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历史悠久的“分餐制”

来源:运城新闻网
“清河食官”铜染器是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 , 也是汉代的一种涮食工具 。 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 , 食肉时常以酱、盐等调味品为佐料 , 这些佐料是放在耳杯中的 。
用濡法制作肉食 , 在汉代较常见 。 先把肉煮到可食的程度 , 然后再蘸调料加味 , 染杯中盛的就是调味的酱汁 。
染器的设计反映了汉代的一种饮食习俗 , 即当时的人们是分餐制 , 宴饮时是一人一炉 , 随涮随吃 , 类似现代人使用的小型火锅 。
铜染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 也引发了人们对“分餐制”的讨论 。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分餐制 。 此前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从考古视角介绍 , 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 。
古人分餐进食 , 一般都是席地而坐 , 面前摆着一张低矮小食案 , 案上放着食具 , 一人一案 , 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
“筵席”正是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 。 对设席之法 , 《周礼》有明确记载:“先设者皆言筵 , 后加者为席 。 ”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 , 筵长、席短 。
【分餐制|历史悠久的“分餐制”】两汉时期 , 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 。 考古发现的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和绘画资料 , 就可见古人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场景 。
《陈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陈宣帝宴饮时 , 将摆在面前的肴馔悄悄藏到怀中 , 带回家孝敬老母 。
皇帝知道实情后很感动 , 下令以后御筵上的食物 , 凡是摆在徐孝克面前的 , 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带回家去 。 有观点认为 , 这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 , 正式的筵宴还维持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