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龙潭湖边寻张园——旧宅虽无,书画永存( 二 )


那么会是在北京教学植物园地界里么?北京、广东两地都有文章认为张次溪是把张园捐给植物园了 。
然而 , 张家两代人的挚友齐白石的口述以及张次溪自己的文章都白纸黑字地说:张园在左安新西里3号 。 那么 , 这个新西里是在什么地方?
左安新西里?我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左安门生活 , 那地方叫左安西里 , 但没有“新西里”的地名 。 查询历史地图 , 还真找到 , 在左安西里以北的一个地带 , 很窄 , 叫左安北里 , 只有很少的房屋 , 东边是左安门大街官道 , 西边则是大片的空地 。
这个重要线索来自1950年北京市正规地图 , 上面赫然标着“左安新西里” 。
我在记忆中反复思忖这个“新西里”的样貌 ,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2003年左安门地区整体拆迁这一时段 , 左安门大街西侧统称左安西里 , 核心建筑是十几幢简易楼 , 周圈有少许平房 。 左安西里最北端是向新小学 , 它东侧隔小路是一小片平房 , 这片平房向北又延伸出孤零零的一段 , 那就该是1950年地图上所标示的“左安北里”所在地了 。 这一左安北里西边 , 也就是向新小学围墙北边 , 则是一大片空地 , 为植树苗圃 , 无围栏 , 北边隔路为龙潭湖中湖 , 稍西为天然游泳场更衣处 , 再西为北京教学植物园 , 当地人简称其为植物园 。 这一空地就是老地图上所标称的“左安新西里”了 。
龙潭湖中湖于1984年建为北京游乐园 , 那之前它的中部一直是天然游泳场 。 中湖并无围栏 , 周遭树木茂盛 , 人迹稀少 , 只在湖东路边有座“三义庙” , 无山门 , 坐西朝东 , 已为住户 。 老地图标示 , 张园位置就在三义庙东南方向不远处 。
张园|龙潭湖边寻张园——旧宅虽无,书画永存】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具体描述这个地方在拆迁之前的地形地貌 , 就在于张园应该就在原向新小学北部 。 想到此 , 我心里充满遗憾 ,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我时常从那里骑车走过 , 可以说 , 只要是从左安门往北去往“城里” , 这是一条近路 。 那条小路非常有乡间味道 , 夜晚没有灯 , 黑黢黢一片 。 左安门地区至今像一个独立小镇 , 南、东是护城河环绕 , 西边是绿化三队和植物园绿地 , 北面是龙潭湖 。 从左安西里往北 , 先走向新小学旁的小路会抄近不少 , 但只有白天偶尔有人走 。
1950年北京地图中的左安门道路、水域和房屋在以后的日子里有过两次较大改变 , 一次是龙潭公园的建成以及左安门大街的铺设 , 一次是2003年的拆迁改造 。 原向新小学在2003年已拆掉 , 围墙北边苗圃的一部分建起楼房 , 唯存一小片绿地 。
如今 , 我站在路边四下遥望 , 想象着白石老人几十年前的描述和发生过的故事 。 1933年齐白石71岁时 , 由他口述自己的人生际遇 , 张次溪笔录 , 预备将来请江苏学者金松岑写成传记 。 未几 , 松岑死 , 而齐的口述则断断续续记到1948年 , 最终 , 还是由张次溪自己于1962年把这部记录出版了 , 名为《白石老人自述》 。 在这部珍贵史料中 , 齐白石有一大段关于张园的陈述 , 那是他直接面对张次溪说的:
“你家的张园 , 在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 , 原是明朝袁督师崇焕的故居 , 有听雨楼古迹 。 尊公篁溪学长在时 , 屡次约我去玩 , 我很喜欢那个地方 , 虽在城市 , 大有山林的意趣 。 西望天坛的森森古柏 , 一片苍翠欲滴 , 好像近在咫尺 。 天气晴和的时候 , 还能看到翠微山峰 , 高耸云际 。 远山近林 , 简直天开画屏 , 百观不厌 。 有时雨过天晴 , 落照残虹 , 映得天半朱霞 , 绚烂成绮 。 附近小溪环绕 , 点缀着几个池塘 , 绿水涟漪 , 游鱼可数 。 溪上阡陌纵横 , 稻粱蔬果之外 , 豆棚瓜架 , 触目皆是 。 叱犊呼耕 , 戽水耕田 , 俨然江南水乡风景 , 北地实所少见 , 何况在这万人如海的大都市里呢?我到了夏天 , 常去避暑 。 记得辛未那年 , 你同尊公特把后跨西屋三间 , 让给我住 , 又划了几丈空地 , 让我莳花种菜 , 我写了一张‘借山居’横额 , 挂在屋内 。 我在那里绘画消夏 , 得气之清 , 大可以洗涤身心 , 神思自然就健旺了 。 ”
白石老人说这番话的时候 , 张次溪的父亲张伯桢(篁溪)已经过世 , 面对小自己46岁的次溪 , 齐白石充满对往日至交情谊的怀念、对张园美景的回想 。 老人所说的这番景象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见到 , 但有几个要点可推知 , 张园周围有“都市山林”的景色味道 , 不会是坟冢簇拥 。 其二 , 老人尽赞张园远近景象 , 唯独未提法塔寺塔 , 可知距那座古塔甚远 , 张园不与袁庙相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