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 没有彷徨 , 没有矛盾”
——杨振宁
杨振宁的父亲与邓稼先的父亲是相交多年的好友 , 于是杨邓二人自小就认识 , 并于就读于崇德中学成为同班同学时 , 成为了好友 。 所以尽管两人往后的人生路有诸多不同 , 可杨振宁依旧是十分了解邓稼先的 , 所以在他所写的那篇关于邓稼先的人物传记中 , 所述内容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文章图片
自1950年中苏签订了“互助条约”开始 , 苏联便给予了中国许多援助 , 其中还包括了大量对我国核事业的援助 。 然而这样的状况并没有一直维持下去 , 随着交恶逐渐恶化 , 苏联终究还是于1959年8月份单方面毁了合约 , 并撤走了援华的所有专家 。 这让从1958年秋开始 , 就参加到原子弹设计工作中的邓稼先 , 身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 。
而苏联专家们那句“离开外界的帮助 , 中国20年也搞不出来原子弹 , 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的讥讽 , 更是宛如刺入邓稼先心中的一根刺 , 所以他坚定了心中中国这个“大炮仗”必须放响的想法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文章图片
在二级部副部长刘杰 , 第一次找到邓稼先告知这个“大炮仗”计划时 , 就告知了这将是个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 , 无论是对外界还是对家人都不能透露 。 邓稼先听完话没有过多询问 , 直接就给出了同意的回复 。 然后回到家后的他 , 只是告知了妻子许鹿希自己的工作将有调动 , 联系也会变得困难 。
妻子听完心中疑惑万千 , 但却也表达了支持 , 往后除了丈夫主动回家 , 他几乎听不到任何关于邓稼先的消息 , 就好像这个人从世界“消失”了一般 。 而邓稼先此后便一头扎进大漠戈壁 , 每日不是在工作台上研究数据 , 就是在戈壁滩上实地勘察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文章图片
没有了苏联专家的支持 , 我国的核事业困难重重 。 没有足够的科研人员 , 邓稼先就带着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挑灯夜战 , 就连试验场地都是他带着学生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 没有试验资料 , 邓稼先就以身作则 , 带着所有人从学历理论开始摸索 。 由于条件有限 , 很多时候就只是为了求证一个数据 , 科研团队采用三班倒 , 一算就是一个多月 。 每每进度放缓 , 邓稼先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 总叹着气说“一个太阳不够用!”
面对很少陪伴的家人 , 邓稼先心中有愧却也无可奈何 , 面对妻子一次又一次吐露心中的不悦 , 邓稼先依旧不提与工作相关的半点内容 , 只是以“快了 , 快了”这样的话去安慰妻子 。 然而 , 由于中国核事业的困难摆在那里 , 他始终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食言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文章图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 , 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的设计方案的原子弹 , 也就是中国的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 。 举国欢庆 , 各大报刊纷纷留出了巨大板块报道这一伟大时刻 。 然而邓稼先依旧不能放松下来 , 在试验后他又立马进入的澳爆炸现场采样 , 因为后面还有氢弹研究在等着他 。 短短的两年零8个月后 , 又是一声巨响让世界众国都惊讶不已 , 或许也就是从那一刻起 , 世界多国开始不得不留意这个屹立了几千年不到的东方大国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文章图片
然而天不遂人愿的是 ,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 , 且暴露于高辐射环境下工作 , 邓稼先在1985年被确诊直肠癌 , 并于7月30日住院治疗 。 而他这一进去 , 就没能健健康康地走出来 , 每天都在受着疼痛折磨 。 在医院住了三百多天 , 接受了3次手术的他 , 终究还是没能战胜癌细胞的扩散 。 弥留之际 , 他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看看天安门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
文章图片
1986年的北京繁荣景象尽显 , 十里长安街也早已呈现的是车水马龙之景 , 唯独这天邓稼先乘坐的轿车里充满着悲伤 。 随着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前 , 许鹿希没有太多言语 , 只能默默陪着丈夫 。 可没曾想丈夫突然问了她一句: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这让原本努力压制着悲伤情绪的许鹿希瞬间湿了眼眶 。
邓稼先|邓稼先弥留之际,乘车看天安门时突问妻子:30年后有人记得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