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这是今年有人情味的综艺


豆瓣9.6,这是今年有人情味的综艺
文章插图

豆瓣9.6,这是今年有人情味的综艺
文章插图
珍惜身边人,和你拥有的一切
文 | 清晏
编辑 | 王卓娇
曾志伟回归香港无线,担任综艺科副总经理。
同去无线的还有王祖蓝,他的Title是首席创意官。
应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俗语。俩人入驻TVB后,炮制了包括《寻人记》《开心大综艺》及《劲歌金曲》等在内九个全新的综艺节目——在这九个节目里,打头阵的是由方东升主持的《寻人记》。

豆瓣9.6,这是今年有人情味的综艺
文章插图
《寻人记》极其讲究姿势。
它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闻影像资料为基础,把目标锁定成那些新闻小故事里的主角,通过网络、校友会、医生及街坊四邻,在茫茫人海里找寻这些当年的被访者,让观众感受到“那些年、这些人”的成长和蜕变,给观众一种“由小见大、以人窥时”的趣致。
它不是要娱乐谁,更不是要讨好谁。
它就是要在轻松又深情的叙述里,要在“由小见大、以人窥时”的趣致里,让我们看到这些普通人的成长,去了解他们的故事,顺便在这些看似很有典型性、实则极具普遍性的转变里,窥视当个人被悬置于时代转变时的演变与辗转。
或者可以换个更直接的说法:它就是要在同一主角身处两个时代的对垒中,既让我们看到个人的变化,也看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这是细微的,这细微也恰好是《寻人记》的命门,更是它力量的源泉。
比如第一集《寻找“大家姐”》,来源就是1986年《新闻透视》节目里的主角“大家姐”倩仪。由于父母外出工作,年纪小小就要身兼母职来照顾弟妹,11岁已经当家煮饭,三号风球之下带着弟妹一起放学,在屋邨社区的儿童中心玩耍,玩到中心关门才带着弟妹回家。
当年的影像资料,并没有保存“大家姐”的全名和地址,甚至这个只局限在屋邨社区儿童中心的片段连她当时就读的学校都没有记录。节目组只能在少到可怜的镜头一瞥里,认准“坪石邨”这个地名,顺藤摸瓜、曲折辗转,才找到现在已是家庭主妇的“大家姐”倩仪。
以前照顾弟弟妹妹的她,现在照顾的是6岁的儿子“潮潮”,和1岁的“沣沣”。

豆瓣9.6,这是今年有人情味的综艺
文章插图
“大家姐”倩怡今昔对比,小图中的长发女孩就是倩怡
节目组带“大家姐”旧地重游,回到当年的屋邨社区,才发现变化甚大:他们小时候放学常来聚集玩耍的儿童中心早已拆除,儿时相伴的那些人虽时常联系,却又不常见面。
物,是也不是;人,非也不非。
这就是看罢每集《寻人记》最直观的感受:当年的那些地方,虽然适时地发生了变化,却也不能说全部面目全非,大致的轮廓总还是当初的样子——也或许是作为观众,被当事人强势带入造成了观感上的错觉;而当年及今日的这些人,肯定也发生了变化,但又与当年的他们自己,秉持着极强的关联性——甚至可以说现在这些我们能称之为改变的地方,都能在当年的影像记录里,找到很明显的影子。
这就是为什么说“物,是也不是;人,非也不非。”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二集《肥仔“潜力股”?》。
常言说“三岁定八十”,除了性格如是,很可能体型也如是——26年前接受采访时,成柏熙还是个6岁的肥仔,当时医生就预言说他长大后很可能依然会是肥仔;26年后再次面对镜头的他,果然还是一个肥仔,而且还保持着当年一口气吃五六个鸡翅的习惯。

豆瓣9.6,这是今年有人情味的综艺
文章插图
成柏熙长大后还是很胖很爱吃鸡翅
成柏熙的变化,只是随着年龄而来的物理性变化,而《寻人记》对他的表面侧重,也聚焦在他的饮食和身型上。
或许因为旧事重提、物是人非这类设定,总容易让人莫名伤感和喟叹。
而观看《寻人记》的过程,就像是要在轻松又深情的过程里,去感受旧事重提的伤感与喟叹——尽管偶有欢声笑语,却也夹杂着物是人非,比如第五集《“校草”的成绩单》,就笼罩在好友不在的阴霾情绪里,让人唏嘘着生命短暂、珍惜眼前。
但《肥仔“潜力股”?》中的成柏熙不是这样。
无论小时候面对镜头,还是26年后再次面对镜头,他始终处在一种逢说话、必欢笑的状态里。就像小时候妈妈为了让他多跑几圈减肥,偷懒的他就瘫坐在地上痴痴傻笑,而成年后面对主持人方东升特意为他点的鸡翅,那边厢刚说“我最近在节食”,这边厢看到鸡翅就哈哈大笑,说自己向来都是“该节食时就节食,不该节食时就不能节食”,然后一口气吃下六个鸡翅,临了还不忘记舔干净拿过鸡翅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