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汽车再度发三款新车,优势明显,将颠覆造车新势力现有格局!
2月10日 , 恒大汽车宣布正式发布恒驰7、恒驰8、恒驰9三款新车型 , 港股恒大汽车大幅高开 , 截至发稿 , 涨超20% , 报60.00港元 , 股价创历史新高 。 至此 , 恒大已经发布9款新车 , 尚未量产 , 就已经实现各种车型全面布局 , 且恒大汽车产业布局完善 , 将颠覆造车新势力现有格局 。
文章图片
多生孩子好打架
纵观自主头部车企 , 无不奉行“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原则 , 以吉利、长城、长安在中国市场为例 , 即便不把同款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单列 , 吉利汽车依然拥有吉利、几何、领克三大品牌共计18款车型 , 而长城汽车拥有长城、哈弗、欧拉、WEY四大品牌共计21款车型 , 长安车型更是高达四五十款 , 数不胜数 , 才造就三大头部车企年销破百万辆的成绩 。
恒驰本次再度发布三款车型 , 总车型已经高达9款 , 在造车新势力中名列第一 , 凭借各种车型全线覆盖 , 一旦量产 , 必将颠覆造车新势力现有格局 。
文章图片
拥有核心技术产业链
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蔚来 , 核心技术基本都是以外购为主 , 投入巨资 , 一是从第三方订购EP9宣传、制造噱头提升品牌形象 , 二是更加注重附加值高的智能化非核心技术开发 , 三是通过提升服务增加客户黏性 。
恒大汽车则更像传统车企 , 更加注重新能源汽车核心三电技术和非核心配件产业链整合 , 把钱花在刀刃上 , 通过“买买买” , 目前已经拥有电池、电机、电控、整车组装等核心技术 , 而非核心技术则以构建产业链外购合作为主 , 和蔚来等造车新势力形成鲜明对比 。
文章图片
无可比拟的充电桩布局优势
为应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 , 蔚来等新势力纷纷布局充电桩产业 , 不过 , 截止目前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 仅仅在有限的几十个大城市布局了少量充电桩 , 基本没有可能形成规模化充电桩网络 。
恒大汽车则在2019年和中国充电桩巨头国网签订了合作协议 , 可以充分利用国网的龙头优势 , 以及恒大遍布全国各地的上千个房地产项目、几百万个存量车位(仅属于人防工程的公共车位就高达百万个) , 完美解决充电桩场地为题 , 能够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国的恒大充电桩网络 , 尤其是在其他造车新势力根本无力下探的三四线城市 , 恒大的充电网络足以碾压其他造车新势力 , 从而形成错位竞争 。
文章图片
庞大的营销网络
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普遍采用网络直销和体验店相结合的销售方式 , 在发展初期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 可是汽车毕竟是高价商品 , 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大量体验店 , 随着销售规模扩大 , 就会成为造车新势力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的瓶颈 , 而且 , 在售后问题上 , 造车新势力也有难言的痛点 。
恒大则可以将遍布全国的售楼部和小区变为展示恒驰汽车产品的平台 , 让全国所有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都可以近距离感受甚至体验恒驰汽车 , 最后可以通过房车宝下单 , 购买恒驰汽车 。 而且 , 恒大已经入股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广汇集团 , 可以依托广汇集团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 , 彻底解决造车新势力最大的痛点 。
文章图片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本质还是汽车 , 核心技术始终是三电技术和整车装配技术 , 无论汽车智能化被炒得如何火热 , 终究只是新能源汽车的附加产品 , 而且以如今汽车企业的智能化技术水平 , 没有一家能和百度、小马智行、华为、地平线等专业汽车智能化头部企业相提并论 , 和头部智能化企业合作 , 车企提供数据 , 智能化龙头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 才是最优方案 。
【恒大汽车再度发三款新车,优势明显,将颠覆造车新势力现有格局!】不可否认 , 蔚来等新势力背靠网络传播巨头 , 能通过信息轰炸对消费者进行彻底洗脑 , 不过 , 新能源汽车毕竟是一个长期赛道 , 一时的噱头和信息轰炸不能支持企业持续发展 , 最终还需要靠产品、价格、服务说话 , 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虚高、服务渠道不畅 , 终究会成为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 而恒大汽车更加贴近传统造车行业 , 必将以优秀的产品、更高的性价比、更全面的服务取代目前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地位 。
- 汽车减震器如何判断损坏?
- 与ID.6 X极相似 奥迪Q4 e-tron实车曝光
- 中国汽车品牌是对特斯拉的真正威胁吗?
- 新规呼之欲出,货车上装将实现规范化管理|中国汽车报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将在大约10天内将“下载测试版”按钮添加到汽车显示屏服务功能上
- 吉利|吉利百度联姻诞生的“集度汽车”,从名字看,会不会又被人诟病呢?
- 许家印会从中超撤资吗,看广州恒大这则公告就知道了
- 加价10万卖断货!红旗H9在汽车工业发达的日本火了,成“网红”车
- 汽车停路边被撞!先报警还是先找保险?顺序乱了可能一分不赔
- 技术落后的4个汽车品牌,发动机用的还是10年前技术,谁买谁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