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二 )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炳灵石林仿佛是九天之外的胜境,任凭想象力多丰富,比喻爱慕多夸张,真实的场景面前,仍显苍白无力。在无法用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时代,人们只能从神的创作角度来为它注释,于是在石林脚下建起一座庙宇,供养起这一片神迹。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这座古老的寺庙历经1600年风雨,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仍能保持到现在,必是个奇迹。
炳灵寺的地形和传承自带神秘感。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将炳灵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组成部分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被敦煌研究院接管。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黄昏的炳灵石林开始发出火焰般的红色,像地狱伸出来的擎天柱。山门狭窄,一边邻着黄河,一边是峭壁。检票口设在此处,让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乾坤。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炳灵寺是一个山谷范围概念。积石山被雨水冲刷风化,形成缝隙,久而久之化作开阔的山谷。两侧岩壁上被开凿成洞窟,展现1600年前佛教东传时期的原始石窟形态。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凿洞建庙的方法虽显得笨拙,却能保持得很久。中国四大石窟几乎都有1600年历史,然而要在中国大地上极难找个1600年的建筑。这背后还有一个倍感欣慰的现象,即人们无论在理智层面、在迷信层面,还是在真实的觉悟层面,佛在人们心中一如往昔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寺院无微不至的照料与无以复加的恭敬,即便在佛陀的故乡菩提伽耶也是看不到的。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现在的炳灵寺更像一群石窟造像合辑。216个佛龛,1000平米壁画,800余尊造像,时间从西秦跨越到明清。每个朝代对它产生的敬畏程度不同,称呼随之改变。羌人占领此地,称作“唐述窑”(鬼窟),在唐代被称作“灵岩寺”,今炳灵寺之名来自藏语,音译“仙巴炳灵”,意为“十万弥勒佛洲”。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此名因积石山石林像一尊尊巨大佛像。佛教的神格里“弥勒佛”是未来佛,藏族人一生用大量时间祈祷十万弥勒佛降临的日子早些到来,传说那一时刻没有痛苦纷争,世界回归到一片祥和安宁。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一带战事不断,但佛教、道教在此期间长足发展。一方面,人们自身渴望得到超自然能力,获得更多物质。另一方面想从精神层面获得安慰,彻底消除痛苦。佛、道教,以及其它诸多宗教从丝绸之路向内地传播,到了包罗万象的唐代,文化、艺术达到了顶峰。然后,物极必反,安史之乱让唐朝国运直转急下,由此也波及到了炳灵寺。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公园755年,驻守河西走廊的唐军纷纷被调遣回关中勤王,导致边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包括炳灵寺的河西地区,由此拉开了藏传佛教北传的序幕。从造像形态的遗迹来看,元朝开始,藏传佛教大规模在此地传播,明清两代达到高潮,炳灵寺活佛转世制度随之确立,寺院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炳灵湖的曾用名即我们熟知的“刘家峡水库”,只是那篇课文对炳灵寺只字未提。1967年,刘家峡开始蓄水,对炳灵寺造成威胁,部分石窟被淹在水下。当时只将16号窟的一尊8.6米长的大卧佛大卸9块迁移出。直到上世纪末,建了卧佛寺,才又将佛像复原。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残阳在石崖上过渡到玫红色的时候,已过了景区下班的时间,正是光线最奇特的时候。这时手机铃声响了。船长在电话里督促立刻返回码头。由于水面航行不能靠灯,光线消失之后的湖面完全没有指引,会漆黑一片,导航只能靠肉眼,行船有触渔网之险。

丝绸之路遇见茶马古市︱西北旱码头的青韵与莲花
文章插图
快艇顺着来时方向全速进发,船舷划出大波浪,推向狭窄黄河两岸。黄河水在暮色中柔静透亮,山峦后缩,距炳灵寺距离越来越远,巨大佛像也化作巨大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