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网在线催更,《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被全网在线催更,《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插图
导读:
“‘神仙节目’你慢慢拍,我们愿意等。”
搜罗百氏、寻访四方,李时珍呕心沥血近30载,著就近190万字鸿篇巨著《本草纲目》的故事被搬演到《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上。此时距离央视综合频道上一期节目的播出已足足一月有余。一经播出,又得到了无数网友的好评和点赞。

被全网在线催更,《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插图
自2月12日节目开播以来,至今仅播出四期的《典籍里的中国》因“更新太慢”“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等到《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时间好比拆盲盒”而被称为“月更”节目。即便如此,《典籍里的中国》依旧被观众“搓手期待”,并称赞其为“一档不能快进的节目”。
这档节目为何被观众如此追捧?几乎全网安利,每天被观众催更的“月更”节目到底好在哪里?

被全网在线催更,《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插图
每一本书籍,
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们都知道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却鲜少有人知道,其实李时珍生前并没有见到刊刻好的《本草纲目》。
400多年后,李时珍终于见到了。
未能见过成书的李时珍“穿越”到400多年后终于能够抚摸自己倾尽近30年精力的著作,久久不能平静地说,“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

被全网在线催更,《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插图
中华医学典籍绵延数千年,传承了历代医学先贤的智慧。“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李时珍穿越到中华医藏的资料室之一时,李时珍一时沉浸其中,眼前一一掠过《黄帝内经》《证类本草》《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感慨“祈盼后世医者能够学问更广、考证更精,让医学药学更上层楼”的希望终于实现。

被全网在线催更,《典籍里的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文章插图
《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本草纲目》播出,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真务实、心系民生、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档开播就收割观众眼泪的节目,时隔一个多月后的播出,依旧让观众“泪流满面,热血沸腾”,弹幕都在刷“这才是我们该有的综艺”。
围绕“一部书,一个人,一个大故事”展开讲述,《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纵横上下五千年。李时珍的扮演者王劲松谈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遗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化宝藏,不为人知甚至是不为现在的中国人所知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情。“每一部典籍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颗坐标,它们串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它是由一代一代的先人、先贤把它们钉在历史的坐标上。”
在这个坐标上,无数的身影竭力前行。青年李时珍随父行医,在为蕲州各地百姓看病时,经常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病历,因此他心中坚定了一个想法,重修一本新的草书,“错误的纠正,重复的删除,遗缺的补上”。尽管在父亲眼中,从医多年的李时珍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医者,但李时珍心中一直有个夙愿未偿。面对父亲的期许,李时珍为自己选了一件该做的事,也是一件难做的事。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青年李时珍向父亲求说明志、决议修《本草纲目》时所说的话。此后,李时珍查历代典籍,书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三十年时间修撰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从一次回眸、一次握手、一次对拜,再到新一期“一次触摸”,节目在一次次的“古今对话”中逐渐升华。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真正成为我们可触摸的精神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个月上线一期,到底有多“难”?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更像一个有趣的隐喻。
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有重重困难要克服,而节目团队在创作《典籍里的中国》的过程中,也是如同“逆水行舟”,难在哪?
一方面需要回应宏大之思。节目创作难在要把一段文明、一种思想用综艺的方式精彩且精准地呈现。
四期以来,每期节目所选取的典籍均分属不同类别,以《尚书》为代表的文学典籍,见证了民本思想的发端,构建了古老文明的体系;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科技典籍,记载了古代良工巧匠的奇思妙想,铭刻了先贤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典籍汇集华夏几千年圣贤的心血、智慧,承载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