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码头”的发现,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显得更加伟大了

这个“古码头”的发现,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显得更加伟大了】如今,纵横发达的交通,缩短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拉近了空间感,便捷了贸易,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疆域虽辽阔,但一马平川的平原面积并不占多,丘陵、山地及江河湖海,这些自古就是一种天然路障。在机械化不发达的古代,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了。撇开动机不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倒是为后世谋了一个大福利。

这个“古码头”的发现,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显得更加伟大了
文章插图
沧海桑田,这条隋唐大运河在之后的无数岁月中,曾目睹了多少繁华又见证了多少王朝的没落。当年,这条运河通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及江南运河,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这五大水系。只是,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多次,公元1194年,黄河再一次泛滥,夺淮入海,通济渠淤塞,才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后来,后人再次探究大运河的流经线路时,对通济渠的考古研究也就显得分量不一般了。《虞城县志》记载了一段杨广沿通济渠“巡游”的盛况:“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这十几万人的“流动宫殿”,穿州过县,游山玩水,乐坏了皇帝、嫔妃,忙坏了地方官吏,害苦了黎民百姓。
《宿州志》曾这么说柳孜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此镇古时称柳子镇,建镇时间则是东汉,该镇由于通济渠而发达,一度是唐、宋年间的淮北重镇。虽然,该镇也因通济渠而沉寂,但这座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的古镇,又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1999年,淮北市决定马路拓建,其中一部分正好从柳孜镇穿过,考古学家决定要做一次抢救性发掘。

这个“古码头”的发现,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显得更加伟大了
文章插图
当年,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井百眼”,通济渠若是从柳孜镇穿过的,那么,就应该有古代码头的遗存。
于是,经过考古发掘,果然发现了一座石造码头坐落于运河南岸,顺着东西走向而建。这次发现意义重大,后经考证,该码头属于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整体建筑呈长方形,长为14.3米,宽为9米,高为5.5米。当时,为了方便船只装卸货物,临水的一面石壁又陡又高,两侧的护堤为夯土,而东、南、西这三面的修筑,则采用了自上而下的飞檐砌法。
这个古码头的发现,是隋唐大运河考古发现中的首次。也因此,这次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惊喜还在后面,码头的四周居然挖出了八艘古代沉船。按照专家的推断,这应该是黄河泛滥所致,也是首次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的沉船。其中,有三艘保存相对完好,1号和3号均为木板结构,1号船较短,只有2.6米长,宽为1.92米,尾舵的形状像扫把,而3号船则有23.6米长。2号船为独木舟,由整木雕凿而成,长不过0.6米,宽有1.1米。

这个“古码头”的发现,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显得更加伟大了
文章插图
舱内居然发现有泡菜坛,釉陶制品。
由于,在沉船的掩埋土层中,发现有青釉、三彩瓷器以及“开元通宝”这种唐代钱币,故而,专家认定沉船年代应该是在唐朝。除此之外,就是发现的大量瓷器了,史上那些有名的窑口出产的瓷器,在此均有发现,如:寿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定窑及均窑等。
由此可见,当年这条运河有多繁忙,贸易来往的繁盛往往从商品的品种中就可一窥虚实,这足以给相关的考古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另外,就是钱了,铜钱都是方孔圆钱,如“熙宁通宝”等,还有一些铁器和石器。
根据《隋书·炀帝纪》记载,公元605年开通通济渠,该渠修通后,唐、宋两代都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唐朝,一年疏通一次黄河带来的泥沙。不过,到了宋朝末年,这项工作基本就停滞了。最终,在黄河的数次大决口后,居然使通济渠高出了地面5米。

这个“古码头”的发现,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举,显得更加伟大了
文章插图
通济渠,由于史料的不统一,考古界对于它的流经路线也是众说纷纭。
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等文献资料的记载,通济渠是流经甬桥(如今宿州),最后入淮的。而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现,提供的这些重要证据彻底让通济渠的走向明晰了起来,也给隋唐大运河的考古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沿途所经过的,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就是物产富饶之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并非贯通南北交通那么简单。毕竟,通过贸易的互动,带来的更是南北文化的交融。而后来的朝代,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这条运河,来维系着国家正常的经济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