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多维体系作战代价惨重!超强的日本海上武士因此集体被团灭

近日 , 日本海上自卫队多用途护卫舰最上号下水 , 由此标志又一艘秉承旧日本海军名称的战舰即将服役 。 纵观日本海自多年来大型舰艇命名规则 , 不难发现其特点就是其名称多半秉承当年的重巡洋舰 , 而非战列舰 。 日本军事研究者认为 ,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重巡洋舰一直是其在南洋对决盟军的主力先锋 , 只有四艘老旧但高速的金刚级战列舰可以与之媲美 , 其活跃程度远超过大和级为首的战列舰部队(这些所谓的决战力量由于出战率较低 , 甚至被日军讽刺为驻岛舰队) 。 所以今天的日本海自显然在所谓重巡情怀驱使下 , 尽可能多地使用了昔日重巡的名字来命名新型战舰 。

不懂多维体系作战代价惨重!超强的日本海上武士因此集体被团灭
文章图片
日本海自多用途护卫舰最上号沿用了当年重巡洋舰的名字
旧日本海军曾拥有被称为18武士的18艘重巡洋舰 , 一度与美国不相上下 。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 , 这一条约限制日本战列舰乃至日本海军的规模只能等于美国的6成 , 因此日本急于通过其他辅助单位的强化抵消假想敌优势的战列舰力量 , 而重巡洋舰部队的建设就是其中的关键点之一 。 由于条约对战列舰数量限制 , 所以日美当时都将重巡洋舰作为发展核心 , 但美军重巡洋舰被定位为快速侦察、火力支援、掩护主力 , 并未将突击对方主力部队作为首要任务 , 因此这些美军巡洋舰严格遵循条约对巡洋舰吨位和武备的限制(甚至都没有布置鱼雷) 。 而日本则完全相反 , 他们的多种条约型巡洋舰都不断通过擦边球方式提升吨位和武备 , 不但专门开发了强化穿甲能力(特别是水下弹道)的穿甲弹 , 而且18艘日军重巡在鱼雷武备方面也得到了极端强化 。 此外 , 日军重巡通过暗中违约实现吨位提升后 , 总体防御力显然超过了英美同类 , 外加其舰体线性优化设计出色 , 所以它们的速度往往也具有优势 。

不懂多维体系作战代价惨重!超强的日本海上武士因此集体被团灭
文章图片
日军战前的所谓九段决战中 , 重巡洋舰将进行夜间突击
日军战前的战略战术设想中 , 战争会以日军攻击美国在菲律宾等地的基地为开始 , 而美军主力会从夏威夷甚至西海岸集体出动反击 , 一如日俄战争中沙俄的第二太平洋舰队 。 虽然美军在数量上拥有优势 , 但日军却可以以逸待劳通过多种兵力的配合不断骚扰削弱对方 , 进而在最后的战列舰主力决斗中为己方赢得优势 。 这种被称为九段决战的设想中 , 日军重巡担负着夜战主力的任务 , 它们需要作为先锋抢先快速突击美军主力 , 率先带领驱逐舰和轻巡洋舰撕开美军战列舰群的外层警戒线压制其护航力量 , 等到美军外侧防御圈出现缺口 , 日军重巡就会与其他轻型舰艇一道对对方实施密集的鱼雷齐射进而给对方以重创 。 因此在这种决死的肉搏突击中 , 单舰水面战攻防优势必须全面强化 , 才能保证迅速击败美军护航兵力 , 特别是美军重巡 。 有趣的是 , 美国在其战前的对日作战计划与日军的预定防御计划不谋而合 , 特别是美军认为预定的决战点将会位于关岛以南到菲律宾以东海域 , 所以一旦战争按照这种模式开展 , 美军很可能会重蹈当年沙俄舰队的覆辙进而在第一时间内遭遇毁灭性损失 。

不懂多维体系作战代价惨重!超强的日本海上武士因此集体被团灭
文章图片
旧金山号等美国巡洋舰显然在火力和防御上不如日本重巡
日本重巡的同类对决性能优势有多大呢?从战前两国同时期舰艇的对比即可看出这一点 , 彭萨科拉级和北安普顿级作为美国早期的条约重巡 , 虽然各自配备了9-10门203毫米主炮 , 但其装甲总重却仅有一千吨左右 , 其主装甲带厚度甚至不超过100毫米 , 局部厚度更是只有30毫米左右 , 连驱逐舰主炮都难以彻底防御 。 非但如此 , 这些美军巡洋舰往往装甲带高度又严重不足 , 特别是水线附近和水下部分较为薄弱 , 一旦遭到攻击很容易大量进水 , 连美军自己都讽刺它们不过是带着舰炮的海上鸡蛋壳 。 而且这些美军巡洋舰为遵守条约限定的吨位在设计时最大程度减重 , 这就导致其重心不稳 , 特别是在风急浪大时 , 这无疑严重影响了航行和射击时的稳定性 , 考虑到这一时期美军重巡洋舰的炮塔内主炮为共鞍设计(所有炮管通用一个俯仰机构 , 齐射时彼此能量干扰会导致射击散布面骤增) , 因此其射击精度十分不理想 。 更严重的是 , 美军并未专门开发出全新弹道性能的穿甲弹和相应引信 , 所以即使口径相同 , 其射程和水下弹道都无法和日军同类舰炮相比;考虑到美军巡洋舰基本取消了鱼雷 , 所以一旦与对方发生短兵相接的对决 , 美军巡洋舰面对日军同类的劣势不言而喻 。 而且即使同样面对对方的战列舰 , 日军重巡配备的鱼雷也同样会给对方带来致命威胁 , 而美军巡洋舰则只能依靠舰炮 , 在对方大口径主炮轰击下明显不堪一击 。 随后的新奥尔良级虽然提升了装甲厚度和防御比重 , 但其装甲带宽度却依旧严重不足 , 以至于被讽刺为皮带装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