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那个死去的孩子身后,站着失控的妈妈( 二 )


后来问题的症结浮现了:原来妈妈就是用武力“教育”点点的 , 还觉得理所当然:

《隐秘的角落》那个死去的孩子身后,站着失控的妈妈
文章图片
女儿不过是在不良示范下学会了暴力镇压 , 却从来不知道好好说话也能解决问题 。
其实 , 孩子很多“问题行为” , 不过是父母坏脾气的后遗症罢了 。
要么像点点那样 , 脾气暴躁、缺乏同理心、喜怒无常 , 要么敏感多疑 , 不爱表达 , 自卑自闭 。
而更隐蔽的问题是变得爱撒谎 , 甚至两面派 。
《少年说》中有个叫孔汤琦的孩子的分享 , 让人哭笑不得:
父母问:知道错了没?
他老实回答:不知道 。
父母说:你连错在哪都不知道?于是打了一顿 。
下次父母问:知道错了没?
他学乖了:知道了 。
父母说:知道你还犯!于是又打了一顿 。
总而言之 , 打不打人全看心情 , 只要他们想打 , 无论如何都逃不掉 。
这就解释了 , 为什么有些孩子越大越不爱和父母交心 , 甚至编瞎话 , 表面一套 , 背面一套 。
或许正是因为 , 他们都曾经历过“孔汤琦式”的教育 ,
与其说实话不如撒谎蒙混过关 , 否则一旦激怒父母 , 只会惹来无休止的责骂和纠缠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说:“说谎是因为害怕说实话而挨骂的避难所 。 ”
其实这种谎言 , 何尝不是面对父母不稳定情绪时 , 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呢?
想起《不可思议的妈妈》中 , 何洁的儿子七宝独自在家时 , 偷偷给陌生人开了门 , 却对妈妈说“没开门” 。
何洁心知肚明 , 但是没有表现出不快 , 而是把儿子抱在怀里温柔地说:你说实话 , 妈妈不会怪你的 。

《隐秘的角落》那个死去的孩子身后,站着失控的妈妈
文章图片
这下儿子才承认 , 保证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 。
可见 , 孩子不过是害怕责罚 , 撒谎是他们在恐惧中选择的自保策略 。
每个孩子犯错时 , 内心都有一场激烈的斗争:想认错 , 却又害怕 。
家长该做的 , 是耐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 而不是大吼大骂 , 用语言行为暴力迫使孩子就范、服软 。
因为情绪暴力只能带来表面的“和平” ,
却会将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冷漠 , 甚至给孩子造成一生都难以弥补的心理遗憾 。
胡适回忆母亲时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 如果我能宽恕人 , 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
父母的好情绪 , 就是孩子光明未来的镜子 。
电影《怦然心动》中的朱莉出身普通 , 父母都是一般人 , 还得照顾弱智的叔叔 ,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
但是 , 朱莉却是一个热情大方、独立自信、阳光率真的女孩 , 堪称“精神富养”的典范 。

《隐秘的角落》那个死去的孩子身后,站着失控的妈妈
文章图片
这一切 , 都得益于她有情绪稳定、心态平和的父母 。
朱莉父母几乎从不动怒 , 总是耐心地体察女儿的情绪 , 哪怕看似无理取闹 。
镇上要砍掉朱莉心爱的梧桐树 , 她气愤地爬上树顶不肯下来 , 全镇人都来看热闹 。
朱莉的爸爸爬上树顶 , 伸出手 , 神情平静、语气柔和地说:
“宝贝 , 该下来了 。 ”
朱莉哭着哀求 , 爸爸依然耐心地劝慰道“什么都比不上你的安全 , 快下来吧!”
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大骂 , 没有责怪 , 更没有勒令恐吓 ,
只是一遍遍淡定从容、温柔坚定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
这不仅是因为父亲拥有良好的修养和情绪控制能力 , 更源于他对女儿的信任和尊重 。
平和唤醒 , 比蛮横命令更能让人自发成长 。
朱莉父母吵架后的做法 , 也堪称教科书 。
看到父母大动干戈 , 朱莉心烦意乱 , 非常痛苦 。
临睡前 , 父母主动找她谈心 , 耐心解释吵架的原因 , 表明他们仍然相爱 , 也爱这个家 。

《隐秘的角落》那个死去的孩子身后,站着失控的妈妈
文章图片
最终 , 朱莉心中的烦闷烟消云散 , 带着满心的爱和感恩甜甜地睡去了 。
家庭成员的脾气决定着家庭关系 。
丈夫决定妻子的温度 , 妻子决定丈夫的气度 , 而父母的脾气点点滴滴地塑造着孩子的内心和大脑 , 决定孩子的未来 。
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斯曾说:
成功的秘诀在于懂得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 , 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