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挖掘明定陵,郭沫若裸手取文物,3000多件瑰宝损毁大半
【1956年挖掘明定陵,郭沫若裸手取文物,3000多件瑰宝损毁大半】明十三陵中 , 定陵是唯一被打开的一个 , 或者可以说是最倒霉的一个 , 墓主人万历皇帝大概没想到 , 自己费心费力修建了如此富丽堂皇的一座陵墓 , 最后却被不专业的考古团队拆了个七零八落 。
开挖定陵的主意是历史学家兼北京副市长吴晗和著名学者郭沫若提出的 , 当时国内的考古发展轰轰烈烈 , 帝王陵墓的挖掘也被提上日程 。
文章图片
考古计划
至于为什么挖十三陵 , 主要是因为吴晗是研究明朝历史的专家 , 想要研究明朝历史 , 但是史料文物都不够全 , 这个时候最好的法子就是开挖十三陵 。 于是吴晗联合了郭沫若等学者拟定了一个请求开挖明十三陵的报告呈交给政府 。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 , 一时间惹得争议纷纷 , 有人赞成 , 也有人反对 , 但终究是赞成的人多一些 , 于是 , 这个宏大的计划顺利进入到了实施阶段 。
一开始大家计划挖掘的不是万历的定陵 , 而是明成祖朱棣的墓穴长陵 , 因为明十三陵中属长陵最大最豪华 , 而且明成祖朱棣的身份也远比他的后代万历值钱 。 可是计划刚开始就遇到了阻碍 , 长陵地宫的入口一直找不到 。 再耽误下去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 于是吴晗和郭沫若决定先挖掘较小的定陵 , 等以后有了机会再挖掘长陵 。
文章图片
为什么定陵成了新目标 , 大概是时也命也 。 正当考古队到处找不到长陵的地宫入口时 , 定陵宝城上的墙砖忽然出现了塌陷裂缝 , 露出了地宫的方向 , 有心栽花花不开 , 无心插柳柳成荫 , 既然定陵的入口意外被找到 , 那就先拿定陵做个试验好了 。
1956年5月 , 定陵的挖掘工作正式开始 , 考古队仅仅挖掘了一米深 , 就发现了地宫的隧道门 , 九月份 , 考古队在被挖开的隧道中发现一块刻字的石碑 , 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 , 深三丈五尺'' , 考古队欣喜若狂 , 地宫入口终于有了最明确的指向!随后 , 众人紧锣密鼓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挖掘 , 终于发现了地宫的梯形开口 。
文章图片
地宫深处
自梯形开口进去 , 便是汉白玉雕成的地宫大门 , 门后是白石雕刻的帝后座椅以及祭祀器皿万年灯 , 再远处就是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和遗骸 。 众人上前打开棺椁 , 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随葬品 , 棺椁旁边还放着成箱的明青花、金壶金盘、名家字画、珠宝首饰 , 件件价值连城 。
此外在定陵中 , 人们还看到了许多传说中的宝物 , 比如仅用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织就的万历金冠 , 从前人们只在史书上见过金冠的制造工艺 , 这是第一次见到实物 。 另外还有四顶皇后的头冠 , 由黄金、宝石、翡翠、珍珠编织而成 , 熠熠生辉 , 绚丽夺目 , 凤冠上光是上等的珍珠便有3000多颗 , 帝王之家的气派莫过于此 。
文章图片
可是 , 这样壮丽的一座地宫 , 这样多的稀世珍宝 , 却没有得到最好的保护 , 在地宫门打开的那一瞬间 , 大批的文物字画以及丝织品接触到了新鲜空气 , 瞬间产生化学反应 , 变黑腐化 , 这样重大的失误 , 在场的一众专家事前竟然完全没有想到 。
更让人痛惜的是 , 当年为了加快挖掘进度 , 考古队雇佣了大批的农民工 , 这些农民不知道宝物的历史价值 , 地宫门打开之后 , 他们见到这样多的宝贝 , 竟然一拥而上开始哄抢 , 以至于地宫之内一片狼藉 。 最让人感到生气的是 , 郭沫若这个专家竟然也直接不带任何防护措施 , 裸手去拿文物 。
文章图片
几百年前脆弱的文物哪里禁得起这样强烈的破坏?很快 , 地宫之内的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就损毁了大半 , 可这份损失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 连万历皇帝的龙袍都遭到损毁 , 完全没有办法继续用作研究了 , 如果当年龙袍保存下来 , 今日的历史学家也不必看着画像兴叹 。
好不容易被取出的文物 , 被安置在了相当简陋的库房里 , 吴晗和郭沫若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久的计划 , 竟然只是浅薄地认为把定陵挖开 , 见到宝藏就算大功告成 , 完全没有认真思考过后续的文物处理 。 万历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竟然被弃之荒野 , 被农民捡去当了柴火 。
- 那英|大清灭亡后,格格都嫁给了谁?你熟知的大明星其实都是皇室子孙
- 麝香|皇帝明明瞧不起颂芝,为何要“破她身子”?你看她掌握了啥秘密
- 妲己|妲己发明一种酷刑,让犯人闻风丧胆,现成造福后人居家必备之物!
- 王阳明|王阳明:真正厉害的人,往往能在两件事上做到自律,注定是人上人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看了1000字说明书,说出一句话让人爆笑不止
- 杨贵妃与唐明皇真的有爱情?明明好惨,被老头子毁了一生
- 是掌权者亦是失势者,高演帝位来路不明,但却是好君主
- 挖掘了八十几年“三星堆”为什么突然停止?太诡异、太恐怖
- 明朝重视人才,促进教育恢复科举,皇帝把控殿试,维护皇权统治
- 明朝沿袭前朝修史制度,初期思想禁锢,修史滞后,私人著史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