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早期雏形:是否真的存在?谈先秦人民建造园林的智慧

桃花源的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人们口口相传这片传说中世外桃源的美丽,树木成荫,村舍繁荣,身处鸡鸣犬吠之间,心在缥缈云雾之上。这样一个能够使得来者流连忘返的绝美幻境,千百年来,都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归宿。然而,就像是最后返回寻找的武陵渔人一样,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未能窥探过桃花源这片世外桃源一眼。那么,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陶渊明笔下的水源尽头的梦里之乡也许是其虚构,但是,在遥远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一处天造地设的''世外桃源''——湿地。这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花草葳蕤,飞鸟繁多,仿若一座动植物的天然博物馆。先秦时的华夏人民惊讶地发现,在海水低潮后留下的浅浅沼泽水域中,蕴含着能够防范洪水灾害、抵御恶劣天气的神秘力量。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被勤劳勇敢的先祖们充分利用了起来:依靠着湿地,琳琅的宫殿回廊拔地而起,奇珍异兽快活奔跑在繁盛的树林之中。现如今国家多次强调的''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竟在遥远的先秦,就已经被统治者们奉为圭臬,成为了繁荣华夏民族的不二秘法。
湿地公园的早期雏形:是否真的存在?谈先秦人民建造园林的智慧
文章插图
可以说,湿地可谓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与文明的发源地。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成为文明演变的见证者,再次目睹,这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一丶 早期人类中的湿地1.中国最早起湿地的记载翻开黄河两岸肥沃土地之上的湿润厚土,仰韶和马家窑文化留下的关于湿地的记录痕迹展现眼前。千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满是稻谷植物的肥沃沼泽。河南渑池的仰韶土著们,在温热潮湿的土壤中,轻轻播种下我国漫长农耕史上的第一株秧苗。又在缓缓流动的浅水中,捕捉到了鱼虾等天然野物。那时的先民们虽然还并不懂得湿地的形成原理,但却已经学会了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并且,怀着一份图腾崇拜的心情,先秦的祖辈们将湿地中所见到的虫鸟鱼禾刻画成形,与人类的形象相结合,在彩陶瓷器上描绘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与湿地的不解之缘。2.殷商时期湿地的记载依靠着湿地耕种生活的人们,久而久之,也在其周围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河南省安阳市,这里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之一,也是曾经重要的湿地所在地。
湿地公园的早期雏形:是否真的存在?谈先秦人民建造园林的智慧
文章插图
根据科学家对动物群资料的分析,以及殷商余留下的甲骨文记载,在当时,就算你只是一个殷商的普通百姓,走在都城之外,就能够在多水湿润、树木茂盛的湿地中,见到水牛、麋鹿、獐子等小动物的身影。除此之外,卜辞中也十分详细描述了每次人们围猎获得的湿地动物的 数量,仅仅在乙未二月这一月之内,就能够轻松狩猎到成百上千只麋鹿。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为处在中原的殷商提供了优渥的物质基础,也使得其文化发展成为可能。因为广泛地围地耕种与渔猎,卜辞中第一次出现了''圃''和''囿''这样的象形文字,这样的字眼第一次正式出现,也是在卜辞之中。3.诗经记载下的湿地倘若说,卜辞是殷商时期最重要的记载,那么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记录,最为准确的就是经由孔夫子筛选整改后整理而成的《诗经》了。作为记录百姓生活以及地方风物的最重要史料,不论是《国风》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是《小雅》中的''鱼在在藻,依于其蒲'',都提到了湿地美丽独特的风貌。在三百零五篇的诗中,光是写水流湖泊的内容,就有高达七十余篇。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泉眼山涧,什么样的河流里蹦跳而出的有什么样的鱼,恐怕按照现在来看,就活脱脱是一本旅游手册,将所有湿地地貌以及其中生物的特色都描写的一清二楚。光是看着,就能让人联想到那片水光潋滟的好风光。
湿地公园的早期雏形:是否真的存在?谈先秦人民建造园林的智慧
文章插图
二丶先秦对湿地的利用关于湿地周围花草树木,以及飞鸟虫鱼的记录,似乎已经十分详细。不少人也许会好奇:难道我们的先秦祖辈,就只知道吃吃吃,湿地这样好的自然环境,放到今天,不早就被地产开发商用来建造花园洋房,再标一个天然氧吧的称号?聪明的先秦人自然也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大名鼎鼎的《考工典》一书中就写到,那时皇家的围猎牧场,以及游园池塘和灵渠,都是依靠着湿地而建。古人在生产活动上对湿地的利用,可以说是放到今天,也令人惊叹不已的。1.园林选择的科学先秦国家诸多,然而简单翻阅史料,不难发现,这些国家都城的选址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定要依山傍水而建,远郊的湿地与沼泽更是被各国君主视为宝贝,围绕其建造的''圃''与''囿'',就是一国重要的资源依仗。试想一下,春秋时期,各国商人聚集一处,纷纷介绍自己国家的雄厚实力,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郑国人最先站起身来吹嘘都城新郑外的原圃中野物数不胜数,就算每个国家的人都牵走一头鹿也能够满足。秦国商人则是自豪谈论都城雍城郊外的具囿,是如何国家大旱也依旧不干涸,能够源源不断为百姓提供水源,这难道不是如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