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 文中记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 , 以其足智多谋而使弱鲁之师战胜强齐之师的故事 。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文曰:公与之乘 , 战于长勺 。 公将鼓之 。 刿曰:“未可 。 ”齐人三鼓 。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既克 , 公问其故 。 对曰:“夫战 , 勇气也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 。 彼竭我盈 , 故克之 。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 鲁军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 曹刿说:“现在不行 。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 ”齐军溃败 。 战胜齐军后 , 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 曹刿回答说:“作战 , 靠的是勇气 。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 , 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 , 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
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 , 齐桓公即位;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正月 , 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而伐鲁 , 鲁庄公败齐师于长勺 。 长勺之战 , 虽规模不大 , 但历史上很有名 , 因为这是一次颇为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 其中曹刿的卓越表现更为后世推崇 。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
文章图片
后世津津乐道于曹刿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 对曹刿的胜人一筹的军事谋略大加赞扬 , 但当时的人却不以为然 。 受《周礼》“正名”的影响 , 春秋时的战斗、战役 , 还是一种义战 , 需要遵循“礼”的原则 , 师出有名 , 方为义战 , 交战也是贵族式的 , 不设险诈 , 如不能趁人之危 , 不能连续重创对方等 , 车战时 , 先列阵 , 然后主将驱车对杀 , 又如竞技 。 那时的战争、战役、战斗规模比较小 , 持续时间较短 , 且一般不误农时 , 战争也多为示威性质 , 重在争霸 , 故还是讲究人心归附的 , 续绝祀、兴灭国 , 不像战国时期列国争锋 , 无所不用其极 , 彻底展现出弱肉强食的残酷杀戮局面 。 所以 , 春秋时人以为 , 曹刿在长勺之战实行的军事谋略智诈而毁礼 , 不讲诚信 , 胜之不武 。
我们再对长勺之战进行复盘:齐国军队与鲁国军队在长勺之地列阵对决 , 齐军统帅下令击鼓 , 将士憋足劲冲锋 , 但刚冲出不远 , 又听见鸣金收兵的命令 , 只得回到队列 , 原来齐军统帅见鲁军没有击鼓 , 以为鲁军尚未准备好 , 按照“不鼓不成列”的循礼交战原则 , 便下令停止进攻 。 过了一会儿 , 齐军统帅以为鲁军应该准备好了 , 便再次击鼓 , 齐军又一次发起冲锋 , 但鲁军根本没有对冲的动静 , 齐军统帅想鲁军也太磨叽 , 还没准备好 , 便又下令收兵 。 又过了一会儿 , 齐军统帅以为鲁军一定准备好了 , 便第三次击鼓 , 此时齐军士兵有些泄气 , 冲锋也不积极 , 因为他们不清楚统帅会不会再收兵 , 而鲁军这次却玩真的了 , 一鼓作气打败了心里泄气且首鼠两端的齐军 。 这里曹刿玩赖耍滑头了 , 背弃了循礼交战的原则 , 以智诈而取胜 , 曹刿的战术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 。

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春秋时人认为其战术是骗术,智诈而毁礼
文章图片
即使长勺之战后五十余年的宋国与楚国的泓水之战 , 宋襄公仍然恪守循礼交战的原则 。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 , 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 , 宋军已占有利之地 , 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 。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 , 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 , 可半渡而击'' , 宋襄公拒不同意 , 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 , 不迫人于阨'' 。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 。 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 , 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 , 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 。 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 ,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 , 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 。 可是 , 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 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 , 一阵厮杀后 , 宋军受到重创 , 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 , 其精锐的禁卫军悉为楚军所歼灭 。 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 , 身受重伤的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 , 狼狈逃回宋国 。 战后国人皆怨襄公指挥不当 , 宋襄公却向臣民辩解说:''古之为军 , 临大事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 , 认为自己遵守古训行事并无不当 。 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 , 宋襄公伤重而死 。