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除了宋国,还有哪些“子姓”诸侯国?

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等史料的记载 ,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 , 分封共七十一国 , 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 , 兄弟之国有十五国 。 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 。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 , 而同时兼顾到异姓 。 到了春秋时期 , 姬姓诸侯国 , 依然是当时的主角 , 比如鲁国、晋国、卫国、郑国、燕国、吴国、曹国等诸侯国 , 都是姬姓诸侯国 。 当然 , 在春秋时期 , 还有一些异姓诸侯国 , 比如秦国 , 就是嬴姓诸侯国 , 秦始皇名为嬴政 。 再比如齐国 , 国君是姜子牙的后裔 , 自然就是姜姓 , 吕氏 。

春秋时期,除了宋国,还有哪些“子姓”诸侯国?
文章图片
与此相对应的是 , 对于宋国来说 , 则是子姓诸侯国 , 也即国君是商朝王室的后人 。 那么 , 问题来了 , 春秋时期 , 除了宋国 , 还有哪些“子姓”诸侯国?
一、宋国
根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 ,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 , 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 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 , 国君子姓、宋氏 。 对于宋国来说 , 共传三十四君 , 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 作为一个子姓诸侯国 , 宋国的爵位为公爵 , 这自然是一个比较高的爵位了 , 比如齐国的爵位为侯爵 , 秦国的爵位为伯爵 , 楚国的爵位子爵 , 这都是要明显低于宋国的 。 而这 , 自然和宋国君主出自商朝王室存在直接的关系 。

春秋时期,除了宋国,还有哪些“子姓”诸侯国?
文章图片
西周初期 , 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 , 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 , 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 , 建立宋国 , 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 , 与周为客 。 宋国地位特殊 , 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 从这一角度来看 , 宋国在周朝的地位 , 可以类比汉献帝在曹魏的待遇 。 曹丕登基称帝后 , 将刘协册封为山阳公 , 并允许其使用天子的礼乐等 , 这无疑是在借鉴周朝对宋国的做法 。
宋国为房、心之分野之地 。 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 , 皆是膏腴之地 。 宋国人善于经商 , 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 , 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 , 功不可没 。 宋国商业文化繁荣昌盛 , 首先表现于城市的发展 。 当时 , 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 , 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 , 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 在此基础上 , 春秋时期 , 齐国内乱时 , 宋襄公帮助齐公子复国 , 代齐作为盟主 ,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当然 , 关于宋穆公的春秋霸主之位 , 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 。

春秋时期,除了宋国,还有哪些“子姓”诸侯国?
文章图片
特别是泓水之战后 , 宋穆公更是因为败给了楚国 , 从而导致宋国走向了衰落 。 春秋后期 , 宋景公时期灭曹国 , 国力渐盛 。 战国时期 , 宋康王这位君主实行了变法 , 促使宋国强盛起来 。 但是 , 在战国七雄的背景下 , 宋国很难有立足之地 。 于是 , 到了公元前286年 , 宋国虽然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 , 但是 , 这还是导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 , 瓜分宋国领土 。 因此 , 对于宋国的历史来说 , 在公元前286年画上了一个句号 。
此外 , 对于孔子来说 , 原本就出自宋国 , 或者说是商朝王室的后人 。 按照介绍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 子姓 , 孔氏 , 名丘 , 字仲尼 ,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人 ,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一带) 。 其中 , 就宋国大臣孔父嘉来说 , 就是孔子的六世祖 , 只是因为后来宋国内乱 , 孔子的先祖才来到了鲁国 。

春秋时期,除了宋国,还有哪些“子姓”诸侯国?
文章图片
二、郯国
郯国 , 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小国 , 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带 。 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 , 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带)建立侯国 , 称炎国 。 周武王姬发消灭商后 , 将其封给商王帝乙长子、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 , 归附于宋国 , 为子爵 。 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国 , 成为宋国的附属国 。
郯国在西周的资料非常少 , 春秋前后 , 国名多加“邑”字 , 炎国演化为郯国 。 对于郯国来说 , 和宋国一样 , 君主都是商朝后裔 。 所以 , 郯国也是一个子姓诸侯国 。 不过 , 郯国的爵位只是子爵 , 这要明显低于宋国的公爵 。
公元前506年 , 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攻破楚都 。 公元前494年 , 吴王夫差又降伏越王勾践 。 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后 , 就开始北上与齐、晋争雄 , 郯国也自然就降服了吴国 。 公元前485年 , 郯国与鲁国、邾国会合吴军伐齐 。 齐人为了让联军撤退 , 杀死挑起战争的齐悼公以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