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的成都平原,位于长江上游,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秦并巴蜀以后,筑成都城。
此后蜀守李冰集南北水工技术之大成,修建都江堰,从根本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问题。
成都城从此历经两千余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在汉武帝经略西南时,一跃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远眺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秦汉石犀成都博物馆
《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
该石犀可能是与李冰治水有关的遗存
蜀锦、漆器、铜器、铁器……这里有最美的服饰、最坚硬的兵刃、最优雅的器皿、最安逸的生活方式,在汉代的“天府之国”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跟随“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展览,穿越两千年,看看汉代成都城是什么模样。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若乘船从都江堰顺流而下,通过自西向东并行的捡江、郫江可直达成都城内。以捡江、郫江等岷江主要支流为主干的渠系不断发展,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灌溉体系,让成都成为即可灌溉、又可航运的经济区,号为“陆海”。城市内外还凿建了不少水井,让用水便利普及千家万户。
▲陶水塘成都博物馆藏
千里清波滋养与涤荡的成都城,文教之风日盛。西汉景帝时,文翁入蜀为郡守,创办郡学,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官学,肇蜀学之始,成都重文兴教之风自此盛行,很快成为巴蜀、西南地区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
在城市的中心区域,站在官学墙外的你,或许能清楚地听到墙内传出的传经、授课之声。两汉期间,成都文人辈出,出现了以文翁、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严君平为代表的若干教育家、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文翁(前187—前110)
担任蜀郡太守期间,兴建蜀郡郡学,开地方政府举办官学之先。
秦代,张仪与张若以当时的都城咸阳为蓝本修建成都城大城、少城,大城为政治军事中心,少城则为工商业市场及居民所在。
待李冰疏通两江穿城而过,就移商业区于二江之间。走在汉代的成都城里,市肆、民居、宅邸规划井然,鳞次栉比。
道路宽广,修建平整,一马拖乘的斧车、带帷盖的辎车、运货载人的棚车等等不同大小的车辆频繁往来。
当社会中上层人士出行时,甚至会使用四马并行的轺车,前有伍佰(为官吏出行开道护卫的力役)开道、旁边伺从随行,好不威风。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驷驾铜车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车骑出行画像砖成都博物馆藏
成都的“市”为秦汉时期西南地区最大的“市”,熙来攘往,誉为“万商之渊”。城市内亦是百工兴盛、百业繁荣。中央政府在成都设立了大型官营作坊,称为蜀郡工官,工匠总人数最多时达万人以上,生产的铜器、铁器、陶器、漆器、马车以及兵器等,工艺精湛、制作精良,其中不少产品成为了皇室特供。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汉代成都城示意图
从铜器到铁器,蜀郡工官的设置让成都地区的手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蜀郡所产铁器既有普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生产用具,也有反映汉代冶金技术水平的高质量刀兵。炒钢技术被誉为继铸铁后钢铁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以炒钢为原料,经反复加热锻打,可制成性能优越的百炼钢制品。
从一把徐州出土的东汉钢剑上的铭文可知,它正是建初二年(公元77年)由蜀郡西工制造的百炼钢产品,价值“千五百”。《汉书˙杨仆传》中记载:“欲请蜀刀,问君价几何?对曰:率数百”,表明当时蜀郡制作的刀剑品质极高,价值不菲。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五十湅”铭钢剑徐州博物馆藏

从此,成都城历经2000年,城址不迁,城名不改!
文章插图
▲“蜀郡造作羊”铜洗南阳市博物馆藏
另一种让成都骄傲的手工业则是漆器。漆业是蜀地的传统,以仿铜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华美悦目又轻便耐用,畅销全国各地乃至外邦。而蜀郡与广汉郡尤善生产的“釦器”,是一种在器物口部或耳部镶鎏金铜构件的名贵漆器,不计成本,主供皇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