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二 )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大院的堂口造型很是吸引人的眼球,门厅如牌坊如城门,顶上有石雕的亭台楼阁,正中横额为:是一洞天。两旁楹联则是: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第看风潮。彰显出屋主看尽繁华,安于闲适的淡泊心态。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走出罗家大院后门,代表元通码头的牌坊高高耸立在江边,面水一方悬有用篆书刻的“瀛台”竖额,背面则悬以行书刻写的“方洲”二字。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元通古镇不大,麒麟街也不长,但是这数百米长的古街之上竟然密密分布着众多民国时期的公馆大院。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黄家大院。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又称“将军府”,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独立炮旅中将旅长黄润馀的公馆,建于1914年。院内现在保存完整的民国建筑还有两座,一座是正厅,一座是诵经楼。正厅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房子四周有彩色玻璃花窗走廊,正厅左右各有一座六角攒尖楼亭。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古镇现存古迹、古景有:永利桥、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桥、工农兵大桥等八处。这些遗迹几乎都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产物,故而民国风情浓郁。而庭院深深的黄家大院则是元通古镇最为经典的三绝之一,其它两绝分别是:元通塔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永利古桥以及文井、味、泊三江汇流,商贾如云的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沿着麒麟街继续前行至汇江桥头的丁字路口广场,东面是座牌坊,北面则是高20米、5层6面的塔式惜字宫。现在看到的惜字宫是地震后在原址重建的。该塔原型曾是全国唯只修了一半的字库塔,据说乾隆年间修建,因为紧邻湖广会馆的墙壁,而对方寸土不让,所以只修了一半,因此也被称作“半边字库”。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在沿江的所有古建筑中,与惜字宫隔街对峙的文昌阁显得惹人注目,在绵延一公里多的民居中傲然卓立,登上阁楼顶层,可以俯瞰整个古镇,尽览清明上河图的风采。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从惜字宫斜插江边,来到古镇另一条建于明代的古街——双凤街。它倚文井江而建,全长约300米,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元通古镇的商贸中心,各地客商云涌,会馆林立,鼎盛时这条街上曾有山西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4座会馆,而如今只存下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的部分。现在所见到的恢弘壮观的广东会馆是汶川地震后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的。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广东会馆内有戏台、祭祀殿,占地近2000平方米,分门楼、戏台、大厅、厢房四个主要部分;这些房屋开阖大气精致富丽、功能齐全,既有中华传统建筑的优点,又有客家建筑的特征,形成独特的风格,是元通古建筑的一朵奇葩。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双凤街走到头又是一个丁字路口,穿过一座石牌坊,几位老人在一幢古老斑驳的老屋前打着长牌,拿起相机赶紧拍了一张,再细看一下,这贴着门神春联的老房子竟然是一处古当铺的遗址。眼尖的朋友不知发现没有?门房尖顶有一个如铜钱造型的圆孔,据说是当铺主人为防止匪患特意设立的瞭望孔,从这里望去,可以将当时古镇唯一通道——永利桥上的一切动静看得清清楚楚。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由于文昌阁没有开放,古镇没有高大建筑,只好依托无人机的航拍视角俯瞰古镇全貌。文井、味、泊三江在元通塔下交汇南投岷江,可以看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川西第一铁索桥——汇江桥。古老的永利桥横跨泊江,则依偎在元通塔北侧,任江水流淌着元通1600年的繁华滚滚而下......

三江汇流处,川西民国风,一座因钱币得名的千年古镇
文章插图
元通古镇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据说中国古代的钱币往往以冠以什么什么元通宝,如:元丰通宝、元符通宝、元佑通宝、元德通宝、开元通宝、汉元通宝、周元通宝、乾元通宝、大元通宝等。北宋初,四川、福建始铸铁钱,名曰:宋元通宝,因元通自古商业水运发达,是川西号称“小成都”的集散地,其后故尔取名“元通”,意寓商贸往来“圆和通顺”,可以说元通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因钱币得名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