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文章图片
文|网友投稿
有一种冷 , 叫父母觉得你冷 。
同样的 , 有一种好 , 叫“我是为了你好” 。
这句话看似没有毛病 , 哪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子女好 。 为了孩子生活过得好 , 父母不断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为了孩子的学业好 , 父母隔三差五就替孩子报各种辅导班 。
父母眼中的“好” , 表面看来是作为父母对孩子负起的各种责任 , 实际上却害苦了多少无辜的孩子 。
《茉莉的最后一天》是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面的其中一个单元 。 其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 为什么你就是这么不懂事!
这是台湾的一部教育影片 , 片中主要讲述一个留美的硕士妈妈 , 婚后成为了照顾两个女儿 , 不得不放弃职业 。 但为了弥补自身内心的缺失 , 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小女儿身上 , 并且对其要求十分严格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文章图片
在此之前 , 这个幸福的家庭其实还有一个孩子 , 她就是片中小女儿的姐姐 。 但是 , 这个姐姐在一开始就跳楼自杀了 。
这位硕士妈妈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听话懂事的女儿会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 因此 , 为了探索茉莉的死因 , 她向朋友的儿子求助 , 想方设法让茉莉“短暂复生” , 试图了解茉莉自杀的原因 。
最后 , 妈妈凭借茉莉的记忆芯片 , 知道女儿是因为承受不住来自母亲的严厉苛责和繁重的学业任务 , 而选择跳楼自杀 。
其实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 也会看到这样如出一辙的新闻 。 就像前些日子 , 一个四川的12岁女生跟父母吵架之后选择纵身一跃了结自己的生命;还有年初一位13岁的广州女孩留下遗书跳楼身亡 。
诸如此类的事件真实般的存在 , 让这部短片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关注 。
很多网友留言:
自己也是一位全职妈妈 , 应该怎样跟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
孩子频频做错事情 , 我该不该责骂她?
我们做家长的 , 到底怎样才能教会孩子舒缓压力?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文章图片
孩子多次“被强迫” , 把孩子逼上了绝境
通过这部影片 , 可以看出很多日常生活中妈妈的原型 。 为孩子打理一切 , 强迫孩子选专业 , 一定要考个名校 , 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等等 。
其实家长帮孩子安排的这一切 , 无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 通过约束孩子的各种行为来达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 。
就像影片当中的这位妈妈 , 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变得像自己一样优秀 , 事无巨细地安排各种学业规划 , 在家里安装摄像头 , 把女儿的一举一动控制在自己的监控范围内 。
甚至面对孩子的真实想法时 , 没有鼓励 , 只有一句全盘的否定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文章图片
更可恨的是 , 孩子有了稍微可观的成绩 , 不但没有表扬 , 还在外人面前炫耀“生孩子就像投资一样” , 学习不好就是枉对父母的养育 。
即便这样的难以让人接受 , 但她还可以云淡风轻地表示“没有人逼她 , 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她好!”
这位母亲所做的这些行为 , 无疑就是一根根锥心的针扎进孩子的心 , 最终成为扼杀孩子的工具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文章图片
不懂得尊重 , 压抑的孩子无从释放负能量
虽说生子懂子 ,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单纯地只懂自己 。
影片中的茉莉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 , 她很乖巧很听话 。 她一出生就在一个特别能干的家庭里面 , 妈妈是一位留美硕士 , 爸爸是一位系主任 , 因此 , 她从小就被严格地灌输价值观 , 并且她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 。
但是 , 她的妈妈忽略了这种让人崩溃的精神压力 , 觉得自己这么成功的一个人 , 我的孩子也必定要成为这么优秀的一个人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的控制,才是逼死真正孩子的元凶
文章图片
茉莉明明喜欢的是文学 , 而且茉莉对文学还有一定的天赋 。 可是 , 因为这位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成为理科教授而有了遗憾 , 她就强迫孩子学好理科 , 并且在孩子面前指出文学没有一点好处 , 有得只有劣根性 。
孩子的想法不被尊重 , 压抑的情绪一直困扰着茉莉 , 最后导致精神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