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对母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是非功过自有春秋评说 。 若以厚颜无耻论之未免过激 , 此二人的“污点”主要在于孙太后的“借子上位” , 朱祁镇御驾亲征带来的土木堡之变 , 以及“厚颜无耻”的发动夺门之变 , 复辟为帝 。 在我们看来 , 后宫的阴险手段属于失徳 , 动摇国本后又兵变复辟 , 这属于不明之举 。 中宫失德 , 皇帝不明 , 这对母子就被认定为厚颜无耻 ,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文章图片
朱瞻基在当太子的时候 , 就娶了胡善祥为太子妃 , 即位后就顺理成章的立了胡善祥为后 。 明朝的后妃选拔与之前的朝代差异很大 , 不再注重门阀的限制 , 所以明朝后妃只注重德行、以及外貌 。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 , 有种说法称朱高炽能当皇帝就因为朱棣“好圣孙” , 可见朱瞻基在当时的家庭地位 。 这两点能够说明一个问题 , 胡善祥能当太子妃 , 绝不是爹妈安排的政治婚姻 , 朱瞻基看不上谁说也无用 , 所以胡善祥“不得宠”的论调可以视为污蔑 。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文章图片
孙氏十来岁入宫 , 聪明伶俐 , 面容姣好 , 朱棣亲令朱瞻基的母亲张氏教其礼仪 , 后来成了朱瞻基的嫔妾 。 按理说 , 胡氏、孙氏的位分这样安排没什么毛病 , 但问题是朱瞻基三十来岁还未得一子 , 这就牵扯到继承人的危机 。 胡氏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公主 , 始终没有儿子;孙氏也是先生下一公主 , 到了宣德二年(1427年)才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 。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文章图片
“妃亦无子 , 阴取宫人子为己子 , 即英宗也 。 而英宗生母 , 人卒无知之者 。 ”——《明史·后妃传》
这就是胡孙二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 此后朱祁镇废后 , 立孙氏为后 , 因《明史》记载孙氏所“生”的朱祁镇其实是宫人子 , 是被孙氏偷梁换柱到膝下的 , 所以这次废后是孙氏的阴谋 。 我们先不讨论《明史》中“借子上位”的真实性与否 , 单看孙氏得子后的继承人问题 。 明朝的储君设定与前面的朝代也不同 , 之前朝代大多采用的是“嫡长继承制” , 而明朝是“长房继承制” , 也就是说明朝淡化了嫡庶之别 , 只注重长幼之分 , 由长子一脉相传 , 在无子嗣时 , 兄终弟及继承规则中也是挑选年长者任之 。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文章图片
这个继承规则很好理解 , 比如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 , 隔代传承是因长子一脉的后代具备亲政条件 , 所以不从叔父辈里挑选继承者 。 再往后 , 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是一脉传承的长子 , 土木堡之变后 , 皇子皆未达到亲政年龄 , 所以是在年长的平辈中挑选了朱祁钰为帝 。 后皇位回归朱祁镇一脉 , 由长子朱见深即位 , 后边则是朱佑憆 , 因朱见深的长子、次子皆夭折 , 其第三子顺延为长房 , 所以朱佑憆继承了朱见深的皇位 。 后边不再一一举例 , 唯一一次国本之争 , 万历皇帝还没斗过大臣 , 长房继承制就一直延续至崇祯帝 。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文章图片
由这个继承规则来看 , 孙氏没有必要策划废后之事 , 他“借”来的儿子养活成人 , 就一定是皇位继承者 , 事实也是如此 , 朱祁镇是一岁就立为太子的 , 所以废后是朱瞻基的个人行为 。 但这一次废后被称为“无过而废” , 也就是说胡善祥并没有过错 , 至于影视剧中说他与汉王的苟且之事属于张冠李戴 。 这件事在《罪惟录》有过记载 , 是指朱瞻基嫔妃吴氏 , 原本是朱高煦的妾侍 , 明宣宗杀了这个叔父后 , 将吴氏占为己有 , 但在衔接段吴氏生下一子 , 也就是朱祁钰 , 朱瞻基并不认为这是他的孩子 , 所以就让这母子俩长期隐居宫外 , 至宣宗死前才被宗室承认合法身份 。

孙太后与朱祁镇这一对母子真如一些人评价的厚颜无耻吗?
文章图片
“时孙贵妃有宠 , 后未有子 , 又善病 。 三年春 , 帝令后上表辞位 , 乃退居长安宫 , 赐号静慈仙师 , 而册贵妃为后 。 ”——《明史·列传一·后妃》
因此 , 朱祁镇可以说是皇储的独苗 , 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 《万历野获编》中还记载了胡氏主动请求让位:“以无子多病 , 表请闲居 , 而孝恭孙后代其位 。 ”这个记载可以理解 , 因为明朝并没有像宋朝那样 , 正宫皇后并没有嗣养储君的传统 , 所以储君确定的情况下 , 主动让位至少可以保证皇子即位后 , 其母不会刁难自已 。 另有说法是朱祁镇想要废后 , 顾及胡氏面子 , 令其上表请辞 , 这个也能理解 , 因为皇储已定 , 皇子的教育和生活是由生母负责 , 给以相应的位分是合情合理的 , 而且废后大事是由大臣商议后决定的 , 于礼法、制度都能说的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