏观层面的大方向仍然是开放与创新 , 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发展思路 。 数字经济的深化发展、双循环格局的逐步形成以及对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等 , 都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 也带来了新的创新发展机遇 。 这些 , 离不开金融科技巨头的深度参与 。
同时 , 持续提升中国金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 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引领 , 这一点 , 短期内也不会改变 。
所以 , 对于强监管的影响 , 不必过度忧虑 。 监管与创新 , 从来都是你追我赶、动态平衡 。 既然是动态平衡 , 就不会静止在一点 , 随着当前对新金融的监管达到初步平衡 , 新一轮创新驱动的不平衡就已经开始了 。
近日 , 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 , 再次强调要打造包容审慎的创新监管机制 , “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创新空间”三原则并重 。 通俗理解 , 只要不挑战风险底线 , 对创新依旧是鼓励的 。分页标题
对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而言 , 仍然可以也应该着眼于创新发展 , 把握有想象力的未来 , 而不必纠结已逝去的“美好” 。
未来的机会是层出不穷的
滤镜效应下 , 市场尤其担心金融科技巨头的发展空间 。 其实 , 不要把巨头想象得太脆弱 , 政策重在拉平不同牌照间的监管套利问题 , 核心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各类主体 。
面对更强的监管约束 , 无论如何 , 巨头应对起来都更从容 。 这两年的集中整治 , 以提高准入门槛为核心特征 , 很多中小机构因无法达到准入要求被迫退出 , 失去了持续经营的能力 , 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 相比之下 , 巨头遭受的只是业务波动 , 没有也不会伤筋动骨 。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强监管,银行是受益者吗?】金融发展呈周期波动 , 撑过波谷 , 就能受益于下一个波峰 。 只要能持续经营 , 业务根基还在 , 要相信未来的机会是层出不穷的 。
- 雷佳音|苏宁易购六一宝宝节名厨黄品棠精湛厨艺征服直播间众巨星味蕾!
- 老男孩|苏宁六一宝宝节开心直播夜太催泪!三首歌让时光倒流20年
- 中国邮政|开播啦!邮储银行独家特约播出央视财经频道《红色金融路》
- 直播|彭昱畅张艺兴角色互换了!苏宁开心直播夜,两人吃货属性都暴露了
- 锦鲤|SNH48空降直播,苏宁超级宝盒正式公布,你会是幸运锦鲤吗?
- 活宝|苏宁易购六一宝宝节,张艺兴彭昱畅解密你的专属童年杂货铺
- 哥哥们|张艺兴彭昱畅吃错高粱饴,苏宁六一直播间重忆幸福童年
- 夜明星|苏宁开心直播夜明星阵容有多强?“小绵羊”张艺兴正式加盟
- 创造营|明星效应引流,1元盲盒触点,苏宁的综艺跨界就这么火了
- 第一枪|苏宁直播间彭昱畅自曝童年爱吃螺狮粉?张艺兴更狠,直接喝哈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