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张兴武丨欧、苏风神与金代四六文创作
_原题是:张兴武丨欧、苏风神与金代四六文创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金代四六研究 , 既要面对元承宋统而排斥辽、金的偏颇史观 , 也难摆脱反骈重散的文章价值理念 , 故迄今涉足者殊少 。清人谓“自靖康之难 , 中国文章载籍 , 捆载入金源 , 一时豪俊 , 遂得所师承” , 复云“金之奄有中原 , 条教诏令 , 肃然丕振 , 故当大定以后 , 其文章雄健 , 直继北宋诸贤” , 皆非虚语 。事实上 , 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的确为金源文坛的兴盛提供了可能 , 而北国骈辞与南宋四六藻俪竟爽的艺术契机也隐含其中 。虽说宋金对峙 , 风俗各异 , 但 欧、苏文脉的北向延展 , 却造就了金代四六明畅疏朗的风韵与体格 。
壹
金虽用武得国 , 一代制作却能自树于唐、宋之间;欧阳修“以文体为对属” , “不用故事陈言” , 无疑为金源文臣的四六文撰写树立了榜样 。从《金文最》《金文雅》所收的制诰表疏来看 , 金国词臣绍继欧公文法者不计其数 。
章宗朝主盟文坛的党怀英 , 不仅“放浪山水间 , 诗酒自娱”的洒脱情态宛如欧公 , 其文亦“似欧公 , 不为尖新奇险之语” 。赵秉文尝曰:“故翰林学士承旨党公 , 天姿既高 , 辅以博学 , 文章冲粹 , 如其为人 。当明昌间 , 以高文大册 , 主盟一世 。公之未第时已以文名天下 , 然公自谓入馆阁后接诸公游 , 始知为文法以欧阳公之文为得其正 。信乎 , 公之文有似乎欧阳公之文也 。”党公四六如《请照公和尚开堂疏》所谓“驰求者 , 将头觅头;演唱者 , 以指喻指 。世道交丧 , 源流益微 。故对病用药 , 须赖良医;而运斤成风 , 必归善斫”云云 , 句式变化洒脱自然 , 用典无迹 , 师承欧公文法的痕迹极其明显 。章宗尝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 其审美判断 , 或许正反映着一代风气 。
《金史》所载“欧公体”表疏文字颇多 , 其作者才学或不够富赡 , 辞采亦稍乏宏丽 , 但“以文体为四六”的姿态却一脉相承 。如金世宗将幸金莲川 , 梁襄上疏极谏曰:“臣闻高城峻池 , 深居邃禁 , 帝王之藩篱也;壮士健马 , 坚甲利兵 , 帝王之爪牙也 。今行宫之所 , 非有高殿广宇城池之固 , 是废其籓篱也 。挂甲常坐之马 , 日暴雨蚀 , 臣知其必羸瘠矣;御侮待用之军 , 穴居野处 , 冷啖寒眠 , 臣知其必疲瘵矣 。”虽然是偶对骈辞 , 却能尽显“古文”韵致 。另据《金史·韩玉传》载 , 大安三年 , 都城受围 , 华州李公直谋举兵入援 。韩玉“恃其军为可用 , 亦欲为勤王之举 , 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 , 祸有所基 。始自贼臣贪容奸赂 , 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又云:‘裹粮坐费 , 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 , 竭资储于国计 。要权力而望形势 , 连岁月而守妻孥 。’又云:‘人谁无死 , 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 , 忍君亲之弗顾 。勿谓百年身后 , 虚名一听史臣 。只如今日目前 , 何颜以居人世 。’”檄文之作贵在铺陈利害 , 感动人意 , 作者多重事典 , 以彰博学;然韩玉所撰义正词严 , 不为事典所累 , 披肝沥胆 , 直以气势取胜 , 可谓深得欧公风神 。
何焯尝云:“欧公四六 , 对属流转 , 变化有如弹丸 , 而矫枉已过 , 学之太枯 , 不若子瞻尚多风致 。” 然党怀英等人取法欧公 , 所撰表疏檄文以理为辞 , 曲尽情事 , 属对自然 , 并无偏枯之弊 , 是知善学者方能得其师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欧阳修像资料图片
贰
宋金时代在“苏学盛于北”的潮流激荡下 , 东坡四六在北中国地区的影响颇为深广 , 袁桷称“金源诸贤只此一法” , 钱谦益谓金国文臣“咸知规摹两苏” , 皆谓此也 。分页标题
【辽宋夏金|张兴武丨欧、苏风神与金代四六文创作】苏轼善用经史原句 , 以散文长句构为偶对 , 叙事达意略无艰难牵强之态 , 这种“出于准绳之外”的四六文法 , 得到了完颜素兰、王寂、赵可、王庭筠、周昂、李俊民、赵秉文、王若虚及元好问等金源文臣的膜拜与效法 。赵秉文称苏轼为“坡仙” , 谓“南宫玉堂鬓成丝 , 鸿文大册帝载熙 。入海簸弄明月玑 , 归来貌悴文益奇 。荒坟不朽骨与皮 , 何况闻望江河驰 。壁间倏睹轩须眉 , 无乃示吾横气机 。裹粮问道往从之 , 人言画图君绝痴” 。更有甚者 , 他还自比于东坡之子 , 谓“小坡著号似前身” , 崇仰之情深切不疑 。史载“正大九年正月 , 汴京戒严 , 上命秉文为赦文 , 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 。秉文指事陈义 , 辞情俱尽” 。同年三月“草《开兴改元诏》 , 闾巷间皆能传诵 , 洛阳人拜诏毕 , 举城痛哭 , 其感人如此” 。“秉文之文长于辨析 , 极所欲言而止 , 不以绳墨自拘” 。类似说法绝非向壁虚构 , 观《滏水集》所载四六 , 从容娴雅 , 能化古人原句以成偶对 , 如“以生民为心 , 不以细故而忽生民之命;以天下为度 , 不以私忿而伤天下之功”等 , 可谓取法东坡之铁案 。王若虚亦为苏轼崇拜者 , 尝谓“东坡之文 , 具万变而一以贯之者也 , 为四六而无俳谐偶俪之弊” 。他甚至不能容忍任何的诋苏微词 , 如《文辨》曰:“邵公济云:欧公之文和气多 , 英气少;东坡之文英气多 , 和气少 。其论欧公似矣 , 若东坡 , 岂少和气者哉!文至东坡 , 无复遗恨矣 。”虔诚的景仰必然会转化为文脉传承的内在动力 , 其所撰骈语以散句为对属 , 洒脱自然 , 深得东坡四六格法 , “身虽寒而道则富 , 貌若鄙而心甚妍 。庸夫孺子 , 皆得易而侮;王公大人 , 莫不知其贤”云云 , 即其显例 。
元好问乃金末巨擘 , 他“崛起党、赵之后 , 器识超拔 , 始不尽为苏氏余波沾沾一得” , 而四六创作仍未离东坡轨辙 。观其所撰《拟贺登宝位表》《拟立东宫诏》《拟除枢密使制》及《拟御史大夫让枢密使表》等 , 散句长对 , 不贵事典 , 较之东坡四六 , 虽肌理稍粗 , 然气韵所存 , 亦不负“从公把犁”之深衷 。《金文最》所辑四六出元遗山手最多 , 其疏朗韵致可与东坡四六相媲美者比比皆是 。
有金一代以东坡为楷模的四六名家难以计数 , 如王寂文章“博大疏畅 , 在大定、明昌间卓然不愧为作者” , “体格亦足与滹南、滏水相为抗行” , 其《谢带笏表》等四六文直率坦荡 , 可谓师法东坡之铁案 。再如赵可“博学高才 , 卓荦不羁 。天德、贞元间有声场屋 。后入翰林 , 一时诏诰多出其手 , 流辈服其典雅”;李俊民“文章典赡 , 华实相副 , 字字有源流 , 句句有根柢 , 格律清新似坡仙” 。他如王若虚舅氏周昂、章宗朝应奉翰林文字王庭筠等 ,皆奉苏轼为“仙” , 四六之作步趋东坡绳尺 , 文法渊源亦有自来者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金文最 》书影 资料图片
叁
四六文的兴盛与“词科”设置关系密切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始设“宏词科” , 应试者须“试诏、诰、章、表、露布、檄书 , 则皆用四六;诫、谕、颂、箴、铭、序、记 , 则或依古今体 , 或参用四六” 。其法仿照赵宋词科 , 目的是改善“翰林旧人少 , 新进士类不学 , 至于诏赦册命之文鲜有能者”的金源结构 。然同样是以四六为题遴选“非常之士” , 金代“宏词科”应试者偏重唐宋名家之作 , 如章宗明昌二年(1191)四月 , “学士院新进唐杜甫、韩愈、刘禹锡、杜牧、贾岛、王建、宋王禹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张耒、秦观等集二十六部” , 明昌七年(1196)十一月 , “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薜居正《五代史》 , 止用欧阳修所撰” 。而与之同时 , 南宋词科名家则以杨亿、夏竦、王珪、元绛、王安石、王安中、汪藻、孙觌、翟汝文等人的四六文为撰述法式 , 应试之作必得“格律精严 , 一字不苟”;南北异风 , 更能彰显欧、苏文脉北向延展的可贵 。分页标题
据现有资料 , 金代中选“宏词科”者有卢元、郭黻、周询、张复亨、史公奕、李献能、梁持胜、魏抟霄及毛安节等 , 他们多以应奉翰林文字 , 承担着代撰“王言”的使命 。如史公奕“程文极典雅 , 遂无继之者 。累迁著作郎、翰林修撰、同知集贤院” 。李献能“苦学博览 , 于文尤长于四六” , “在翰院 , 应机敏捷号得体 。赵秉文、李纯甫尝曰:‘李献能天生今世翰苑材 。’故每荐之 , 不令出馆” 。梁询谊“文章豪放 , 有作者风 。既擢第 , 复举宏词 , 为应奉翰林文字” 。词科之设关涉金源四六的振兴 , 乃可知也 。
在崇尚欧、苏的文化背景下 , 金朝“宏词科”的考官们虽亦明确“史书实录、制诰王言 , 决不可失体” ,但更看重欧、苏文章的经典示范价值 。所谓科举之文“辞欲其精 , 意欲其明 , 势欲其若倾 , 故必探《语》《孟》之渊源 , 撷欧、苏之菁英 , 削以斤斧 , 约诸准绳 。敛而节之 , 无乏作者之气象;肆而驰之 , 无失有司之度程” , 即谓此也 。据刘祁《归潜志》载:“贞祐初 , 诏免府试 , 而赵闲闲为省试 , 有司得李钦叔赋 , 大爱之 。盖其文虽格律稍疏 , 然词藻庄严绝俗 , 因擢为第一人 。擢麻知几为策论魁 。于是举子辈哗然 , 愬于台省 , 投状陈告赵公坏了文格 , 又作诗讥之 。台官许道贞奏其事 , 将覆考 , 久之方息 。俄钦叔中宏词科 , 遂入翰林 , 众始厌服 。正大中 , 钦叔复为省试 , 有司得史学优赋 , 大爱之 , 亦擢为第一 , 于是举子辈复大噪 。盖史之赋比李尤疏 , 第以学问词气见其为大手笔 。又赋中多用禽兽对属 , 众言‘何考官取此赋为魁?盖其中口味多也’ 。又曰:‘可号学优为百兽家 。’俄学优对廷策中之 , 议者亦息 。”毫无疑问 , 赵秉文和李献能的好恶取舍 ,清晰透露着词科程文能“撷欧、苏之菁英”的真实情状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轼像资料图片
金代文坛英才辈出 , 篇章之富兼备众体 ,欧、苏文法的垂范与引领绝不以骈、散为限 。文学史家独重“古文” , 以为金人仰慕二公者唯在于此 , 不免偏颇 。假使没有欧、苏文脉的北向延展 , 金源一代“朝廷典策、邻国书命”能否“粲然可观” , 诚有可疑 。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6日13版
主编: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 辽宋夏金|卢俊义上山:为何那么费心把他“赚”上山?原来宋江下了一手好棋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人有意思:给官帽按上长翅膀,不是为了避免交头接耳,为有气质
- 辽宋夏金,水浒传|双枪将董平的最后一战:以双枪闻名天下,却丧命于双枪之下
- 辽宋夏金,名著典籍|沈括写了《梦溪笔谈》,有“全才”之称,《宋史》为何淡化他?
- 辽宋夏金,包拯|开封有个包青天
- 辽宋夏金|他是历史上最可怜的帝王之一!被俘虏47年,最后还被迫出家!
- 辽宋夏金|晁盖为何会被宋江“篡位”?当老大不能有的3个缺陷,他全有了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五代时期一场打脸的作秀,刚喊出勿伤吾弟,自己就被老弟给逮了
- 辽宋夏金|两宋三百多年未能收复的燕云十六州,朱元璋凭啥一年就拿下了?
- 辽宋夏金|水浒中结局最好的好汉,识破宋江真面目,谎称回乡探母,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