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钱乙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钱乙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钱乙】钱乙(约1032-1113) , 字仲阳 , 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 ,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
他的父亲钱颢 , 擅长针灸 , 但嗜酒喜游 。 钱乙3岁时 , 他的父亲东游海上 , 竟然一去不返 , 母亲又早亡 , 于是便成了孤儿 。 后来钱乙跟随姑父吕氏学医 , 勤奋刻苦 , 精通经典 , 博览诸家 , 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 , 并以此做为指导 , 精专儿科 , 闻名遐迩 。
宋神宗元丰年间 , 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 , 誉满京城 , 因为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 。 钱乙医德医风高尚 , 不矜持己名 , 诋毁他医 , 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 。 此后 , 上至皇戚贵族 , 下至平民百姓 , 都愿到他那里看病 。 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 , 一视同仁 , 皆认真诊治 , 授之于药 , 均满意致谢而归 。
钱乙的一生 , 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 , 就是“专一为业 , 垂四十年” 。
业医者知道 ,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 , 认为治小儿病最难 。 因为小儿脉微难见 , 诊察时又多惊啼 , 靠脉诊难以辨证 , 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 , 形声未正 , 悲啼喜笑 , 变态无常 , 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 , 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 , 言语亦未足取信 , 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 , 易虚易实 , 易寒易热 , 用药稍有不当 , 就足使病情复杂化 , 这是四 。 因此 , 钱乙在行医过程中 , 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 。 他说:“脉难以消息求 , 证不可言语取者 , 襁褓之婴 , 孩提之童 , 尤甚焉 。 ”为了攻克这道难关 , 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 。 欲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果然功成业就 , 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 , 精勤好学 , 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 特别是《神农本草经》 , 他“辨正阙误” , 所下功夫很深 。 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 , 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 , 详详细细地解答 。 事后一查本草书 , 果然“皆合” 。 此外 , 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 , 加以研究 。 在钱乙之前 , 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 。 据《史记》所载 , 扁鹊曾为小儿医 , 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 , 惜已失传 。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 , 孙思邈的《千金方》 , 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 。 到宋初 , 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 , 谈到了小儿脉法 , 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 。 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 , 深有启发 , 并用于临床 , 收到疗效 。 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 ,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 , 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 因此 , 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 , 又多自得” 。
钱乙学习时 , “不名一师” , 善于化裁古方 , 创制新方 。 如他的六味地黄丸 。 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 , 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 , 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 , 作六味地黄丸 , 用来当作幼科补剂 。 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 , 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 。 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 , 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 。 因此 , 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 此外 , 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 , 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 , 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 , 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 ,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 , 即泻肺散 , 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 , 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 , 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 , 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 , 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 , 使君子丸等等 , 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 , 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 , 成而未全 , 全而未壮” 。 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 , 易寒易热” 。 所以 , 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 , 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 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 , 逐步摸索一整套诊治方法 。 在诊断上 , 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 , 如左腮赤者为肝热 , 右腮为肺 , 目内无光者为肾虚 , 等等 。 在处方用药方面 , 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 , 主张“柔润”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