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前方,就是那个叫做“鸡毛窑子”的村落了。
鸡毛窑子,一个很有意思的村名,究竟有着怎样的来历?
据说,早年间,曾有一位叫做起茂的蒙古牧民在这里定居,村庄取名为起茂营子。最早来此的裴家,祖籍山西阳泉,至今已定居七代。赵家祖籍陕西府谷,至今已定居六代。李家祖籍山西定襄,至今已定居六代。
村里曾有一座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庙宇,正殿之中挂有绿底描金的木匾,上书"起茂村"三个大字。
1956年,穿行于乌金古道之中的包石铁路进行扩建,木匾丢了,庙宇拆了,建起了红峰岭车站。
为什么叫做“红峰岭车站”?我想是由于车站北侧的暗红色崖石吧。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那么,起茂营子又如何变成了鸡毛窑子?传说,缘于那些善心与善行。
清朝末期及民国前期,包石铁路尚未修建,从包头老城到石拐拉运煤炭,走一个单程需要两天时间。起茂营子,恰在中途,往来客商都要在这里歇脚过夜,于是也算兴盛之地了。
村中有家客店,老板厚道而殷勤,颇有口碑。每到冬天,拉煤的受苦人总会挤满他的小店,围着通红的炭火,啃着自带的干粮,憧憬着多拉几趟多挣点钱,备些年货,好让老婆孩子对日子有个盼头。他们不怕受苦受累,最担心的,是已经冻伤的脚,裂了口子、化了脓水,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头脑活络的老板,从周边村落收购来许多肥鸡,以比城内便宜许多的价钱售给住店的人,实在没钱,还能以炭换鸡。于是,返城的路上,驴吼鸡叫,煞是热闹,让操劳的心感到了年的味道。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每次宰鸡之后,老板并不是扔进开水锅里,烫后拔毛。他不厌其烦地一把又一把地将毛茸茸的鸡毛生揪下来,仔细地收进筐里。入夜,他与客人们围坐在炭火周边闲聊,看到哪个人的脚有冻伤,就拿出鸡毛,塞进鞋里。第二天,跋涉寒冬的人,便感受着那份柔软与温暖,心也有些发烫。
鸡毛窑子,就这样慢慢传开了名气。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鸡毛窑子的窑洞

徒步东河槽(07):鸡毛窑子村
文章插图
鸡毛窑子的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