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

原标题:巩金龙课题组NatCommun:OD-Cu的活性位点

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
文章图片
▲第一作者:DongfangChengandZhi-jianZhao
通讯作者:JinlongGong
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通讯单位:TianjinUniversity
论文DOI:10.1038/s41467-020-20615-0
全文速览该团队通过多尺度模拟的手段 , 结合基于神经网络势函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高通量筛选 ,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可控实验 , 在真实的OD-Cu表面上鉴定了乙烯和醇类各自的原子级别的活性位点 , 解决了长久以来关于OD-Cu活性位点的争议 。
背景介绍由Cu的氧化物还原得到的OD-Cu(Oxide-derivedCu)催化剂具有比多晶Cu更好的电催化CO2还原反应活性 。 它不仅可以降低CO2还原反应的过电位 , 并且对多碳产物如C2H4,C2H5OH有更高的选择性 。 但是目前OD-Cu催化剂具有优异性能的原因存在很大的争议 , 活性位点的原子级别结构还未解析出来 。 实验上目前的表征技术还不足以探测OD-Cu复杂的表面结构 ,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效率的限制 , 也无法模拟出OD-Cu真实的表面结构 , 从而阻碍了对活性位点进一步的分析 。
研究出发点机器学习应用于多相催化 , 解析OD-Cu活性位点的原子结构 。
图文解析首先 , 认识到传统的单晶表面无法满足对OD-Cu复杂表面的描述 ,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也面临时空尺度的限制 , 该团队从前驱体Cu2O(111)出发 , 采用基于神经网络势函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来模拟OD-Cu的形成过程 , 从而得到真实的OD-Cu的表面结构 。

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
文章图片
▲图1.(a)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OD-Cu表面结构的流程示意图(b)表面各类位点的比例.
考虑到CO-CO耦合是CO2还原是多碳产物的决速步 , 该团队采用神经网络势函数在真实的OD-Cu表面结构上对该基元步骤进行高通量的筛选 , 发现相比于其他位点 , square形状的位点拥有一条额外的E(*CO)和E(*COCO)的线性关系 , 原因是这些square位点可以明显增强对*COCO中间体的吸附 。 这意味着这些square位点是潜在的生成多碳产物的活性位点 。 同时这些square位点具有不一样的几何结构 ,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这些位点的C-C耦合能力 , 该团队将这些位点抽象成平板模型 , 并建立合适的电化学界面 , 进行更加精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计算表明 , planar-square(p-sq) , step-square(s-sq)和convex-square(cv-sq)具有较低的C-C耦合能垒 , 是OD-Cu上C-C耦合的活性位点 。

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
文章图片
▲图2.(a)CO2还原反应路径(b)基于神经网络势函数计算的*COCO和*CO吸附能的线性关系(c)基于势函数计算的C-C耦合的反应能(d)square位点的几何结构(e)*COCO吸附的几何构型(隐去了水溶液)(f)电化学界面下计算的C-C耦合的反应能(g)电化学界面下计算的C-C耦合的反应能垒
之前的实验结果表明OD-Cu上乙烯和醇类具有各自的活性位点 , 这意味着筛选出来的C-C耦合的活性位点可以进一步细分 。 DFT计算结果表明 , p-sq和cv-sq位点上产乙烯 , 而s-sq位点上则产醇类 。 原因在于s-sq位点上具有最低的广义配位数 , 有利于醇类路径中乙醛中间体的吸附 。 *O中间体有利于吸附在p-sq和cv-sq的四重hol位上 , 但s-sq的四重hol位无法稳定*O , 所以*O只能吸附在邻近的三重位上 。 同时 , 该团队发现 , 分叉路径前一个中间体*CH2CHO的C-O键长 , 可以作为烯醇选择性的描述符 。

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
文章图片
▲图3.(a)(b)(c)p-sq , cv-sq和s-sq烯醇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图(d)*CH2CHO的C-O键长与乙烯路径和乙醇路径的自由能之差的关系(e)*CH3CHO的吸附能与广义配位数的关系(f)*O在各个位点上的吸附构型与吸附能
为了进一步验证计算结果 , 该团队采用不同温度下退火的方式获得了不同的活性位点的浓度 。 同时实验上合成OD-Cu催化剂 , 并采用和理论计算相同的退火温度对OD-Cu进行处理 , 以获得各产物的活性信息 。 理论和实验对比发现 , 乙烯和醇类的活性完全依赖于各自的活性位点 , 再次证明了前面通过理论计算的鉴别出的活性位点的准确性 。

巩金龙课题组Nat Commun: OD-Cu的活性位点全文速览背景介绍研究出发点图文解析总结与展望
文章图片
▲图4.(a)实验合成OD-Cu催化剂并进行退火处理(b)(c)(d)(e)CO2R活性与各自活性位点数量的关系(f)CO2R中特定活性位的活性位点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