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

几十年前 , 一些农民家里的梁头上永远吊着一颗大葱 , 每到吃饭时候 , 把大葱取下来卷进大饼里 , 左手拿饼右手抓葱 , 一口咬下去的同时 , 把大葱向下猛一拽 , 饼吃进了嘴里葱却完好无损 , 一顿饭吃完再把大葱吊回梁头——因为无菜下饭 , 不晃这一下咽不下去 。
还有些人家 , 一旦弄到一块猪皮 , 要一直留着 , 每逢重要场合要出门 , 拿猪皮往嘴上抹一抹 , 逢人就说吃的猪肉 。
那时的农民 , 一年到头长在地里 , 收下来的粮食却不足以糊口 。
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
文章图片
苲草丸子
那时 , “鸡腚眼子是银行” 。 每家都会在院子里养几只老母鸡 , 一个鸡蛋可以换两斤苲草(一种水草) , 够一家人吃一天 , 勒勒裤腰带攒下几个鸡蛋还能换几分钱 , 添置些许日用品 。
我家临近京杭大运河 , 农忙之余爷爷就要到河里捞苲草 , 没有苲草时就到处去扫硝土 。 起早贪黑一年不歇 , 能混个不挨饿就是好年景 。
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民以食为天” , 那时的农民只有一个心思——就是刨吃食 。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 , 我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 , 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 这个胜利有多么伟大 , 其背后的艰辛 , 没有谁比老一辈的农村人更能体会 。
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
文章图片
在山东西南的一些农村 , 第一批从贫穷的泥淖中挣扎上岸的不是打工人 , 而是把农村的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的我的父辈们 。
麦秸垛什么样?很多城里人 , 甚至农村的年轻人 , 可能见都没有见过 。
三十多年前的盛夏 , 我的爷爷和父亲 , 头顶烈日脚踩烫土 , 手握镰刀弯腰割麦 , 豆大的汗珠滴落地上瞬间蒸发 , 倏而不见 , 尽管脖子上挂着毛巾 , 但不到地头没有人顾得上擦汗 。 等到晌午 , 啃几口干粮喝几口水 , 拿磨刀石磨一磨刃口 , 继续挥镰割麦 。
一块地下来 , 手上被麦芒扎的全是黑点 。 把割倒的麦子扎成捆 , 驾车套牛 , 一捆一捆装上地排车 。 装满车刹麻绳 , “一二一二”喊着号子 , 一人站在车上向上提 , 一人站在地上往下拉 。
拴好绳子挥鞭赶牛 , 泥泞的田间小路沟壑纵横 , 一不小心就翻车 , 然后重新装车、拴绳……
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
文章图片
把麦子摊在场里晒干 , 套上牛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压 , 压好一面 , 翻场 , 再压……
等把麦秆压得像西湖龙井一样 , 条索扁平挺直、色泽发亮 , 用木叉把麦秸挑到场的边缘 , 先堆四个角然后压心 , 一层一层堆到房子那么高 , 再把一周没压紧实的麦秸全部拽下来 , 最后堆出一个弧顶 , 倒上两包麦糠以防漏雨 , 一个麦秸垛就堆成了 。
那时候 , 麦秸可是好东西 , 可以用来烧火做饭 , 可以铺在床上当床垫 , 可以装枕头 , 可以编草帽……
那时候 , 我和小伙伴整天在麦秸垛上跳上跳下 , 玩“骑马打仗”的游戏——两人一组 , 一个人扮马一个人扮兵 , 马背着兵 , 兵骑着马 , 相互冲撞、厮打 , 从麦秸垛上滚下来再爬上去 , 就这么不停地打闹、追逐、奔跑……阳光明媚 , 云白天青 。
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
文章图片
那时候 , 没人知道麦秸可以卖钱 。 我的父亲 , 开着他的拖拉机 , 拉着我的母亲 , 走村串庄去收麦秸 , 最开始十块钱就能买一个麦秸垛 , 几个麦秸垛装一大车 , 拉到山东兖州的太阳纸厂 , 能卖几百块钱 。
后来 , “拉麦秸”在我们当地成了一种职业 , 几乎家家干这个 。
一个12马力的拖拉机头 , 拖着一个6米长的 , 自己用槽钢焊出来的铁架子 , 把买到的麦秸垛 , 用铁叉一叉一叉装到架子上 , 装成一个4、5米高的庞然大物 , 开在路上慢悠悠颤巍巍 , 至少霸占两个车道 。
每次回家 , 父母总会给我讲述外面的故事 , 讲他们看到的高楼、遇到的风景 , 讲造纸厂如何把麦秸做成白纸……那时 , 每当我在田字格上发现一小块麦秸皮 , 就会想是不是我爸妈拉的麦秸做的 。
他们从不讲被交警扣车 , 不讲拖拉机陷在泥里开不出来 , 不讲撞断小树被人讹钱 , 不讲过运河大桥时失控翻车 , 不讲路上起火车被烧毁……
从贫困的泥淖中艰难走出的农村人——把麦秸垛一个一个扛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