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众所周知 , 长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 也是一项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伟大工程 。 从秦到清(康熙皇帝“不修长城”令只是形式) , 历朝历代基本都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长城 , 甚至不顾民生艰难 , 也要完成这一任务 。 究其原因 , 不外乎是在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时可以发挥重要的战略功能 。
▲八达岭长城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文章图片
古代汉人向来安土重迁 , 处于不折不扣的农耕社会 , 虽然民生比较富裕、文明程度较高 , 但也因此丧失了部分战斗能力 , 彪悍勇武程度自然大打折扣 。 反观游牧民族 , 由于居无定所 , 从小便在马背上长大 , 因此生性悍野 , 尤其是骑术精湛 , 在冷兵器时代 , 步兵根本就不是骑兵的对手 。 凭借骑兵的机动优势 , 游牧部落常常会南下侵扰中原 , 打得过就抢 , 打不过就跑 , 骑兵们一遁数里 , 汉兵追之不及 。 对于这样的强盗邻居 , 中原地区的人们很是头疼 。
▲大同长城遗址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文章图片
这可怎么办呢?西周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猃狁(即匈奴)的袭击 , 下令修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 。 这一思路也被先秦时期的各诸侯国沿用 , 即修筑城墙以御之 。 春秋时期 , 各诸侯国在彼此边境上修建“诸侯互防长城”之余 , 秦、赵、燕三国由于毗邻匈奴 , 因此还特意修建了“拒胡长城” , 这便是此后历代予以加固修缮的长城雏形 。 事实上 , 长城确实起到了极大作用 , 将流动战线固定化 , 中原军队只需将大军运至长城附近 , 然后以长城为依托与匈奴对抗 。 如果战局有利 , 就向前推进 , 若失利则可退回长城固守 。
▲匈奴单于剧照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文章图片
总的说来 , 长城主要有四大战略用途 。 第一 , 长城可以用来预警 , 用点燃烽火台的方式 , 能够将消息快速传递给其他地区 , 这种传递方式的便捷与先进 , 使得后方能够第一时间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决策 。 其次 , 便于运兵和集结 。 长城不仅是防线 , 也是一条通道 , 可以快速集结附近军队 , 再通过长城送往周边地区 , 而且非常安全 。 第三 , 降低防御难度 。 历代长城都是依托崇山峻岭而建 ,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可以有效降低人员伤亡 。 第四 , 利于发动进攻 。 汉代中期 , 长城已经修到了匈奴家门口 ,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汉朝主动出击匈奴 , 而不再是匈奴先攻打汉朝 , 这一形势逆转全靠长城 。
▲辽东镇长城遗址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文章图片
元朝末年 , 谋士向朱元璋献计说 , 唯有高筑墙才可对抗蒙古骑兵之利 , 于是此后大明王朝一直将修长城作为重要国策予以贯彻 , 有效抵御了瓦剌、鞑靼的进攻 。 明朝前期的北方长城 , 使中原避免重新被蒙古铁蹄席卷 , 后期修建的长城(即辽东镇长城)则帮助明朝与后金大军对峙多年 , 长城可以说是与大明王朝休戚与共 。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文章图片
既然修筑长城已经成为历代帝王的共识 , 那么唐朝为何自始至终不肯耗费一砖一石来修长城呢?这是因为太宗定下了不修长城的规矩 。 贞观年间 , 大唐国力强盛 , 战斗力也超强 , 拥有大量骑兵队伍 。 唐朝以骑兵对游牧民族的骑兵 , 基本是旗鼓相当 , 丝毫不落下风 。 更重要的是 , 唐朝有多位擅长骑兵战术的将领 , 比如李勣 , 《旧唐书·李勣传》曾记载:“……(李)勣在并州凡十六年 , 令行禁止 , 号为称职 。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 , 安抚边境 , 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 , 情识之惑 , 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 , 遂使突厥畏威遁走 , 塞垣安静 , 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唐代骑兵甲胄复原

故事自傲种下的苦果:历代中原王朝都修长城,唐朝为何坚持不修?
文章图片
意思就是说 , 李世民曾骄傲地对身边大臣说:“隋炀帝不会选用将领、安抚边民 , 只能依靠长城这种死物被动防守 , 而我任用李勣镇守边疆 , 突厥人见了就惧怕惊慌 , 根本不敢来犯 , 这不比修长城要强得多吗?”虽然李世民时代 , 大唐确实不需要长城 , 但这不代表后人不需要 。 太宗李世民的子孙没有他的雄才大略 , 也缺乏李勣这种善于指挥骑兵的将领 , 因此中后期疆土逐渐被邻居吐蕃、回纥接连蚕食 , 以致疆域半沦 , 这正是唐朝不修长城导致的一大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