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原标题: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原标题: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文章图片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左二)和团队成员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探讨要带到月面上的国旗研制技术问题 。
武汉纺织大学提供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文章图片
刘经南院士 。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官网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文章图片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接受央视采访 。
央视视频截图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武汉力量助推“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文章图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和团队成员配制出的各种模拟月壤样本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杨佳峰摄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0日在北京揭晓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嫦娥五号探月、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等三大科技进展 , 均有武汉力量参与 。
■模拟月壤和月面五星红旗“武汉造”
2020年 , 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 值得关注的是 , 在探月这一伟大梦想实现过程中 , 也有武汉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
今年58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肖龙是嫦娥五号钻取子系统飞控专家组成员 , 参与了嫦娥五号取土作业的两项关键任务——模拟月壤和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绘制 。
“月面采样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了解月壤的性质 , 并研制出与实际月壤性质较为相似的模拟月壤 , 用于采样工程技术验证 。 ”肖龙介绍 , 近10年来 , 他和团队成员为“嫦娥”系列任务提供了近100吨模拟月壤 。 此外 , 他们还研制了用于材料加工(如3D打印)的模拟月壤以及模拟火星土壤等 , 为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探测、地外资源利用等提供支撑 。
如同打仗需要战场地形图一样 , 嫦娥五号降落月表同样需要一份地图 。 经过近10年努力 , 肖龙带领团队成员顺利完成并提交了一份复杂的地图——《嫦娥五号预选着陆区1∶25万地质图》 , 为探月工程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
此外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大佛教授团队和段隆臣教授团队也曾参加部分钻探方案设计和钻探模拟试验等工作 。
2020年12月3日 ,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面展开了它所携带的一面五星红旗 。 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出自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团队之手 , 耗时8年研制完成 。
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以及“玉兔号”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 , 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的国旗则是一面实实在在的旗帜 , 具有不皱、不变色、耐极端高低温等特点 。 它采用二级铰链机构被牢牢悬挂于嫦娥五号着陆器一侧 , 将永久留在月球之上 。
■我国三代北斗系统均有“武汉骄傲”
历时26年“排星布阵” ,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在2020年6月23日全面落成 。 这项国之重器开发研制的背后同样有“武汉骄傲” 。
今年78岁的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是先后服务三代北斗系统的“布星者”之一 , 也是北斗三号系统卫星轨道精密定轨的重要参与者 。
20世纪90年代起 , 刘经南带领团队攻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多个关键技术:为北斗二号贡献地基增强系统和高精度卫星定轨;牵头解决了北斗二号卫星姿态转换期间(每半年约15天)不能服务的问题;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北斗高精度国际分析中心;实现了我国北斗异构星座高精度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在星间链路组网和定轨精度提升方案上为北斗三号提出建议;牵头在湖北省建立国内首个省级区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 将区域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 为北斗三号地基增强网的升级改造节省时间等 。
20世纪90年代 , 中国制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 。 作为其中关键技术的星载原子钟 , 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技术空白 。 在从国外引进星载铷钟遭拒后 , 中国开始自主研制之路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为中国最早开展星载原子钟研究的单位 。
研究团队立志“让中国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钟”:第一代星载铷钟 , 产品批量装备北斗二号卫星;第二代高精度星载铷钟 , 产品批量装备北斗三号卫星;第三代甚高精度星载铷钟 , 在2018年底首次用于北斗三号卫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